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中所生善。
虛而無力。
可不能遮地獄。
正因性是常。
力用應強。
何故不遮一闡提不入地獄耶 如佛往昔說十二部經(至)作如是說言一闡提 案。
僧亮曰。
第四難也 世尊若因佛性發阿耨多羅(至)三菩提無有是處 案。
僧亮曰。
第四難也。
僧宗曰。
第四難言因佛性。
自然成佛。
不假廣說十二部經。
寶亮曰。
第四難從若因佛性。
發無上道心。
下明佛性力強。
應自然成佛。
何須廣說十二部經。
勸人修行。
下即引二譬來。
助其成難。
喻正因力。
應自至于佛也 世尊諸佛如來說因果性(至)如是之義雲何相應 案。
僧亮曰。
第六難也。
僧宗曰。
第五執因中已有佛性。
故得成佛也。
寶亮曰。
第五難言。
說因果性。
非有非無。
亦複不然。
若因中無果。
雲何能生佛菩提樹。
正以有故。
能生也 爾時世尊贊言善哉善哉(至)能摧波旬所立勝幢 案。
僧亮曰。
将欲答問。
先贊歎也。
僧宗曰。
答中先答第二。
次答第三。
次答第三家子句。
因答子句。
義勢似答第一第四。
别答第五也。
寶亮曰。
将欲答難。
先贊歎之。
明已問得時。
師徒二人。
互相稱譽也 善男子如我上說三種病人(至)若不遇者則不可愈 案。
寶亮曰。
釋二乘人。
何以故。
此人有九因緣不能去。
若無此九事則去。
何者為九。
一知食不安。
而反食者。
二乘人自知已所得果。
不如于他。
而強執為是也。
二多食者。
二乘人求果心并故。
所以不能遠取佛果也。
三宿食未消。
而更食者。
有漏中四倒。
伏而未斷。
而今更起佛上四倒也。
四大小便利。
不随時者。
執相心固。
斷結不以理也。
五病時不随醫教者。
不行菩薩大乘之化也。
六不随瞻病教者。
不從善知識也。
七強耐不吐者。
強執二乘果為是。
不舍小而從大也。
八夜行者。
無明心多也。
九房室過差者。
欲速滅此身。
無餘之樂。
正有九病。
若聞法即回心而去。
如其不回。
則難可開化 善男子如我上說若遇不遇(至)若不值遇則不能發 案。
寶亮曰。
答初難也。
僧宗曰。
先騰三種病人。
未是答也。
寶亮曰。
先釋第三人。
決定去者。
此人殖因久。
自能向佛。
不假聞法 如我上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至)何以故以命盡故 案。
僧亮曰。
答第二第三難也。
僧宗曰。
答第二難也。
其難言。
既遇與不遇。
悉不能發。
此人當得菩提。
今答言。
闡提時斷善根。
及其後生善之時。
非複闡提。
此人遇與不遇。
俱不離闡提心。
是故言不可治。
不言斷當性也。
寶亮曰。
答第二難。
言若闡提有佛性。
決定不去。
是亦不善。
佛答意雲。
我言不能去者。
此當闡提心時語耳。
不言舍闡提心後。
亦不能去也。
其未舍闡提位時。
雖有佛性。
而非是善若舍此心後。
非複一闡提。
雲何不能去耶 善男子一闡名信提名不具(至)諸善法故名一闡提 案。
僧亮曰。
答第四難也。
僧宗曰。
此答第三難。
其難言不斷佛法。
雲何言斷善根。
今答言。
一闡名信。
提名不具。
信不具故。
名一闡提。
豈以無師佛性。
名闡提耶。
寶亮曰。
次答第三難。
難言。
闡提有佛性。
雲何名斷善根。
佛今答言。
不具。
信故。
名一闡提。
明佛性非信。
善亦不從具生。
衆生五陰。
是發信心之具。
正因佛性既非善。
又不從五陰具生。
雲何可斷。
若正因佛性。
從五陰具生。
然則衆生五陰。
是發佛性之具。
經亦不應言佛性非信。
衆生非具。
以此義推。
當知。
衆生五陰。
依正因性有。
非是正因性。
依五陰有。
然此中推檢。
與勝鬘經明義一種生死。
依如來藏有也。
非如來藏。
依生死故。
得知文義微證理[目*交]然矣。
下去諸句義例亦爾。
但佛性非是緣中所生之善。
又非是不善。
何以爾。
正因之性。
既不從方便而得。
雲何可斷。
然能得善果。
複非不善。
闡提乃斷緣中所生者。
故得一闡提名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即堕三趣故名一闡提 案。
僧亮曰。
答第五難也。
僧宗曰。
答第三子句也。
以當有故言有。
既非已有。
雲何責能遮地獄耶。
譬如王聞箜篌音者。
此成向答也。
言欲聞其音。
必須方便。
不可一往而求。
佛性亦爾。
要假方法也。
因此仍答第一第四難也。
其第四言。
若有佛性理然自成。
何須說十二部經。
今答言。
雖是有性。
要須說。
亦如箜篌之音也。
第一難言。
若必不差。
則不須治。
今答言。
雖不可差。
既不斷佛性。
若聞說十二部經。
則為外緣之益也。
寶亮曰。
牽第三難後關來。
仍答第四難雲。
一闡提
虛而無力。
可不能遮地獄。
正因性是常。
力用應強。
何故不遮一闡提不入地獄耶 如佛往昔說十二部經(至)作如是說言一闡提 案。
僧亮曰。
第四難也 世尊若因佛性發阿耨多羅(至)三菩提無有是處 案。
僧亮曰。
第四難也。
僧宗曰。
第四難言因佛性。
自然成佛。
不假廣說十二部經。
寶亮曰。
第四難從若因佛性。
發無上道心。
下明佛性力強。
應自然成佛。
何須廣說十二部經。
勸人修行。
下即引二譬來。
助其成難。
喻正因力。
應自至于佛也 世尊諸佛如來說因果性(至)如是之義雲何相應 案。
僧亮曰。
第六難也。
僧宗曰。
第五執因中已有佛性。
故得成佛也。
寶亮曰。
第五難言。
說因果性。
非有非無。
亦複不然。
若因中無果。
雲何能生佛菩提樹。
正以有故。
能生也 爾時世尊贊言善哉善哉(至)能摧波旬所立勝幢 案。
僧亮曰。
将欲答問。
先贊歎也。
僧宗曰。
答中先答第二。
次答第三。
次答第三家子句。
因答子句。
義勢似答第一第四。
别答第五也。
寶亮曰。
将欲答難。
先贊歎之。
明已問得時。
師徒二人。
互相稱譽也 善男子如我上說三種病人(至)若不遇者則不可愈 案。
寶亮曰。
釋二乘人。
何以故。
此人有九因緣不能去。
若無此九事則去。
何者為九。
一知食不安。
而反食者。
二乘人自知已所得果。
不如于他。
而強執為是也。
二多食者。
二乘人求果心并故。
所以不能遠取佛果也。
三宿食未消。
而更食者。
有漏中四倒。
伏而未斷。
而今更起佛上四倒也。
四大小便利。
不随時者。
執相心固。
斷結不以理也。
五病時不随醫教者。
不行菩薩大乘之化也。
六不随瞻病教者。
不從善知識也。
七強耐不吐者。
強執二乘果為是。
不舍小而從大也。
八夜行者。
無明心多也。
九房室過差者。
欲速滅此身。
無餘之樂。
正有九病。
若聞法即回心而去。
如其不回。
則難可開化 善男子如我上說若遇不遇(至)若不值遇則不能發 案。
寶亮曰。
答初難也。
僧宗曰。
先騰三種病人。
未是答也。
寶亮曰。
先釋第三人。
決定去者。
此人殖因久。
自能向佛。
不假聞法 如我上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至)何以故以命盡故 案。
僧亮曰。
答第二第三難也。
僧宗曰。
答第二難也。
其難言。
既遇與不遇。
悉不能發。
此人當得菩提。
今答言。
闡提時斷善根。
及其後生善之時。
非複闡提。
此人遇與不遇。
俱不離闡提心。
是故言不可治。
不言斷當性也。
寶亮曰。
答第二難。
言若闡提有佛性。
決定不去。
是亦不善。
佛答意雲。
我言不能去者。
此當闡提心時語耳。
不言舍闡提心後。
亦不能去也。
其未舍闡提位時。
雖有佛性。
而非是善若舍此心後。
非複一闡提。
雲何不能去耶 善男子一闡名信提名不具(至)諸善法故名一闡提 案。
僧亮曰。
答第四難也。
僧宗曰。
此答第三難。
其難言不斷佛法。
雲何言斷善根。
今答言。
一闡名信。
提名不具。
信不具故。
名一闡提。
豈以無師佛性。
名闡提耶。
寶亮曰。
次答第三難。
難言。
闡提有佛性。
雲何名斷善根。
佛今答言。
不具。
信故。
名一闡提。
明佛性非信。
善亦不從具生。
衆生五陰。
是發信心之具。
正因佛性既非善。
又不從五陰具生。
雲何可斷。
若正因佛性。
從五陰具生。
然則衆生五陰。
是發佛性之具。
經亦不應言佛性非信。
衆生非具。
以此義推。
當知。
衆生五陰。
依正因性有。
非是正因性。
依五陰有。
然此中推檢。
與勝鬘經明義一種生死。
依如來藏有也。
非如來藏。
依生死故。
得知文義微證理[目*交]然矣。
下去諸句義例亦爾。
但佛性非是緣中所生之善。
又非是不善。
何以爾。
正因之性。
既不從方便而得。
雲何可斷。
然能得善果。
複非不善。
闡提乃斷緣中所生者。
故得一闡提名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即堕三趣故名一闡提 案。
僧亮曰。
答第五難也。
僧宗曰。
答第三子句也。
以當有故言有。
既非已有。
雲何責能遮地獄耶。
譬如王聞箜篌音者。
此成向答也。
言欲聞其音。
必須方便。
不可一往而求。
佛性亦爾。
要假方法也。
因此仍答第一第四難也。
其第四言。
若有佛性理然自成。
何須說十二部經。
今答言。
雖是有性。
要須說。
亦如箜篌之音也。
第一難言。
若必不差。
則不須治。
今答言。
雖不可差。
既不斷佛性。
若聞說十二部經。
則為外緣之益也。
寶亮曰。
牽第三難後關來。
仍答第四難雲。
一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