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三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五十三卷 辨信 辨直心 辨戒 辨善友 辨多聞 論闡提有佛性義 釋闡提名 釋九地菩薩見法有性所以不見佛性 明法佛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衆生故說為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 辨菩薩無所見即一切法 辨大涅槃空 出阿難不見空事 辨信不信相 德王菩薩品之第九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多聞 案。

    僧亮曰。

    第九病行功德也。

    病行說五行之始也。

    信為行首。

    故先說也。

    質直者。

    信惡則不作。

    信善則勤行。

    故次說直心也。

    身口之惡須戒。

    故次說戒也。

    行善須師。

    故次說善友。

    近善友而聞法。

    故次多聞也。

    僧宗曰。

    既通廣前三行。

    随明戒定。

    有相似處。

    即雜廣上義也。

    寶亮曰。

    以此法為體。

    從信心為始。

    乃至多聞 雲何為信菩薩摩诃薩(至)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案。

    僧亮曰。

    信三寶者。

    知歸處也。

    然歸必須行。

    以施為行始。

    次說施也。

    行即是乘。

    乘有實假。

    次說二谛。

    以一乘是第一。

    二乘是世谛。

    下釋雲。

    速得解脫者。

    小乘是遲。

    今說為速。

    于小者是速。

    若不說小。

    則永處生死。

    說則離故。

    故名速也。

    聖人性者。

    不壞信也。

    寶亮曰。

    夫信有三品。

    從外凡夫。

    訖聞慧中人。

    悉通名為信。

    信乃萬階。

    要居不定位故。

    來為下品。

    若信首五根立。

    至世第一法。

    名曰中品信。

    受得真無生解。

    去至九地。

    通為上品信。

    然此中所明。

    信取于中品。

    何以故。

    因此信立。

    資之入空。

    登見谛道。

    自此以前。

    下品之信。

    非不遠藉。

    但未是堅固。

    位既未定。

    所以不錄。

    若遠途而相承理故忘言。

    然入佛法海。

    要須信為首。

    此心亦立。

    佛法中寶。

    自然次生。

    是故今者。

    先标歸三寶為初。

    表信立之始也。

    雖複信有三寶。

    若不信有行六度之因。

    其行亦不成。

    是以經文廣列所信之事。

    然此中列信境出二種。

    第一義谛。

    無信于二谛者。

    信生死是忘有。

    即體無性。

    此據大品以來。

    開空有二門。

    後更稱信。

    第一義谛者。

    信神明妙體。

    真如之第一。

    故知。

    今教所明真者。

    非昔教之性空。

    若此信一立。

    便識生死虛妄。

    依如來藏。

    有修道斷癡。

    除因滅果。

    顯出法性之涅槃也 雲何直心菩薩摩诃薩(至)若生煩惱則堕惡趣 案。

    僧亮曰。

    先就化物邊辨直心。

    後更約事。

    明但使關理莫聞耶正。

    皆稱直也 如是菩薩若見衆生(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案。

    僧亮曰。

    終不說之者。

    說惡增二罪。

    贊善長二福也。

    雲何為善。

    所謂佛性者。

    善中之少。

    唯闡提也。

    寶亮曰。

    謂正因性也。

    唯此為真善。

    而非是緣中所生者。

    若舉用來明者。

    能得于善果。

    亦名曰善。

    為物說言。

    身中有佛性。

    令心歡喜。

    發心行道 爾時光明遍照(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案。

    僧亮曰。

    難意謂。

    若闡提聞贊佛性。

    而發心速者。

    上雲不治之義。

    則非也。

    舉上五行之始。

    闡提不可治之文。

    此第一難也。

    僧宗曰。

    第一有三種病人者。

    難直心也。

    言不應歎佛性。

    發菩提心也。

    何以爾耶。

    上說三種有自然可差。

    有畢竟可治者。

    如其自差。

    則不假歎性。

    知其必死。

    雖歎何益。

    雖引三人。

    意欲取二人為難。

    寶亮曰。

    德王仍設五難。

    所以建章唱言。

    初發五事。

    悉得成就者。

    若此五事成。

    則能除病。

    若不成就。

    便不能治病。

    今去還明三種病人。

    故知廣病行。

    第一難言。

    如來上說三種病人。

    第三人聞法不聞法。

    自然得佛。

    今雲何言贊歎佛性。

    令衆生方發心耶 世尊若遇善友諸佛(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案。

    僧亮曰。

    第二難也。

    僧宗曰。

    第二難言。

    不能發心。

    複不然也。

    若言有性。

    必當成佛。

    寶亮曰。

    第二難言。

    第一人若聞法不聞法。

    皆不能發。

    是亦不然。

    此人有佛性。

    佛性是善。

    自能向佛。

    佛何故言都不能發心耶 世尊如佛所說何等名為(至)雲何佛說斷諸善根 案。

    僧亮曰。

    第三難也。

    僧宗曰。

    第三難言不可治。

    若遇不遇。

    俱不可治者。

    夫為惡不過闡提。

    此人既有佛性。

    此不可斷。

    當知斷善之言。

    未為理實也。

    如佛昔說十二部經善有二種者。

    此第三家子句言。

    既不斷佛性。

    便是性在身中。

    既在身中。

    便應遮地獄。

    此就見用為難也。

    寶亮曰。

    第三難不應受闡提名。

    就此難中。

    開為兩關。

    若闡提有佛性。

    佛性是善。

    何故言斷諸善根。

    名一闡提耶。

    後關言。

    如佛昔說十二部經善有二種。

    一常二無常者。

    難意。

    用正因性善作常。

    緣因善作無常。

    若如此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