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二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五十二卷 廣釋心性本淨不與貪俱 四句釋貪義有心共貪俱生不共貪滅等 德王品之第八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案。

    僧亮曰。

    凡九法聲聞。

    求佛次第也。

    初四法。

    分段因果中。

    三法修行大乘。

    後二法成佛事也。

    寶亮曰。

    九事下文。

    自次第釋也。

    五陰為果。

    五見為因。

    因斷故。

    言斷陰耳。

    寶亮曰。

    夫功德之名。

    是贊歎之稱。

    而第八功德。

    以九聚法為體。

    始學者之所行。

    資涅槃之要路。

    大論九聚。

    不出兩意。

    初有二聚。

    明其所離。

    後七聚法。

    談其所得也。

    其所離者。

    謂除于五陰。

    及于五見。

    若述其所得。

    乃有七聚。

    七聚之中。

    複不出自行外化。

    故守護一事。

    反與四等。

    通為被物。

    然此兩事。

    要于曠濟邊美。

    就化他而作位。

    餘六念等五聚。

    悉據自德。

    而受名也 善男子雲何菩薩除斷五事(至)以是義故方便令斷 案。

    僧亮曰。

    小乘厭苦。

    除斷五陰也。

    寶亮曰。

    既依六行。

    理以忘懷。

    亦無有善。

    不而樹故。

    積劫為心師。

    要依此理教。

    而得出也。

    是以始學之家。

    先觀五陰為本。

    既達身是虛。

    必修善而斷。

    故今先觀五陰為始也。

    受者百八者。

    此是一方之數。

    受是三受。

    三受有二種。

    謂淨受不淨受。

    就六根中作位。

    兩受皆然。

    則一根中有六。

    若六根具六。

    便六六三十六。

    就三世中往分。

    便成百八受 雲何菩薩遠離五事(至)是故菩薩防護不近 案。

    僧亮曰。

    欲滅五陰。

    先除五見也。

    寶亮曰。

    第二聚也。

    見是推求之性。

    耶執之重位。

    因于此五。

    能廣生六十二見。

    菩薩知此是生死之本所以防而不起也 雲何菩薩成就六事(至)是名菩薩成就六事 案。

    僧亮曰。

    道見由道。

    次第說道也。

    聞修定在死屍間。

    多怖畏。

    令修六念。

    以除其畏也。

    僧宗曰。

    前三念是外念。

    次戒施是内行。

    後念無是未來果也。

    寶亮曰。

    第三聚也。

    自佛出世。

    便有此六矣。

    梵行品已廣釋也 雲何菩薩修集五事(至)是故菩薩勤心修集 案。

    僧亮曰。

    由念成定。

    初四禅後一是慧。

    具此四法。

    則離分段苦也。

    僧宗曰。

    初知定者。

    謂禅定也。

    以音聲刺起覺知之心下。

    次明諸禅也。

    寂定者。

    二禅定堅固。

    不為覺觀所亂。

    諸識滅為寂定也。

    身心快樂者三禅樂支滿是也。

    無樂者。

    四禅以上至非想。

    無四受之相。

    因此四定。

    能發首楞嚴也。

    寶亮曰。

    第四聚五事。

    一謂知定。

    初禅定猶未免覺觀。

    故受知名。

    二寂定者。

    二禅覺觀已滅。

    心慮轉靜。

    外緣難動。

    故稱寂定。

    三受快樂定者。

    二禅猶為喜所漂流。

    未若三禅喜踴已斷。

    身心怡泰。

    故受快樂之名。

    四無樂定者。

    四禅滅樂。

    無複有分别之念。

    以舍受為體。

    故稱無樂定也。

    若能得此四定。

    于緣中忘相。

    稱真俗二谛。

    智慧解窮。

    名首楞嚴定也 雲何菩薩守護一事(至)是故菩薩守護一法 案。

    僧亮曰。

    始發心求佛也。

    寶亮曰。

    第五聚也。

    謂菩提之心。

    菩提名道。

    此行人始習心也。

    一則遠求佛果。

    二為拔彼蒼生。

    若能守護。

    此心必克菩提也 雲何菩薩親近四事(至)是故菩薩系心親近 案。

    僧亮曰。

    長養菩提。

    由四無量也。

    寶亮曰。

    第六聚也。

    向雖辨發心。

    若不造行。

    則果無由得。

    今明外化。

    以與四等三心。

    願彼我同安。

    若習此慈。

    成登于初地。

    雖有四異。

    通為一慈。

    但從其始學。

    就階級而明耳 雲何菩薩信順一實(至)是故菩薩信順不逆 案。

    僧亮曰。

    四等成就。

    得入大乘也。

    寶亮曰。

    第七聚也。

    實謂大乘無相之解。

    菩薩知取相為過。

    舍相是道理。

    歸一實。

    更無異塗也 雲何菩薩心善解脫(至)昔所不至而今得至 案。

    僧亮曰。

    入大乘故。

    然後具有二事也。

    寶亮曰。

    餘第八第九兩聚。

    但義分為二心。

    所以不自在。

    由愛着為礙。

    若鑒境慮明。

    必由無障。

    今煩惱既盡。

    無惑可拘。

    闇用都除。

    名心解脫。

    若有迷之時。

    于境不明。

    今無礙可障智。

    故名慧解脫。

    然初學之家。

    必從淺之深。

    故先據陰為始。

    成智慧為終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心解脫者是義不然 案。

    僧宗曰。

    難前第八心不應解脫。

    尋初以實法為難。

    廣設譬。

    明心無縛解也。

    第二難意貪亦是有。

    以心本有貪性。

    則不可得解。

    第三言見相。

    然後方生者。

    以此證貪。

    不但在于心中。

    境中亦有貪也。

    正以心中有貪。

    境亦有貪。

    體性如之。

    豈可改耶。

    第四難。

    言不定也。

    若于一緣。

    定起貪者。

    則定以不淨觀除之。

    今一境。

    或時生貪。

    或生嗔癡也。

    心亦不定。

    或起于貪。

    或起嗔癡。

    是則心之與境。

    二俱不定。

    既為不定。

    則不可斷。

    既不可斷。

    則無解脫也。

    寶亮曰。

    于未達之流。

    觸事成執。

    便謂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