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一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五十一卷 廣辯涅槃近因 親近善友 專心聽法 出舍利弗病舉床詣佛聽法事 如法修行 廣辯涅槃佛性八種七種六種等事 釋虛空義 釋煩惱斷處涅槃義 引昔告魔三月當涅槃事 釋涅槃名 德王品之第七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四者如法修行 案。

    僧亮曰。

    第七第八。

    廣嬰兒行功德也。

    此四種德。

    是始行所行。

    嬰兒之德。

    作近因者。

    以反耶為近因也。

    僧宗曰。

    從第七至第十。

    悉總廣前行也。

    今第七。

    亦以三慧為體也。

    初功德辯由經力。

    此明三慧。

    由善知識。

    以此為異耳。

    寶亮曰。

    第七功德。

    以四法為體。

    此四法是教嬰兒之行。

    謂親近善友。

    專心聽法。

    系念思惟。

    如法修行。

    故命篇唱雲。

    唯此四法。

    是涅槃近因。

    若言如外道苦行。

    謂此為是者。

    無有是處。

    然此中明四法。

    大判有三翻。

    第一翻有三譬。

    總就一法明四法。

    其文中自合。

    第二翻。

    從善知識者。

    謂菩薩佛聲聞辟支佛下。

    略别明四法。

    今此翻中。

    取二乘為善友。

    然前翻中。

    事不分别。

    故謂為總。

    善知識者。

    能訓人善道。

    同己所行。

    彼我齊意。

    俱得離苦。

    斯為善知識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衆病(至)而常教化無有疲厭 案。

    僧亮曰。

    此三譬通為四法近涅槃。

    作譬也。

    僧宗曰。

    就此歎中。

    有兩翻。

    前總歎。

    後别歎也。

    總歎有四重。

    此即第一舉四譬。

    先顯善知識之德也 善男子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至)聲聞人中信方等者 案。

    僧宗曰。

    第二出其人也。

    雖此人外。

    非善知識。

    略亦盡矣 何故名為善知識耶(至)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案。

    僧亮曰。

    别說四法義也。

    離十惡者。

    釋善知識。

    常如善事。

    若我不生惡者。

    是如法而說。

    而行者也。

    益我有二。

    如法說者。

    言益也。

    如法行者。

    不言之益也。

    有善法故。

    說益事轉深。

    為衆生者。

    是善不為非善也。

    僧宗曰。

    第三釋善知識義。

    略舉其德也 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以其親近善知識故 案。

    僧亮曰。

    說譬以顯之也。

    善法日增者。

    是中四分。

    說善法相。

    此第一也。

    僧宗曰。

    第四勸人。

    依善知識也。

    以五重辨依之有益。

    此第一總歎也 因是親近複得了達(至)甚深義者名為聽法 案。

    寶亮曰。

    第二益也 聽法者則是大乘方等經典(至)以修集故得大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二釋專心聽法也。

    僧宗曰。

    第三前總明了達十二部經。

    此别明義也。

    寶亮曰。

    此明聽聞正法也 善男子譬如病人雖聞醫教(至)是名菩薩系念思惟 案。

    僧亮曰。

    第三系念思惟也。

    僧宗曰。

    第四歎定也 雲何名為如法修行(至)終不畢竟入于涅槃 案。

    僧亮曰。

    第四如法修行也。

    上說因法。

    此說果法也。

    僧宗曰。

    前三歎辨聞慧。

    第四一歎辨思慧。

    此第五歎辨修慧也 善男子第一真實善知識者(至)則得近于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三重說也。

    先辨四法之第一善知識也 雲何菩薩聽法因緣(至)則得近于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廣第二專心聽法也。

    僧宗曰。

    種種功德。

    即是此中所明。

    親善知識。

    乃至如說修行。

    十種慰喻。

    謂以八聖道。

    分盡智無生智也。

    寶亮曰。

    此下廣明四法。

    明菩薩與佛。

    别物幾盡故。

    所以屬第一善知識。

    就下文去明四法。

    章門悉别。

    事義可尋。

    不能廣釋。

    說須陀洹四功德者。

    舉昔事來。

    證聽法力大。

    即是向來所明之四法也。

    十種慰喻者。

    八聖道為八。

    正見心解脫為十。

    正見即無生智。

    心解脫是盡智也。

    此即是其先來所知之法。

    但病苦因緣。

    不能複緣。

    令更為說。

    令已忘苦。

    而緣法也 雲何菩薩思惟因緣(至)則得近于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廣第三系念思惟也 雲何菩薩如法修行(至)七我八淨是名涅槃 案。

    道生曰。

    盡者。

    結習都盡也。

    善性者。

    理妙為善。

    反本為性也。

    實者。

    體是常也。

    真者。

    見常故也。

    常者。

    不見常則不常也。

    樂者。

    常故也。

    我者。

    常故自在也。

    淨者。

    垢盡故也 複有八事何等為八(至)七者無我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