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無常
案。
僧生曰。
凡夫結斷。
亦名涅槃。
故及之也。
未都盡故。
不名為盡。
于縛有解。
亦名解脫也。
善性者。
亦是妙善也。
不實不真者。
不見常故也。
無常乃至不淨者。
還起結故。
是故無也 複有六相一者解脫(至)如來法僧實相虛空 案。
僧宗曰。
更釋如法修行。
善識諸法真僞。
可以造行也。
若真不真。
下文廣列真僞也。
言不識七法之相。
雖修非真。
若善識七法。
謂真也。
涅槃者。
果地大涅槃也。
佛性通因果也。
如來謂果地人也。
法者。
分佛僧餘名法也。
僧者。
亦通因果。
實相者。
總一切法無非實也。
虛空者。
太虛空耳。
言不知此七法。
名為不實體。
七法之相。
名為真實也。
有八者。
先釋佛果八事也。
一盡者。
謂盡一切惑也。
翻惡既盡。
即稱善性也。
虛僞之法既盡。
故真實獨存也。
下對四非常。
通前為八也。
複有八事者。
此明外道涅槃。
一解脫者。
非不伏結也。
當時翻惡為善性也。
不實不真者。
伏而複生。
未是照理也。
下四非常者。
既未登極果。
有為之法也。
複有六相者。
二乘也。
一解脫者。
随分用無漏所引得無為也。
翻惡故為善。
三不實四不真者。
更須斷有餘苦。
證有餘滅。
更有勝極滅。
已所未得故。
為不真實也。
五安樂者。
以其脫三界重苦。
故少分樂。
秉得無漏。
此是淨法。
體是遷流。
故不得常。
未得八自在我。
故無我。
有與有脫。
故示果是未極故也。
若依世俗道者。
釋外道所以不真之旨也。
雲何六相者。
釋二乘也。
所以不複釋佛果八者。
已釋二種未極。
相形可知也。
不名知佛性者。
其義名異。
故言不知也。
寶亮曰。
此下次解如法修行。
若能了知七事。
是真如法修行。
七事者。
備如經列。
第一知涅槃有三種。
先知佛果涅槃有八事。
次知外道伏結涅槃八事。
三知聲聞指斷滅空。
作涅槃六事。
若如此知。
涅槃有究竟。
可謂是真如法修行者也 雲何菩薩知于佛性(至)是名菩薩知于佛性 案。
僧宗曰。
佛性有六者。
就釋性中。
前四似偏。
知果。
第五當見似緣因之性也。
其中道之照。
非僞法故真也。
一者可證餘六如上者。
更加果智來。
證得此性也。
寶亮曰。
是九地所得者也。
一常者。
緣因之善。
一得不失。
常法觀故常也。
二即體能除惑故淨。
三對虛故稱實。
四是清升故名善。
五則當見果性。
六對僞故名真。
複有七者。
即十地佛性。
加可證者。
謂少見果性。
餘六如上說也 雲何菩薩知如來相(至)是名菩薩知如來相 案。
道生曰。
如來既人之名也。
覺者。
從結使眠覺也。
善相者。
涅槃惑滅。
得本稱性。
如來直善而已也。
常樂我淨者。
言似有不來。
而實常來為相也。
解脫者。
人似未脫。
而實解脫為相也。
真實者。
見常而常。
則其人矣。
示道者。
示物正路也。
可見者。
示同于人。
故見也。
寶亮曰。
如來即覺相者。
謂極果法身。
真實佛寶。
體常樂我淨者。
具衆德也。
示道可見者。
次明應佛寶也。
若真應知。
此則是善。
如法修行也 雲何菩薩知于法相(至)是名菩薩知于法相 案。
道生曰。
無非法為法也。
在人顯焉。
而宣通于物。
使人行善為主故。
先舉善不善也。
得理為善。
乖理為不善。
皆當其實。
乃為法矣。
常不常乃至淨不淨者。
要在無倒于四。
是法之正體也。
若知不知者。
法無無知故。
複以知不知為法也。
若解不解者。
弘法在言。
得旨為解。
故複以解不解為法也。
若真不真者。
乖真為非法故。
複以真不真為法也。
若修不修者。
弘法貴在修學故。
複以修不修為法也。
若師不師者。
法表成師故。
複以師不師為法也。
若實不實者。
既真則實。
實顯則定乎是非。
故複以為法也。
僧宗曰。
善不善者分二寶。
其餘一切。
悉為法也。
就文而尋。
似通别未分二名之法。
及其施名。
緻義既分。
二寶别故。
法與實相。
廣狹有分也。
寶亮曰。
知法者。
雙知六行真俗二谛也 雲何菩薩知于僧相(至)是名菩薩知于僧相 案。
道生曰。
雖多無相。
各一人耳。
而法不可異。
然後成衆無異。
則常和則恒樂。
非外所壞。
名之為我。
不容緻漏。
稱曰為淨也。
弟子相者。
衆非獨悟。
居然有師也。
可見
僧生曰。
凡夫結斷。
亦名涅槃。
故及之也。
未都盡故。
不名為盡。
于縛有解。
亦名解脫也。
善性者。
亦是妙善也。
不實不真者。
不見常故也。
無常乃至不淨者。
還起結故。
是故無也 複有六相一者解脫(至)如來法僧實相虛空 案。
僧宗曰。
更釋如法修行。
善識諸法真僞。
可以造行也。
若真不真。
下文廣列真僞也。
言不識七法之相。
雖修非真。
若善識七法。
謂真也。
涅槃者。
果地大涅槃也。
佛性通因果也。
如來謂果地人也。
法者。
分佛僧餘名法也。
僧者。
亦通因果。
實相者。
總一切法無非實也。
虛空者。
太虛空耳。
言不知此七法。
名為不實體。
七法之相。
名為真實也。
有八者。
先釋佛果八事也。
一盡者。
謂盡一切惑也。
翻惡既盡。
即稱善性也。
虛僞之法既盡。
故真實獨存也。
下對四非常。
通前為八也。
複有八事者。
此明外道涅槃。
一解脫者。
非不伏結也。
當時翻惡為善性也。
不實不真者。
伏而複生。
未是照理也。
下四非常者。
既未登極果。
有為之法也。
複有六相者。
二乘也。
一解脫者。
随分用無漏所引得無為也。
翻惡故為善。
三不實四不真者。
更須斷有餘苦。
證有餘滅。
更有勝極滅。
已所未得故。
為不真實也。
五安樂者。
以其脫三界重苦。
故少分樂。
秉得無漏。
此是淨法。
體是遷流。
故不得常。
未得八自在我。
故無我。
有與有脫。
故示果是未極故也。
若依世俗道者。
釋外道所以不真之旨也。
雲何六相者。
釋二乘也。
所以不複釋佛果八者。
已釋二種未極。
相形可知也。
不名知佛性者。
其義名異。
故言不知也。
寶亮曰。
此下次解如法修行。
若能了知七事。
是真如法修行。
七事者。
備如經列。
第一知涅槃有三種。
先知佛果涅槃有八事。
次知外道伏結涅槃八事。
三知聲聞指斷滅空。
作涅槃六事。
若如此知。
涅槃有究竟。
可謂是真如法修行者也 雲何菩薩知于佛性(至)是名菩薩知于佛性 案。
僧宗曰。
佛性有六者。
就釋性中。
前四似偏。
知果。
第五當見似緣因之性也。
其中道之照。
非僞法故真也。
一者可證餘六如上者。
更加果智來。
證得此性也。
寶亮曰。
是九地所得者也。
一常者。
緣因之善。
一得不失。
常法觀故常也。
二即體能除惑故淨。
三對虛故稱實。
四是清升故名善。
五則當見果性。
六對僞故名真。
複有七者。
即十地佛性。
加可證者。
謂少見果性。
餘六如上說也 雲何菩薩知如來相(至)是名菩薩知如來相 案。
道生曰。
如來既人之名也。
覺者。
從結使眠覺也。
善相者。
涅槃惑滅。
得本稱性。
如來直善而已也。
常樂我淨者。
言似有不來。
而實常來為相也。
解脫者。
人似未脫。
而實解脫為相也。
真實者。
見常而常。
則其人矣。
示道者。
示物正路也。
可見者。
示同于人。
故見也。
寶亮曰。
如來即覺相者。
謂極果法身。
真實佛寶。
體常樂我淨者。
具衆德也。
示道可見者。
次明應佛寶也。
若真應知。
此則是善。
如法修行也 雲何菩薩知于法相(至)是名菩薩知于法相 案。
道生曰。
無非法為法也。
在人顯焉。
而宣通于物。
使人行善為主故。
先舉善不善也。
得理為善。
乖理為不善。
皆當其實。
乃為法矣。
常不常乃至淨不淨者。
要在無倒于四。
是法之正體也。
若知不知者。
法無無知故。
複以知不知為法也。
若解不解者。
弘法在言。
得旨為解。
故複以解不解為法也。
若真不真者。
乖真為非法故。
複以真不真為法也。
若修不修者。
弘法貴在修學故。
複以修不修為法也。
若師不師者。
法表成師故。
複以師不師為法也。
若實不實者。
既真則實。
實顯則定乎是非。
故複以為法也。
僧宗曰。
善不善者分二寶。
其餘一切。
悉為法也。
就文而尋。
似通别未分二名之法。
及其施名。
緻義既分。
二寶别故。
法與實相。
廣狹有分也。
寶亮曰。
知法者。
雙知六行真俗二谛也 雲何菩薩知于僧相(至)是名菩薩知于僧相 案。
道生曰。
雖多無相。
各一人耳。
而法不可異。
然後成衆無異。
則常和則恒樂。
非外所壞。
名之為我。
不容緻漏。
稱曰為淨也。
弟子相者。
衆非獨悟。
居然有師也。
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