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一卷

關燈
之相者。

    衆理在人。

    故可見也。

    善者。

    莫能有違。

    斯則常善也。

    真不真乃至實不實者。

    性本是真。

    舉體無僞。

    未能究理。

    何以為實也。

    僧宗曰。

    謂常樂我淨者。

    先舉果地僧也。

    是弟子相者。

    因地僧也。

    可見相者。

    修中道解。

    見佛性也。

    寶亮曰。

    若極異體。

    和如是真僧也。

    若學地三乘聖衆。

    是弟子相也。

    若知此二種僧别。

    亦是如法修行者也 雲何菩薩知于實相(至)虛空等法差别之相 案。

    道生曰。

    常無常乃至淨不淨者。

    實相言理。

    故與法不同也。

    人自乖之。

    倒于四耳。

    四中無倒。

    理之本矣。

    善不善者。

    乖理故不善。

    反之則成善也。

    若有若無。

    若見若不見者。

    理隐似無。

    又若無可見也。

    若涅槃解脫及斷者。

    乖理成縛。

    得理則涅槃解脫及斷也。

    若知不知者。

    理中無有不知也。

    若證不證者。

    理隐似若難明。

    而晝然可證知也。

    若修不修者。

    修必得用也。

    是名實相。

    非是涅槃等者。

    此七義理同。

    而義趣不一。

    不一皆異前後。

    會之為足也。

    僧宗曰。

    常無常者。

    當相為實也。

    寶亮曰。

    亦無異上實谛中義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為衆生故說有世谛 案。

    道生曰。

    不見虛空者。

    虛空自表無空知空者。

    為不見空。

    今以譬理結句後明也。

    若是無物名虛空者。

    如是虛空。

    乃名為實者。

    有虛空相。

    則是三界之物。

    以無物故。

    乃是真實也。

    以是實故。

    則名常無者。

    無物之空。

    理無移易。

    為常無也。

    以常無故。

    無樂我淨者。

    既無空相。

    亦無常樂我淨。

    義在于無。

    不得雲有。

    乃是所以有也。

    譬如世間無物名空者。

    形相空耳。

    而取無物。

    為無相空譬也。

    僧宗曰。

    唯慧眼見者。

    如無而見也。

    以光明故。

    故名空者。

    以其有通光之用為空耳。

    虛空是太虛也。

    是物無之字。

    外道恒言虛空可造作。

    若解虛空。

    非可造作之法。

    亦是如法修行也。

    故佛下借譬。

    言猶如世谛。

    實無其性。

    直自為衆生說有此因緣。

    然世谛從本來是空。

    未曾暫有。

    今虛空亦然。

    直以物無處。

    故名虛空。

    何處複有虛空之可得乎 善男子涅槃之體亦複如是(至)三菩提時名菩提樂 案。

    道生曰。

    涅槃之體者。

    涅槃自表無涅槃。

    同于虛空也。

    斷煩惱處者。

    以斷處名滅。

    乃所以無滅也。

    即是常者。

    無滅之滅。

    則是常樂。

    不令同虛空矣。

    寂滅之樂者。

    既雲是樂。

    恐濫故須明也。

    如來有二種樂者。

    謂無知之樂也。

    實相三樂。

    一者受樂者。

    橫計雖非無為。

    亦設斯樂也。

    佛性一樂者。

    菩薩佛性無樂。

    以當有菩提樂也。

    僧宗曰。

    涅槃之體。

    直是斷煩惱者。

    政言解脫衆累以衆累之無。

    以為涅槃也。

    即常樂者。

    就智上說無。

    豈非常樂耶。

    雖非受樂不同。

    三受之樂。

    而是寂無苦。

    故稱樂也。

    如來二種樂者。

    以其不通因地。

    故無受樂。

    實相通因果。

    故備三樂也。

    佛性一樂者。

    天真之理。

    非神明義。

    故非覺知與受樂。

    得菩提時。

    名菩提樂者。

    即是寂滅樂也。

    更展轉施名。

    故言菩提樂耳。

    寶亮曰。

    明涅槃之體也。

    亦如虛空。

    無有住處。

    佛果妙體。

    真如無相。

    豈得有處所可尋。

    然法性無性相。

    如虛空之無異。

    而所以異者。

    異在于至虛。

    既就體相作論。

    恐人懷疑。

    後更就用來辨。

    故舉常樂我。

    來标其相也。

    佛有二樂者。

    寂滅樂處體相作語。

    覺知樂就用來辯也。

    實相有三種樂者。

    受樂者實是虛中實。

    餘二不異上。

    是果顯真實樂。

    佛性唯一樂。

    以當見故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雲何發是虛妄之言 案。

    僧亮曰。

    有三重難。

    第一證身智滅是涅槃。

    非直煩惱滅也。

    第二證習滅是涅槃。

    非直煩惱滅也。

    第三證身滅三事即涅槃也。

    自期三月者。

    以時事重。

    證身智滅是涅槃也。

    僧宗曰。

    此難之生。

    由前釋涅槃。

    言直是斷處。

    承言為難。

    此有四句斷處。

    不應是涅槃也。

    難意引昔教。

    欲使涅槃同于空無也。

    初難言。

    魔來啟請。

    何故不入。

    佛自答。

    未有多聞弟子。

    當知以身智盡處。

    非直煩惱盡也。

    第二舉以菩薩決斷故。

    知不必斷處是也。

    第三魔複啟請。

    佛答言。

    卻後三月。

    當入而此當入之言。

    發自佛口。

    豈直斷處。

    第四難意。

    取初成佛。

    便是涅槃。

    前第三成初句。

    今第四為成第二。

    寶亮曰。

    此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