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一卷

關燈
于上。

    明涅槃直是諸佛斷煩惱處。

    物便緻疑。

    謂言猶是昔日有餘涅槃故。

    德王今者作問來遣。

    凡據三種。

    谕嬰兒事。

    明涅槃之虛實也。

    第一執無餘應是。

    有餘應非。

    何以然。

    如來昔在尼連禅河邊。

    告魔王言。

    我今未入。

    第二難。

    從若斷煩惱非涅槃下。

    訖我今此身。

    即是涅槃來。

    非但無餘是。

    有餘複應是也。

    何故爾。

    佛昔告生名婆羅門言。

    我今此身。

    即是涅槃。

    如來身未滅。

    而言即是者。

    不當用有餘作涅槃耶。

    第三難言。

    論理不應。

    兩是不爾。

    應一是一非。

    若二俱非。

    佛雲何發是虛妄之言也。

    然此中。

    難辭雖多。

    正難意不出此三。

    從在毗舍離國以下。

    悉來證第一難。

    無餘應是涅槃意。

    如來既自期三月。

    不當即用死滅。

    為涅槃耶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至)凡所發言誠谛無虛 案。

    僧宗曰。

    答四難也。

    寶亮曰。

    答第三難。

    明自非機感。

    佛則不言。

    以物情所宜故。

    有此說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波旬往昔(至)便謂如來入般涅槃 案。

    僧亮曰。

    默無所說。

    便是涅槃者。

    答初難也。

    寶亮曰。

    此下答第一難。

    明魔王不識涅槃之真體。

    謂佛直爾。

    默然不說法。

    便是涅槃也 善男子如來不說佛法衆僧(至)清淨二法無差别耳 案。

    寶亮曰。

    就略答中。

    先開三句。

    釋所以覆相說之意也。

    明佛初出世。

    衆生智淺。

    未堪深法。

    不得說同體三寶。

    上得說斷滅無餘。

    作常住清淨無差别也 善男子佛亦不說佛及佛性(至)常恒不變無差别耳 案。

    僧亮曰。

    第二釋。

    亦不說佛性與涅槃是一體。

    但說無餘空涅槃。

    作常恒不變者也 善男子佛亦不說涅槃實相(至)常不變易無差别耳 案。

    寶亮曰。

    第三釋。

    明于時亦不得說涅槃實相是一體。

    唯得說無餘空。

    作常相實不變易無差别也 善男子爾時我諸聲聞弟子(至)卻後三月當般涅槃 案。

    寶亮曰。

    所以唯得說無餘空作實者。

    為有放逸弟子故也 善男子因如是等惡比丘故(至)而我實不畢竟滅度 案。

    僧亮曰。

    答第三難。

    三寶義異。

    常住清淨不異故。

    說一不三也。

    寶亮曰。

    廣呵聲聞弟子之失。

    歎識六行之得也。

    若果會偏學。

    已會聖者。

    此中不應言聲聞之人。

    是魔眷屬。

    非我弟子 善男子如生盲人不見日月(至)卻後三月我當涅槃 案。

    寶亮曰。

    為聲聞作譬也 善男子如來懸見迦葉菩薩(至)卻後三月當般涅槃 案。

    寶亮曰。

    明直是如來。

    現嬰兒行。

    接化下愚。

    宜須此說也 善男子何因緣故我于往昔(至)魔王波旬不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答第四舉昔旨。

    以成難也。

    僧宗曰。

    舉第一難以答也。

    昔言未有多聞弟子者。

    欲為五比丘等。

    故言不入。

    非即是真涅槃也。

    寶亮曰。

    次答向未有多聞弟子意。

    我爾時為一人故。

    根栽應熟。

    所以不入涅槃 善男子有名涅槃非大涅槃(至)亦得稱為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答第二難也。

    明見佛性故。

    得名常樂。

    若不見佛性。

    則習氣未盡。

    不得常我。

    但分段苦盡。

    得名樂淨耳。

    僧宗曰。

    答第二問也。

    明菩薩少分斷故。

    未足可名也。

    寶亮曰。

    次答第二有餘難也。

    昔指煩惱無處。

    為有餘。

    不指身智盡。

    今日據身心上立。

    随行人所斷。

    除因滅果。

    故稱之為有名涅槃也。

     善男子般涅言不槃者言織(至)無障礙義乃名涅槃 案。

    僧宗曰。

    廣釋不織等義。

    為成真涅槃義者也 善男子有優樓迦迦毗羅(至)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案。

    僧亮曰。

    既已事證。

    重釋涅槃名義于滅有也。

    斷煩惱不名涅槃者。

    斷煩惱是智也。

    煩惱不生是滅也。

    僧宗曰。

    已明菩薩未極。

    唯佛是極。

    則第四難。

    自然釋也。

    寶亮曰。

    此是因中小分無苦。

    非一切苦盡。

    故不名大涅槃也。

    佛果妙體。

    生死既盡。

    無患累體。

    不複生煩惱。

    具一切德。

    始名大涅槃。

    非直是煩惱無處也。

    是故。

    以五法同體來證。

    今涅槃。

    與昔日異也。

    何者。

    為五。

    一明佛不更起煩惱。

    二明體窮如理。

    三明鑒境已周。

    四明普應無滞。

    五明體是實相。

    既備此五德。

    妙有常存。

    豈非今昔涅槃之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