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五十卷 辨四量心 廣辯十事滅除有餘斷除業緣 辯戒有五種心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辯百福德成三十二相之一相及八十種好 辯涅槃經能令衆生離二十五有 廣辨金剛三昧 德王品之第六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案。

    僧亮曰。

    第三四等行功德也。

    舍慈得慈者。

    世間之慈。

    則緣親與樂也。

    若怨親同等。

    是則無緣也。

    假慈是世谛。

    實慈是第一義谛也。

    亦可有相緣者。

    是世谛。

    無相緣。

    是第一義谛也。

    寶亮曰。

    第三功德。

    以慈悲為體。

    舍世谛慈。

    得第一義慈者。

    此非空第一義。

    欲明菩薩得真無相慈。

    現前不從緣得。

    若凡夫行慈。

    必須見緣則方生。

    菩薩不然。

    心常懷慈悲。

    不待緣後方發故。

    所以舍世谛虛妄之慈。

    得真實第一無相之慈。

    既解慈體竟。

    下便出三事。

    就所無來明慈。

    第一舍闡提等得相之慈。

    第二舍黃門等妪弱之慈。

    第三舍二乘無如理解之意。

    既舍此三慈。

    得真無相如來之慈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十者斷除二邊 案。

    僧亮曰。

    具四等成十功德。

    說行一周也。

    寶亮曰。

    第四功德。

    以十事為體。

    十事即是喜舍。

    自身決定是喜相。

    餘多是舍也 雲何根深難可傾拔(至)修大涅槃根深難拔 案。

    僧亮曰。

    不放逸者。

    總萬行之名也。

    下十根是其事也。

    僧宗曰。

    不放逸體。

    即智慧性。

    所謂信根者。

    釋所以難拔也。

    寶亮曰。

    第一雲根深難拔者。

    諸不放逸。

    失不放逸。

    乃有别心。

    無有别行。

    如精進之流。

    正背一切惡。

    不涉五欲。

    唯修善為德。

    此心若立。

    無行不成。

    唯佛是極不放逸人。

    故又言不放逸。

    乃是無上道之根本。

    衆善皆從之所生。

    下去作十二譬。

    來明不放逸行勝也 雲何于身作決定想(至)于自身中生決定想 案。

    僧亮曰。

    十根不拔。

    自知決定成佛也。

    寶亮曰。

    第二自身生決定者。

    從昔教來。

    學者未體乎大理。

    見法未分明。

    不知身為佛因。

    今于此教。

    識因果性。

    知神明妙體。

    生死依如來藏。

    有決定修。

    行因取果。

    心無移易。

    亦不非時證。

    唯曠被為德。

    既如此勇決。

    來果必克。

    寶亮曰。

    第三不觀福田者。

    若如昔教法。

    必應先選擇福田。

    然後行施。

    此本是化下愚之辭。

    今六行菩薩。

    心既體理。

    複有異凡夫之念處故。

    所以不問是田非田。

    但以舍為德。

    一切皆施。

    若纖毫有存。

    即成分别。

    若不懷此心。

    終不會理也 雲何菩薩不觀福田(至)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案。

    僧亮曰。

    心已決定菩提要行。

    唯先度人。

    不觀田與非田也 雲何名為淨佛國土(至)是名菩薩修淨佛土 案。

    僧亮曰。

    行慈者。

    乃未始不益衆生。

    向舉施。

    言因時之益。

    此修淨土。

    是果時益也。

    僧宗曰。

    此中偏出願耳。

    亦如維摩經中。

    為化衆生。

    而取佛土也。

    寶亮曰。

    第四修淨佛土者。

    勸修行十善。

    除于十惡。

    若十善滿。

    衆惡永盡。

    功德圓備。

    至金剛心。

    後無土之土。

    此為真淨。

    若降此以還。

    悉于形中辯淨。

    今菩薩發願。

    修行此德。

    為接引下愚。

    示備善之基漸也 雲何菩薩摩诃薩滅除有餘(至)摩诃薩滅除有餘 案。

    僧亮曰。

    所以二事合釋者。

    欲通說餘有也。

    何者。

    菩薩得無緣慈。

    現不起惡。

    過去有善惡餘業。

    能累行者。

    根業重别為二事。

    有輕不數。

    雖輕是患。

    通欲釋之。

    三事并稱餘業。

    是名餘有者。

    是障二果無知也。

    僧宗曰。

    四果善業。

    豈可滅耶。

    以能潤者滅故。

    所潤幹枯。

    不能感果。

    謂之業滅。

    餘有者。

    二乘人。

    各證所得無為果也。

    無結無業。

    而轉二果者。

    言無三界結業。

    而報身猶存。

    正是有餘涅槃。

    要舍報身。

    得于無餘。

    所言二者。

    二家同轉。

    亦言無餘。

    于前為二也。

    若依數經。

    轉鈍作利。

    今言如來。

    不複同此菩薩。

    以經力故能滅也。

    寶亮曰。

    第五曰。

    滅除有餘。

    第六斷除業緣。

    今為三章門。

    解此二事。

    一餘報。

    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