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四十九卷
釋大涅槃小涅槃義。
舉有山大山等喻 釋聲聞習氣義 釋有因緣名及無因緣名義 釋五神通義 辨二種神通。
一與外道共。
一與二乘共 辨涅槃非音聲之音 德王品之第五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雲何涅槃雲何大涅槃 案。
僧亮曰。
所以重問者。
雖說斷漏。
能得涅槃常樂我淨。
不說我樂自在之用。
涅槃之義未障故也。
寶亮曰。
次下答德王第二問也。
上聞不聞中。
佛答六難竟。
更設二問。
佛答一問竟。
今更舉第二問。
以請釋也 爾時佛贊光明遍照(至)是名涅槃非大涅槃 案。
僧亮曰。
涅槃雖有多義。
會是無苦之稱。
得息苦者。
皆得名焉。
寶亮曰。
今借十譬。
以辨大小之相異。
正以無苦樂。
故名涅槃也。
若得少食。
以除饑苦。
亦名涅槃。
但不得名大涅槃。
如是十種譬。
其義一例。
小海亦名海。
大海亦名海。
若除少苦。
名小涅槃。
若除苦都盡。
名大涅槃。
其文中自廣彰雲。
二乘人八萬劫。
乃至一萬劫。
名小涅槃者。
上乘三處。
明皆言到佛果。
今此中說名小涅槃。
其義雲何。
若欲于我前。
不言行八萬劫竟名小。
未行八萬劫之前。
随其所得住處。
以此義為小。
及其行八萬劫竟得佛。
由名大涅槃。
而此旨于一部之中。
雖複說異。
亦莫測其然。
要随義而安也 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聲聞(至)乃得名為大涅槃也 案。
僧亮曰。
凡夫因世俗。
聲聞因聖道者。
更釋非之義也。
還生煩惱者。
釋凡夫也。
有習氣者。
釋聲聞也 善男子譬如有處能受衆流(至)之所得故故名為大 案。
僧亮曰。
前說人實。
後說法實。
合海譬也。
河城等皆合也。
十譬之中。
唯不合地及天中天二譬也 雲何複名為大涅槃(至)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案。
僧亮曰。
八自在者。
各有文也。
一者不小能小。
不多能多也。
二者以小為大也。
三者以重為輕也。
四者以三事體。
心色不移。
無處不至。
所作事一。
而見者不同也。
五者一根知六塵也。
六者見法如空也。
七者得一切法也。
八者不可見。
令一切見 複次善男子譬如寶藏(至)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案。
僧亮曰。
無為名大。
釋常住故。
故稱大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昔所不得而今乃得 案。
僧亮曰。
諸漏既盡。
則具神通。
皆聖行功德也。
今見者。
謂眼通。
更就所得中分别也。
今聞者。
耳通也。
今到者。
如意通也。
今知者。
他心宿命也。
寶亮曰。
第二功德。
以五通為體。
此五是一方之所須。
菩薩化道之要用。
第一修天眼通。
須見衆生身業。
二修天耳通。
聞其口業。
三修他心通。
知其心業。
雖知三業。
若不達其過去。
有善惡之厚薄可化。
亦于化道有阙。
故次修宿命通。
而下愚之流。
難以玄言。
必須運身到彼。
然後受化。
故第五次修身通。
今就文所辨。
先明身通。
昔明身通。
直據色身轉變而已。
今談色心自在。
修短所通。
适物所宜。
而經亦有言如意通。
亦名身通。
若立身通。
則沒如意名言。
若立如意。
便廢身通。
若如昔教明五通。
是禅定家果。
要因定後。
方能發通。
就今涅槃經明五通。
盡是智慧之異用。
故菩薩摩诃薩。
依六行教學。
不取有無相。
但使物感稱根而應。
如一家所解。
此五通必是菩薩家化。
方非外道凡夫聲聞之伎。
何以知耶。
若實是凡夫。
雲何得有此法。
而在外道中唱言有者。
皆是應迹。
外道雖言得禅定。
而無有道思慧。
所以無此神德也。
聲聞人觀解既不成。
複不能即在定。
而變通亦由已安。
法不得所。
複未能
舉有山大山等喻 釋聲聞習氣義 釋有因緣名及無因緣名義 釋五神通義 辨二種神通。
一與外道共。
一與二乘共 辨涅槃非音聲之音 德王品之第五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雲何涅槃雲何大涅槃 案。
僧亮曰。
所以重問者。
雖說斷漏。
能得涅槃常樂我淨。
不說我樂自在之用。
涅槃之義未障故也。
寶亮曰。
次下答德王第二問也。
上聞不聞中。
佛答六難竟。
更設二問。
佛答一問竟。
今更舉第二問。
以請釋也 爾時佛贊光明遍照(至)是名涅槃非大涅槃 案。
僧亮曰。
涅槃雖有多義。
會是無苦之稱。
得息苦者。
皆得名焉。
寶亮曰。
今借十譬。
以辨大小之相異。
正以無苦樂。
故名涅槃也。
若得少食。
以除饑苦。
亦名涅槃。
但不得名大涅槃。
如是十種譬。
其義一例。
小海亦名海。
大海亦名海。
若除少苦。
名小涅槃。
若除苦都盡。
名大涅槃。
其文中自廣彰雲。
二乘人八萬劫。
乃至一萬劫。
名小涅槃者。
上乘三處。
明皆言到佛果。
今此中說名小涅槃。
其義雲何。
若欲于我前。
不言行八萬劫竟名小。
未行八萬劫之前。
随其所得住處。
以此義為小。
及其行八萬劫竟得佛。
由名大涅槃。
而此旨于一部之中。
雖複說異。
亦莫測其然。
要随義而安也 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聲聞(至)乃得名為大涅槃也 案。
僧亮曰。
凡夫因世俗。
聲聞因聖道者。
更釋非之義也。
還生煩惱者。
釋凡夫也。
有習氣者。
釋聲聞也 善男子譬如有處能受衆流(至)之所得故故名為大 案。
僧亮曰。
前說人實。
後說法實。
合海譬也。
河城等皆合也。
十譬之中。
唯不合地及天中天二譬也 雲何複名為大涅槃(至)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案。
僧亮曰。
八自在者。
各有文也。
一者不小能小。
不多能多也。
二者以小為大也。
三者以重為輕也。
四者以三事體。
心色不移。
無處不至。
所作事一。
而見者不同也。
五者一根知六塵也。
六者見法如空也。
七者得一切法也。
八者不可見。
令一切見 複次善男子譬如寶藏(至)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案。
僧亮曰。
無為名大。
釋常住故。
故稱大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昔所不得而今乃得 案。
僧亮曰。
諸漏既盡。
則具神通。
皆聖行功德也。
今見者。
謂眼通。
更就所得中分别也。
今聞者。
耳通也。
今到者。
如意通也。
今知者。
他心宿命也。
寶亮曰。
第二功德。
以五通為體。
此五是一方之所須。
菩薩化道之要用。
第一修天眼通。
須見衆生身業。
二修天耳通。
聞其口業。
三修他心通。
知其心業。
雖知三業。
若不達其過去。
有善惡之厚薄可化。
亦于化道有阙。
故次修宿命通。
而下愚之流。
難以玄言。
必須運身到彼。
然後受化。
故第五次修身通。
今就文所辨。
先明身通。
昔明身通。
直據色身轉變而已。
今談色心自在。
修短所通。
适物所宜。
而經亦有言如意通。
亦名身通。
若立身通。
則沒如意名言。
若立如意。
便廢身通。
若如昔教明五通。
是禅定家果。
要因定後。
方能發通。
就今涅槃經明五通。
盡是智慧之異用。
故菩薩摩诃薩。
依六行教學。
不取有無相。
但使物感稱根而應。
如一家所解。
此五通必是菩薩家化。
方非外道凡夫聲聞之伎。
何以知耶。
若實是凡夫。
雲何得有此法。
而在外道中唱言有者。
皆是應迹。
外道雖言得禅定。
而無有道思慧。
所以無此神德也。
聲聞人觀解既不成。
複不能即在定。
而變通亦由已安。
法不得所。
複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