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四十八卷
出通法緣起 廣辯離漏 廣辯念漏 四毒蛇譬 五栴陀羅譬 一詐親譬 空聚落譬 六大賊譬 河譬 草栰譬
德王品之第四
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至)是經難遇過優昙華
案。
智秀曰。
向明如來非天非人亦天亦人。
今出其事。
以證不虛 善男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至)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案。
智秀曰。
廣出緣起。
以證不虛。
兼明所聞之偈。
以驗經力。
又顯求法之至者也 如來證涅槃永斷于生死(至)如來甚深秘密之德 案。
智秀曰。
廣歎經力。
以顯離惡之勝緣也 以是義故能受持者(至)況于如來是故非漏 案。
寶亮曰。
結離漏也。
生死即虛妄。
依如來藏有故。
不假遠避也 雲何親近漏一切凡夫(至)是故如來不名有漏 案。
寶亮曰。
若親近衣食。
生人貪染。
斷人慧命。
若能遠離。
則善法增長 複次善男子一切凡夫(至)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案。
僧亮曰。
受漏者。
因三受後起。
若就治道。
應名定漏也。
苦受後生煩惱為嗔覺。
樂受後起貪覺也 複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至)舍離衆惡趣向善道 案。
僧亮曰。
第七念漏也。
起三受時。
未是煩惱。
覺苦樂已。
更生邪念。
念苦樂方生煩惱。
故念為漏因。
聖人覺苦樂已。
不生邪念。
故不起生漏也。
為心身造種種苦者。
為邪身心相故無苦不更。
明見身之過也。
寶亮曰。
下第七明念漏。
由邪念因緣故起漏。
名之念漏。
若就治道。
稱為行漏。
所以言身心苦惱。
起種種惡者。
夫苦惱之名。
本是果報。
而凡夫愚癡。
不達宿業所招。
便呼嗟非分。
謂苦不可忍。
既内狹颠倒。
不以理自處。
于輕苦之中。
發緣更重。
若當識因果性體。
前世因作。
如此安心。
豈容生漏。
正由物于此二途無解。
又于生死之中。
妄生樂想。
保着為實。
邪念橫生。
故起種種惡。
若是聖人。
以道居心。
終日處苦。
不覺為苦。
處樂不以為樂。
是故不生漏也。
今菩薩覺過。
故修假名法空。
斷于苦本。
是以此下。
就八事作五階譬辨。
若安心所從于聖言。
必諸漏永息。
涅槃可期。
如其不爾。
生死常續。
八事者。
從觀四大去。
訖登上大山。
五階者。
第一得假名空。
第二得實法空。
第三明兩空。
成後八真無漏。
斷見谛煩惱盡。
得須陀洹果。
第四從得初果後。
更進斷三界思惟結盡。
至羅漢果。
第五從斷三界外惑盡。
乃至得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至)心生惶怖舍箧逃走 案。
僧亮曰。
第一譬。
以假名無明煩惱之主譬王。
經稱四大。
譬四蛇也。
盛有漏身。
以譬一箧。
使其将護。
譬瞻養也。
消息失所身壞命終。
譬戮之都市也。
見老死之苦。
譬恐怖。
知無實我。
譬逃走。
寶亮曰。
王譬佛也。
四毒蛇者。
喻四大也。
盛一箧者。
如說四大。
以成一身也。
令人養食者。
令觀此身作苦空無常。
若就有中解者。
欲依此四大身上。
得行道進德。
故須将養也。
摩洗其身者。
即教作空觀。
令識四大過。
便善法續起。
喻如摩洗也。
若使不觀四大是虛。
愛着己身。
必斷慧命。
義如戮之都市也。
其人聞王切令者。
菩薩即承佛教。
觀四大過也。
舍箧逃走者。
即谛觀此身。
唯見四大常虛假。
無有一實。
故得假名空。
欲論四大五陰。
及與六入。
盡成衆生。
同得作假名空觀。
但随其初觀。
捉法而入空。
同之内凡夫。
而文不可并說。
故階級明之也 王時複遣五栴陀羅(至)見後五人遂疾舍去 案。
僧亮曰。
第二
智秀曰。
向明如來非天非人亦天亦人。
今出其事。
以證不虛 善男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至)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案。
智秀曰。
廣出緣起。
以證不虛。
兼明所聞之偈。
以驗經力。
又顯求法之至者也 如來證涅槃永斷于生死(至)如來甚深秘密之德 案。
智秀曰。
廣歎經力。
以顯離惡之勝緣也 以是義故能受持者(至)況于如來是故非漏 案。
寶亮曰。
結離漏也。
生死即虛妄。
依如來藏有故。
不假遠避也 雲何親近漏一切凡夫(至)是故如來不名有漏 案。
寶亮曰。
若親近衣食。
生人貪染。
斷人慧命。
若能遠離。
則善法增長 複次善男子一切凡夫(至)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案。
僧亮曰。
受漏者。
因三受後起。
若就治道。
應名定漏也。
苦受後生煩惱為嗔覺。
樂受後起貪覺也 複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至)舍離衆惡趣向善道 案。
僧亮曰。
第七念漏也。
起三受時。
未是煩惱。
覺苦樂已。
更生邪念。
念苦樂方生煩惱。
故念為漏因。
聖人覺苦樂已。
不生邪念。
故不起生漏也。
為心身造種種苦者。
為邪身心相故無苦不更。
明見身之過也。
寶亮曰。
下第七明念漏。
由邪念因緣故起漏。
名之念漏。
若就治道。
稱為行漏。
所以言身心苦惱。
起種種惡者。
夫苦惱之名。
本是果報。
而凡夫愚癡。
不達宿業所招。
便呼嗟非分。
謂苦不可忍。
既内狹颠倒。
不以理自處。
于輕苦之中。
發緣更重。
若當識因果性體。
前世因作。
如此安心。
豈容生漏。
正由物于此二途無解。
又于生死之中。
妄生樂想。
保着為實。
邪念橫生。
故起種種惡。
若是聖人。
以道居心。
終日處苦。
不覺為苦。
處樂不以為樂。
是故不生漏也。
今菩薩覺過。
故修假名法空。
斷于苦本。
是以此下。
就八事作五階譬辨。
若安心所從于聖言。
必諸漏永息。
涅槃可期。
如其不爾。
生死常續。
八事者。
從觀四大去。
訖登上大山。
五階者。
第一得假名空。
第二得實法空。
第三明兩空。
成後八真無漏。
斷見谛煩惱盡。
得須陀洹果。
第四從得初果後。
更進斷三界思惟結盡。
至羅漢果。
第五從斷三界外惑盡。
乃至得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至)心生惶怖舍箧逃走 案。
僧亮曰。
第一譬。
以假名無明煩惱之主譬王。
經稱四大。
譬四蛇也。
盛有漏身。
以譬一箧。
使其将護。
譬瞻養也。
消息失所身壞命終。
譬戮之都市也。
見老死之苦。
譬恐怖。
知無實我。
譬逃走。
寶亮曰。
王譬佛也。
四毒蛇者。
喻四大也。
盛一箧者。
如說四大。
以成一身也。
令人養食者。
令觀此身作苦空無常。
若就有中解者。
欲依此四大身上。
得行道進德。
故須将養也。
摩洗其身者。
即教作空觀。
令識四大過。
便善法續起。
喻如摩洗也。
若使不觀四大是虛。
愛着己身。
必斷慧命。
義如戮之都市也。
其人聞王切令者。
菩薩即承佛教。
觀四大過也。
舍箧逃走者。
即谛觀此身。
唯見四大常虛假。
無有一實。
故得假名空。
欲論四大五陰。
及與六入。
盡成衆生。
同得作假名空觀。
但随其初觀。
捉法而入空。
同之内凡夫。
而文不可并說。
故階級明之也 王時複遣五栴陀羅(至)見後五人遂疾舍去 案。
僧亮曰。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