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四十七卷
辨護法等四種罪人不定義 論闡提斷善根義 廣辯諸佛非天非非天等事 辨三漏義 辨七漏義
德王品之第二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是名不聞而聞
案。
僧亮曰。
上說有為作因無常。
涅槃從了因得則常。
若爾者。
十二部經。
皆是涅槃了因。
即是經也。
文深義奧。
非二乘所聞也。
聲聞緣覺經中。
無闡提有佛性。
所以重說此事者。
欲發德王問也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何故名為一闡提耶 案。
僧亮曰。
德王以二難。
初以佛性一難。
成前第五涅槃不定之義。
若佛性是善。
應遮地獄及闡提也。
性若常者。
應遮令不無常也。
僧宗曰。
此問之生。
由前而來。
前六難。
初句令本無今有。
如來已釋此義。
明非是始有。
言佛性之理。
萬化之表。
生死之外。
其旨已彰。
其令承本有之言。
便謂與陰為一。
陰既無常。
使性亦無常。
此中有八句。
前三句難使不得已有。
若有則應見用。
無則金剛謝時方有。
還複成本無今有。
若本無今有。
便是無常也。
下五句不定難。
大意皆欲佛果是無常。
成前六句無常難也。
尋不定難之來由。
前佛答高貴。
明不定之理。
今難言。
若以不定使不問。
可得聞者。
便應還生也。
初難言。
若有佛性。
則應有用。
便應遮地獄。
而令四禁五逆之人。
不免惡道。
當知身中非是本有。
若非本有。
則無常也。
第二難言。
若身有性。
此性既常。
便應有常樂之用。
何故複言。
無常樂我耶。
若無常我。
則身中不得有性也。
第三難言。
闡提斷善。
而佛性既雲已有。
便應為闡提所斷。
若汝言雖有。
不可斷者。
複不得言無常樂我。
若言即時未有。
則是本無之義。
又且若有性。
不可令斷者。
即闡提之義。
不定反覆緻難也。
犯四重名不定者。
先就邪定中。
四種人是不定。
故無常也。
第二就正定聚中。
二乘人是不定。
故無常也。
第三就如來明不定。
第四就涅槃明不定。
第五總舉一切法通因果。
皆為不定。
下至闡提。
上至諸佛。
闡提窮惡之原。
以其不定。
得成佛者。
如來是盡善之極。
亦以不定之義。
還為生死。
雖有五句。
意在難果也。
寶亮曰。
德王第二問。
後卷方答。
何故爾。
向答初問後言。
犯重禁人。
及一闡提。
盡有佛性。
今于此經。
而得聞之。
德王今因斯語。
複更作二難。
佛正得先遣此義。
故來假答向大小涅槃之相也。
後二難中。
初難有五關。
若使犯重及一闡提等有佛性者。
佛性是善。
何故堕于地獄。
第二關言。
若使是等。
必有佛性。
不應言無有常樂我淨。
第三關言。
若斷善根。
名一闡提。
佛性是善。
何故不斷。
第四關言。
若佛性果斷。
複雲何言是常樂我淨。
第五關言。
若佛性不斷。
則不應得受一闡提名也。
雖有此五關。
皆展轉相成。
共結一難。
智秀曰。
由佛答前難雲。
涅槃非本無今有。
體非聞法。
此第三翻。
更複設難執闡提無性。
及以不定。
使涅槃體。
還成本無今有。
便是無常可聞之法也。
初三句為難雖異。
意正欲令佛性非是本有。
涅槃應是本無今有。
不得非是聞法。
後五句作不定難責。
使諸法皆悉不定。
涅槃既爾。
應還為無常成聞法也 世尊犯四重禁名為不定(至)一闡提等當得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二難闡提不應成佛。
何者。
四人是邪定。
若邪定不定。
正定亦應不定。
若不定者。
涅槃則非常。
若有常樂。
則闡提不應成佛也。
寶亮曰。
此下作不定難。
且前并列不定之事。
然後結難。
若闡提不定。
後還成佛者。
萬法皆然。
涅槃既是萬法之數。
亦應不定。
還可作生死。
法瑤曰。
若更是不定。
當知無有常樂也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至)吾當為汝分别演說 案。
寶亮曰。
将欲答難。
先贊其得理兼識之也 善男子一闡提者亦不決定(至)以不決定是故能得 案。
僧亮曰。
先答後問也。
僧宗曰。
就答中先答第四。
其前引四種邪定為難。
令且舉闡提。
後更曆四人出也。
次答第三。
義勢兼答第一第二。
下答二乘竟
僧亮曰。
上說有為作因無常。
涅槃從了因得則常。
若爾者。
十二部經。
皆是涅槃了因。
即是經也。
文深義奧。
非二乘所聞也。
聲聞緣覺經中。
無闡提有佛性。
所以重說此事者。
欲發德王問也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何故名為一闡提耶 案。
僧亮曰。
德王以二難。
初以佛性一難。
成前第五涅槃不定之義。
若佛性是善。
應遮地獄及闡提也。
性若常者。
應遮令不無常也。
僧宗曰。
此問之生。
由前而來。
前六難。
初句令本無今有。
如來已釋此義。
明非是始有。
言佛性之理。
萬化之表。
生死之外。
其旨已彰。
其令承本有之言。
便謂與陰為一。
陰既無常。
使性亦無常。
此中有八句。
前三句難使不得已有。
若有則應見用。
無則金剛謝時方有。
還複成本無今有。
若本無今有。
便是無常也。
下五句不定難。
大意皆欲佛果是無常。
成前六句無常難也。
尋不定難之來由。
前佛答高貴。
明不定之理。
今難言。
若以不定使不問。
可得聞者。
便應還生也。
初難言。
若有佛性。
則應有用。
便應遮地獄。
而令四禁五逆之人。
不免惡道。
當知身中非是本有。
若非本有。
則無常也。
第二難言。
若身有性。
此性既常。
便應有常樂之用。
何故複言。
無常樂我耶。
若無常我。
則身中不得有性也。
第三難言。
闡提斷善。
而佛性既雲已有。
便應為闡提所斷。
若汝言雖有。
不可斷者。
複不得言無常樂我。
若言即時未有。
則是本無之義。
又且若有性。
不可令斷者。
即闡提之義。
不定反覆緻難也。
犯四重名不定者。
先就邪定中。
四種人是不定。
故無常也。
第二就正定聚中。
二乘人是不定。
故無常也。
第三就如來明不定。
第四就涅槃明不定。
第五總舉一切法通因果。
皆為不定。
下至闡提。
上至諸佛。
闡提窮惡之原。
以其不定。
得成佛者。
如來是盡善之極。
亦以不定之義。
還為生死。
雖有五句。
意在難果也。
寶亮曰。
德王第二問。
後卷方答。
何故爾。
向答初問後言。
犯重禁人。
及一闡提。
盡有佛性。
今于此經。
而得聞之。
德王今因斯語。
複更作二難。
佛正得先遣此義。
故來假答向大小涅槃之相也。
後二難中。
初難有五關。
若使犯重及一闡提等有佛性者。
佛性是善。
何故堕于地獄。
第二關言。
若使是等。
必有佛性。
不應言無有常樂我淨。
第三關言。
若斷善根。
名一闡提。
佛性是善。
何故不斷。
第四關言。
若佛性果斷。
複雲何言是常樂我淨。
第五關言。
若佛性不斷。
則不應得受一闡提名也。
雖有此五關。
皆展轉相成。
共結一難。
智秀曰。
由佛答前難雲。
涅槃非本無今有。
體非聞法。
此第三翻。
更複設難執闡提無性。
及以不定。
使涅槃體。
還成本無今有。
便是無常可聞之法也。
初三句為難雖異。
意正欲令佛性非是本有。
涅槃應是本無今有。
不得非是聞法。
後五句作不定難責。
使諸法皆悉不定。
涅槃既爾。
應還為無常成聞法也 世尊犯四重禁名為不定(至)一闡提等當得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二難闡提不應成佛。
何者。
四人是邪定。
若邪定不定。
正定亦應不定。
若不定者。
涅槃則非常。
若有常樂。
則闡提不應成佛也。
寶亮曰。
此下作不定難。
且前并列不定之事。
然後結難。
若闡提不定。
後還成佛者。
萬法皆然。
涅槃既是萬法之數。
亦應不定。
還可作生死。
法瑤曰。
若更是不定。
當知無有常樂也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至)吾當為汝分别演說 案。
寶亮曰。
将欲答難。
先贊其得理兼識之也 善男子一闡提者亦不決定(至)以不決定是故能得 案。
僧亮曰。
先答後問也。
僧宗曰。
就答中先答第四。
其前引四種邪定為難。
令且舉闡提。
後更曆四人出也。
次答第三。
義勢兼答第一第二。
下答二乘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