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七卷

關燈


    未答第五。

    先答涅槃第六句也。

    初句實如汝語。

    正以不定故得佛。

    但法不可一類。

    欲使涅槃亦是不定。

    何以故爾。

    夫法有有同異。

    若是有為。

    則備三種。

    以其體無常故。

    是相續假。

    以其無自性故。

    有一時因成假也。

    相待得稱故。

    有相待假。

    答涅槃唯可名中相待耳。

    以如此義故。

    亦義稱不定。

    以其是常。

    免二假之相。

    故可為實不定也。

    僧亮曰。

    未是正答。

    且略舉第二問。

    以虛衆人之心。

    令體萬法無定相也。

    智秀曰。

    所以别答前問難者。

    欲明闡提成佛。

    知所斷之善。

    非是佛性。

    為成答前三難義耳。

    此第一先舉第四難。

    第四事偏别答第四難者。

    欲明闡提後得成佛。

    故知因中所斷之善。

    非是佛性。

    為成答前三難義耳 如汝所言佛性不斷(至)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 案。

    僧亮曰。

    答第三也。

    從理名内。

    不從理名外。

    内外皆是性。

    不可斷也。

    僧宗曰。

    此下答前三中第三句。

    其前難意。

    欲闡提善根既斷。

    性亦應斷。

    今答言。

    善有二種。

    内之與外。

    意業善為内。

    身口業善為外。

    佛性非内外。

    故非無常也。

    闡提佛性。

    既是當有。

    非為已有。

    豈可責令遮地獄。

    既言當有。

    豈得有常樂我淨義。

    勢可得兼當第一第二難也。

    複有二種。

    更廣明佛性不同此也。

    此言無漏。

    是因地無漏也。

    非常者。

    佛性不同三心滅處。

    及三無為常也。

    若斷已得名闡提者。

    言起作之善是可斷。

    後複還得故。

    以斷起作之善。

    故稱闡提。

    佛性理常。

    性相恒爾。

    豈可斷耶。

    寶亮曰。

    正舉第一問來答我上言。

    譬提有佛性。

    唯有正因性。

    本不論有緣因。

    何故作此之難。

    而令斷生已得善故。

    受闡提名也。

    善有二種。

    一内二外者。

    若意地所生善名内。

    從身口所生善為外。

    正因之性。

    非此内外善攝。

    故不斷也。

    漏有漏者。

    若狹相所起之善名有漏。

    若于緣中稱境解。

    不與惑俱。

    名之無漏。

    明正因性亦非此二善。

    是故不斷也。

    常無常者。

    昔于滅谛中善名常。

    從緣中所起者。

    名無常。

    正因性亦非常善無常善。

    所以不斷也。

    而正因佛性若可斷。

    則應同上所列善。

    而今不然。

    故知不斷。

    正斷緣中所生善故。

    得一闡提名也 複有二種一者常(至)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案。

    僧亮曰。

    正因是常。

    緣因是無常也 若是斷者則應還得(至)若斷已得名一闡提 案。

    僧亮曰。

    明起作法力相傾奪。

    起邪見斷善根入地獄。

    起正見則斷闡提遮地獄。

    佛性非起作。

    不能遮地獄無常。

    及闡提通答前三難也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至)見一切法是無常相 案。

    僧亮曰。

    犯四重者。

    更稱後難答也。

    寶亮曰。

    此下答第二問。

    明闡提雖當時斷善根。

    後若善根發時。

    其必成佛。

    無有中間停者。

    若是定者。

    雲何成佛耶。

    涅槃乃可是萬法之數。

    其體用是定故。

    不得同生死虛僞也。

    真體不動。

    迹無定相。

    先說十譬。

    明萬法是虛。

    後廣明化物也 善男子亦有定相(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案。

    僧亮曰。

    謂涅槃者。

    對二十五有。

    故為定也 善男子如來今于拘屍城(至)如來涅槃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涅槃有大小。

    亦多義。

    今唯大涅槃。

    常樂我淨四義是定。

    餘義皆不定也。

    如有為法。

    無常苦定。

    餘義不定也。

    二端不可燒者。

    明其應二身不可滅也。

    寶亮曰。

    此下乃至非說非非說。

    當知如來之身。

    非如來。

    非不如來。

    是故如來不定 善男子當知如來亦複不定(至)以是義故如來不定 案。

    僧亮曰。

    前非天一句。

    四種天明如來并非也。

    從非人以下。

    先列竟。

    後次第釋也 善男子何故如來不名世天(至)是故如來亦非非定 案。

    僧亮曰。

    說衆生相者。

    自言我是人中師子。

    諸法各各别異相者。

    如眼不見香。

    耳不睹色。

    諸佛不爾也。

    唯有一相者。

    可以法身為目。

    不可以六根分别也。

    金剛身品雲。

    除一法相。

    不可以人天一相而名也。

    如來法界者。

    如來法性也。

    久已遠離諸相者。

    上明三十二相。

    下明如來久離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