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七卷

關燈
事也。

    善知諸相者。

    随衆生應見諸相。

    善知應之也。

    虛空相故者。

    空無分别。

    如來不爾 如來非有漏何以故(至)如來永斷是故非漏 案。

    僧宗曰。

    此下釋非漏。

    先總明非三漏。

    從三漏後起七漏。

    二是漏。

    五是助漏因緣。

    其或有從治道制名。

    或從因受稱。

    将說起見故。

    先明疑心。

    此是見之所由也。

    又一釋。

    生六種見者。

    此正見見漏。

    體無别有。

    思惟漏。

    義克可知。

    寶亮曰。

    諸佛所以能如此乘迹體盡。

    無一切漏。

    具一切德。

    故有所運。

    為絕人天之境。

    而凡夫具諸漏故。

    故無此神德。

    下去因即廣明凡夫起漏之過患。

    若尋其漏。

    原不出見谛思惟。

    兩漏為本。

    正有此兩漏。

    能廣生諸漏。

    今一方明漏。

    大分七種。

    若離三漏為七。

    亦終不離見谛思惟。

    七漏者。

    第一見谛漏。

    第二思惟漏。

    第三根漏。

    第四離漏。

    第五親近漏。

    第六受漏。

    第七念漏。

    下去次第。

    解此七門。

    述其過患。

    行人若當依此大涅槃作觀解。

    其漏即滅。

    常升無為也。

    智秀曰。

    此下明七漏中。

    始舉三漏。

    正出見谛思惟。

    為正漏體。

    次出疑見。

    是别顯見谛漏也 複次一切凡夫不見有漏(至)常修聖行是故無漏 案。

    僧亮曰。

    下釋七漏也。

    有漏見漏是實漏。

    餘五是漏因說也。

    于有漏中。

    分為見漏。

    從疑生故。

    先明也。

    以凡夫不見有漏過故也。

    僧宗曰。

    前二為章門。

    言我見我者。

    是假我。

    而見為實我。

    亦可佛地是真我。

    而計為麻麥我也。

    我見無我者。

    佛實是我。

    計為無我也。

    無我計我者。

    于生死常計我也。

    生六種見。

    決定有我者。

    起身見也。

    無我者斷見也。

    無我見我者。

    如眠是無我。

    見于淨色也。

    我見我者。

    以定力。

    見未來相續不斷。

    我見無我者。

    若以捉四陰為我。

    見色為非我。

    可舉一我自釋無在也。

    我作受知。

    此三句為一。

    此用為小異不出身見也。

    若不爾。

    前決定為章門。

    後分我作知。

    更為三句也。

    寶亮曰。

    此下正出漏體。

    明此七漏皆不離見谛思惟。

    然衆生癡重。

    種種妄計。

    皆不得法實。

    因是疑見生六種心者。

    在始二心。

    決定有我。

    決定無我。

    是總句。

    恐非六之數。

    我見我者。

    第一心。

    但有假名我。

    以凡夫計。

    有一性我之法也。

    我見無我者。

    第二心。

    佛實是真我。

    橫計為無我也。

    無我見我者。

    第三心。

    實無神我。

    然是假名。

    假名我執者。

    言是實性我也。

    下餘三心。

    謂作者受者知者。

    而凡夫妄計。

    所以成邪見。

    如來永斷此漏源。

    是故非漏 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攝五根(至)觀欲如是多諸過患 案。

    僧亮曰。

    下次明根漏。

    依六根所起。

    名曰根漏。

    若能攝六根靜三業。

    制不為非。

    其惡則止。

    若就所對治。

    名曰戒漏也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諸衆生(至)永斷根本是故非漏 案。

    僧亮曰。

    二十五裡譬二界。

    以攝相為喻也。

    王譬佛。

    一臣譬菩薩。

    油缽譬念慧。

    斷汝命者失念慧。

    故慧命斷也。

    一人拔刀者。

    譬精進見淨。

    不生色相。

    至識亦如是。

    明真俗。

    觀真則無色。

    觀俗則見苦。

    不作生相。

    至不作因相。

    生滅是行苦。

    因是集也。

    釋真中。

    尚無苦集。

    況淨色觀也。

    和合相者。

    釋俗和合。

    是苦是集也 複次善男子複有離漏(至)思惟其義是名為離 案。

    僧亮曰。

    離者。

    以行經為離。

    先說離體也。

    寶亮曰。

    此下明惡漏。

    若從治道。

    名為離漏。

    如昔教明惡生惡馬惡知識等。

    若能長人惡法。

    教令避也。

    就今經為論。

    直睹之為生死無我。

    即得遠離。

    何以然。

    既體諸佛所師法。

    便知生死是虛妄。

    依如來藏有故。

    不假遠避也。

    從雲何親近漏下。

    第五若親近衣服飲食。

    則生人貪染。

    斷于慧命。

    若不着此四事。

    便善日夜增。

    惡法稍斷。

    若據所對治。

    名之近漏 何以故善男子我都不見(至)亦複如是心不造惡 案。

    僧亮曰。

    上說行經者。

    此說經是離也 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善咒術(至)有如是等無量功德 案。

    僧亮曰。

    師教長良弟子恭。

    由此二事。

    能滅惡也。

    咒術以下。

    廣譬經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