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四十六卷
琉璃光與佛論生不生義辨四相常無常義出往生不動國義辯涅槃本有舉闇中井及七寶等譬顯五種因義謂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長因遠因辨六度有得名波羅蜜有不得義
德王品之第二
爾時琉璃光菩薩(至)修敬已畢卻坐一面
案。
僧亮曰。
前說此土穢惡者。
蓋戒行人之常辭 爾時世尊問彼菩薩善男子汝為至來為不至來 案。
僧亮曰。
上說彼土清淨衆。
欣其來緻問。
以遣着也。
僧宗曰。
不異淨名昔與文殊。
因去來以辨無常也。
寶亮曰。
假名道中。
有彼此去來也 琉璃光菩薩言世尊(至)若是無常亦無有來 案。
僧亮曰。
諸法生滅。
不相知也。
至則此生。
不至則彼滅。
生滅理隔。
并無來也。
寶亮曰。
假名相續道中有來有至。
實法則無 若人見有衆生性者(至)常樂我淨則無去來 案。
僧亮曰。
已說諸法。
無去無來。
今明見去來者。
是颠倒也。
寶亮曰。
寄斥此中時衆勿取相憍慢。
見有去來。
而聽法也 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問唯垂哀愍少見聽許 案。
僧亮曰。
自彼之此。
正欲問所不知。
非欲陳已所知略酬既竟。
故雲且置也 佛言善男子随意所問(至)是故應當專心聽受 案。
僧亮曰。
有三意。
一往許問。
第二歎法難值。
第三誡其聽法之難也 時琉璃光菩薩摩诃薩(至)大涅槃經聞所不聞 案。
道生曰。
雖複無據會亦同塗。
是以遠來緻斯請也。
僧亮曰。
既蒙許旨。
即咨所問也。
僧宗曰。
問與德王同也。
但舉其初問。
餘後不複列也 爾時如來贊言善哉善哉(至)是則名為聞所不聞 案。
僧亮曰。
彼來諸人。
或有不及。
是以緻誡也。
恐時來會者。
生高下之心。
是以寄言大士。
乃密誡餘人也。
寶亮曰。
能如是解。
亦即是聞不聞也 善男子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案。
道生曰。
佛說而彼聽。
即顯聞矣。
更與四句。
以盡其美也。
僧亮曰。
答前有應定有之難也。
謂有為之法。
雖有而修道。
則無不修。
則有何得難言有必定有也。
答初難已。
五難自釋也。
僧宗曰。
此四句。
二句渾法。
二句定理。
有渾有定。
豈可一句執定耶。
有不聞聞者。
若聲未生之時。
為不聞。
衆緣會在于現。
是則名為向不聞法今得聞也。
理亦如是。
雖不可聞。
非不假诠以入理。
豈可定說耶。
有不聞不聞者。
此一句還定理也。
有聞不聞者。
複是渾句也。
前難意欲使定是聞者。
不可為不聞故。
此雲聞不聞也。
謂已聞之聲。
謝在過去者。
不可重聞矣。
有聞聞者。
還定聲教是可聞也。
謂前聲亦生耳識。
後聲亦生耳聞也。
寶亮曰。
正答問也。
此四句并置涅槃之上。
初不聞聞者。
不聞謂涅槃也。
未有機感。
所以名為不聞。
今日緣發則聞。
故雲本所不聞今得聞也。
有不聞不聞者。
此不聞與前不聞。
言同而旨異。
前舉涅槃體不可聞。
此舉衆生無感機故。
不聞斯理也。
又一解。
前不聞法身滅。
聞與不聞但聞。
衆生惑故見耳。
是則雖聞即不聞也。
有聞不聞者。
衆生有緣惑故一往得聞。
若更不進德。
後不複重聞。
故言聞不聞也。
有聞聞者。
初有惑故得聞。
後更進德。
則有重聞之義也。
智秀曰。
此通遣諸難也。
體絕名相。
非是可聞之法。
藉緣具故。
得聞其名。
謂不聞者聞也。
不聞者。
涅槃之理。
于無德者。
無能聞之緣也。
聞不聞者。
聲是聞法。
一謝之後。
不可重聞也。
聞聞者。
可聞之法從緣。
而前念後念皆可聞 善男子如不生生(至)不至不至至不至至至 案。
僧亮曰。
生義易了。
故舉以譬聞也。
至不至亦如是也 世尊雲何不生生善男子(至)初出胎時是名不生生 案。
僧亮曰。
有為是世谛也僧宗曰。
五陰為因。
行人為果。
因果相成。
為安住也。
寶亮曰。
未出胎為不生。
出胎為生故言不生者生 雲何不生不生善男子(至)是名不生不生 案。
僧亮曰。
内法有為中。
無不生者。
言涅槃也。
僧宗曰。
始終求其生相。
永不可得 雲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谛死時是名生不生 案。
僧亮曰。
死時者最後念也。
後念是生。
生是生過。
是則非生也。
寶亮曰。
本有今無。
故言生者不生也 雲何生生善男子(至)念念生故是名生生 案。
僧亮曰。
前念後念。
相續不斷也。
寶亮曰生生不
僧亮曰。
前說此土穢惡者。
蓋戒行人之常辭 爾時世尊問彼菩薩善男子汝為至來為不至來 案。
僧亮曰。
上說彼土清淨衆。
欣其來緻問。
以遣着也。
僧宗曰。
不異淨名昔與文殊。
因去來以辨無常也。
寶亮曰。
假名道中。
有彼此去來也 琉璃光菩薩言世尊(至)若是無常亦無有來 案。
僧亮曰。
諸法生滅。
不相知也。
至則此生。
不至則彼滅。
生滅理隔。
并無來也。
寶亮曰。
假名相續道中有來有至。
實法則無 若人見有衆生性者(至)常樂我淨則無去來 案。
僧亮曰。
已說諸法。
無去無來。
今明見去來者。
是颠倒也。
寶亮曰。
寄斥此中時衆勿取相憍慢。
見有去來。
而聽法也 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問唯垂哀愍少見聽許 案。
僧亮曰。
自彼之此。
正欲問所不知。
非欲陳已所知略酬既竟。
故雲且置也 佛言善男子随意所問(至)是故應當專心聽受 案。
僧亮曰。
有三意。
一往許問。
第二歎法難值。
第三誡其聽法之難也 時琉璃光菩薩摩诃薩(至)大涅槃經聞所不聞 案。
道生曰。
雖複無據會亦同塗。
是以遠來緻斯請也。
僧亮曰。
既蒙許旨。
即咨所問也。
僧宗曰。
問與德王同也。
但舉其初問。
餘後不複列也 爾時如來贊言善哉善哉(至)是則名為聞所不聞 案。
僧亮曰。
彼來諸人。
或有不及。
是以緻誡也。
恐時來會者。
生高下之心。
是以寄言大士。
乃密誡餘人也。
寶亮曰。
能如是解。
亦即是聞不聞也 善男子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案。
道生曰。
佛說而彼聽。
即顯聞矣。
更與四句。
以盡其美也。
僧亮曰。
答前有應定有之難也。
謂有為之法。
雖有而修道。
則無不修。
則有何得難言有必定有也。
答初難已。
五難自釋也。
僧宗曰。
此四句。
二句渾法。
二句定理。
有渾有定。
豈可一句執定耶。
有不聞聞者。
若聲未生之時。
為不聞。
衆緣會在于現。
是則名為向不聞法今得聞也。
理亦如是。
雖不可聞。
非不假诠以入理。
豈可定說耶。
有不聞不聞者。
此一句還定理也。
有聞不聞者。
複是渾句也。
前難意欲使定是聞者。
不可為不聞故。
此雲聞不聞也。
謂已聞之聲。
謝在過去者。
不可重聞矣。
有聞聞者。
還定聲教是可聞也。
謂前聲亦生耳識。
後聲亦生耳聞也。
寶亮曰。
正答問也。
此四句并置涅槃之上。
初不聞聞者。
不聞謂涅槃也。
未有機感。
所以名為不聞。
今日緣發則聞。
故雲本所不聞今得聞也。
有不聞不聞者。
此不聞與前不聞。
言同而旨異。
前舉涅槃體不可聞。
此舉衆生無感機故。
不聞斯理也。
又一解。
前不聞法身滅。
聞與不聞但聞。
衆生惑故見耳。
是則雖聞即不聞也。
有聞不聞者。
衆生有緣惑故一往得聞。
若更不進德。
後不複重聞。
故言聞不聞也。
有聞聞者。
初有惑故得聞。
後更進德。
則有重聞之義也。
智秀曰。
此通遣諸難也。
體絕名相。
非是可聞之法。
藉緣具故。
得聞其名。
謂不聞者聞也。
不聞者。
涅槃之理。
于無德者。
無能聞之緣也。
聞不聞者。
聲是聞法。
一謝之後。
不可重聞也。
聞聞者。
可聞之法從緣。
而前念後念皆可聞 善男子如不生生(至)不至不至至不至至至 案。
僧亮曰。
生義易了。
故舉以譬聞也。
至不至亦如是也 世尊雲何不生生善男子(至)初出胎時是名不生生 案。
僧亮曰。
有為是世谛也僧宗曰。
五陰為因。
行人為果。
因果相成。
為安住也。
寶亮曰。
未出胎為不生。
出胎為生故言不生者生 雲何不生不生善男子(至)是名不生不生 案。
僧亮曰。
内法有為中。
無不生者。
言涅槃也。
僧宗曰。
始終求其生相。
永不可得 雲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谛死時是名生不生 案。
僧亮曰。
死時者最後念也。
後念是生。
生是生過。
是則非生也。
寶亮曰。
本有今無。
故言生者不生也 雲何生生善男子(至)念念生故是名生生 案。
僧亮曰。
前念後念。
相續不斷也。
寶亮曰生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