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六卷

關燈
斷凡夫相也 四住菩薩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内法 案。

    僧亮曰。

    三住見谛結盡。

    四住欲界思惟結盡。

    于欲界生。

    雖生不生。

    以生自在故也。

    僧宗曰。

    願力故生。

    非向生生者。

    寶亮曰。

    四住斷見谛煩惱盡。

    故生是現生。

    非實業生也 雲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 案。

    僧亮曰。

    所以前言不。

    而此言未者。

    以内有涅槃可得言不。

    外無涅槃。

    故雲未也。

    寶亮曰。

    義類前也。

    唯未生未生。

    應雲不生生生為便也 善男子譬如種子未生芽時(至)是名外法生生 案。

    僧亮曰。

    已增長最後身。

    是名牙生過是則非也牙是未生。

    如牙增長者。

    牙生未增。

    是名生生者也 琉璃光菩薩摩诃薩(至)為是常耶是無常乎 案。

    僧亮曰。

    已說世谛。

    生是假生。

    但外計四相。

    謂生是實法。

    今破其橫計。

    使假生之義立。

    是故問也。

    有六句問也。

    僧宗曰。

    更設六難。

    猶成前六難也。

    如來向以四句解釋。

    初句問不聞難。

    借生以況聞。

    今移聞難生者。

    若于生義有滞。

    則聞義亦壅也。

    若于生義通釋。

    則聞旨亦釋。

    此有三聞相對為六。

    前難生相。

    不能生法。

    既不生法。

    則法不可生。

    猶執定成前意也。

    中二難為自他難也。

    後二有無難也。

    尋此難相承蹑之。

    意由佛向解未生法。

    是無而見在假因緣故生。

    當知理不聞。

    假言故聞。

    琉離光承前言緻難。

    今先難生體也。

    生若是常者。

    先張二聞也。

    言生相若常有漏。

    不應有生也。

    何以然耶。

    生既是常。

    法體無常。

    二理天乖。

    既雲天乖。

    何體以常乃至無常之法耶。

    欲使有漏不從相生也。

    寶亮曰。

    上來既明生生等四句。

    于執相者。

    謂言有漏法外。

    别有一生相。

    來生有漏法起故。

    琉璃光今者作難。

    今佛會通。

    若論理而言正是法起時名生法。

    無時名滅。

    無别有生相。

    來生法。

    其難意既爾。

    下據事來作三關難。

    一難開兩關。

    便成六重。

    就一關中。

    先定後結難。

    定初關。

    言有漏法若有生者。

    為是常故。

    能生是無常。

    故能生下。

    即結難言。

    生若是常有漏之法。

    則無有生。

    若别有一生相。

    是常而生法者。

    則所生之法。

    則無有生。

    若生若别有一生相。

    是常而生法者。

    則所生之法。

    亦應從生相皆常也。

    而今現見有漏法。

    念念無常。

    得如此法。

    不為無常生相之所生。

    則有漏之法無生相。

    是以言有漏之法。

    則無有生也。

    智秀曰。

    初二句作常無常難。

    欲使常則寂然不動。

    無功用力故。

    豈能生法耶。

    無常則體不自立。

    力不及。

    法亦不能生他也。

    次二句作自生生他難。

    初明生之為法理不自生也。

    若生他為生。

    無漏涅槃。

    不即是生相。

    便是于生為他。

    何故不能生此他耶。

    而必不能。

    故知生相生他為生。

    義則不然。

    次複二句就本有本無為難。

    若生已有之法。

    則不假更生。

    若生無法使有則應能使虛空成有也 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無有生 案。

    道生曰。

    橫起故有生。

    生若常者。

    則不得生于有漏。

    有漏無生。

    何由起耶。

    僧亮曰。

    第一句以本無今有為生也。

    若有漏無生。

    則非有漏。

    有漏橫起是名為生。

    無漏不橫。

    故非生也。

    無常之性。

    生時即滅即滅之生。

    不能生物。

    則有漏無生。

    無生即常。

    亦非有漏也。

    寶亮曰。

    若法不為生相所生。

    則有漏之法。

    無生相。

    若無生相。

    則非有漏 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 案。

    道生曰。

    雖得生有漏。

    而無常在。

    生不在有漏。

    故有漏常也。

    僧亮曰。

    第二句也。

    寶亮曰。

    若不為三相所相。

    則有漏之法。

    理應是常也 世尊若生能自生生無自性 案。

    這生曰。

    若變成所生。

    則無複自性也。

    僧亮曰第三句生無自性者。

    自生則一體有二也。

    一謂能生。

    二謂受生。

    受則非能。

    能則非受。

    失其性也。

    寶亮曰。

    亦應先定難也。

    應雲為是自性。

    能生于法。

    為是因緣。

    故能生耶。

    今[門@報]此定也 若能生他以何因緣不生無漏 案。

    道生曰。

    第四句也。

    無漏于有漏為他。

    若有生他之能。

    亦應有能。

    生無漏之能也。

    僧宗曰。

    十地無漏。

    非不發始從緣。

    當不據此為言也。

    乃是神明妙體者耳。

    此妙體絕于有無。

    不從因生。

    豈非知善耶 世尊若未生時有生者雲何于今乃名為生 案。

    道生曰。

    早應名生。

    今何脫耶。

    僧亮曰。

    第五句也若未生時有法。

    有法則名為生。

    雲何于今乃名為生耶。

    僧宗曰。

    此難使法不從生相生也。

    寶亮曰。

    亦應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