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忘懷。
故發家唱雲。
菩薩所得通。
不與外道聲聞二乘等共之 通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案。
僧亮曰。
不與外道。
共五通也。
一心作一者。
釋不與二乘及外道共。
但舉二乘外道可知也。
寶亮曰。
雖言二乘人。
一心作一。
不得衆多。
此正表二乘不得道之意。
聲聞入定發通。
要須定前作意。
作意若一。
在定唯能一變。
若作意作五事。
便能現五變。
雖在定。
并發五耳。
由得言一心作一。
何以然。
由其前方便有五故。
若極利根者。
在定亦容可得二變。
此皆據教迹作。
諸菩薩則不然。
發辄修德。
以曠被為懷。
及至物感。
則稱本心。
随力而現。
不假興意。
若無六行解者。
則不能一心現五通身也 又複雲何昔所不得(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案。
僧亮曰。
如意說名自在。
于自在中。
分作變化。
初對凡夫。
故言不爾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而諸衆生各各見異 案。
僧亮曰。
得異耳根者。
有三事異。
一者下地聞土地。
二遠及恒沙。
三耳識不取相。
是不聞而聞。
初無音聲相者。
菩薩耳識。
真俗兼見。
故不取相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案。
僧亮曰。
此下明天耳通。
而文中叙相。
皆是初學之方法。
昔小乘明天耳通。
耳識取聲。
然後生智。
二心更相資導。
故合二心為通。
天眼通亦爾。
今用此經中。
學得天耳天眼。
乃至得通。
六識之用。
即是智慧。
故天眼通。
即中作二谛觀。
此經既理教真正。
明有為無為二理炳然。
心行大法。
生解亦大。
若始行之流。
則未及此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雲何而言無定無果 案。
僧亮曰。
即是定果相者。
若作因定善。
即是果相者。
從善因生。
即是果也 爾時如來贊言善哉善哉(至)凡所演說無定果相 案。
僧亮曰。
答意謂。
若刀是定因。
面是定果者。
雲何颠倒耶 善男子夫涅槃者實非聲果(至)吾當為汝更分别說 案。
僧亮曰。
上說一切因果不定。
此說涅槃常法非果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至)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一字不作字相。
一句不作句相。
從經理門。
可說為聞因之成果。
不如是者。
則非聞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聞惡聲故(至)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案。
僧亮曰。
涅槃非果。
可如上說。
三惡是果。
聲是定因。
須更說之 善男子雲何昔所不見(至)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案。
僧亮曰。
若依欲界四大者。
依欲界定。
修得天眼通。
悉是骨相者。
天眼識能見不淨。
諸法定相。
見因緣相者。
空有兩見也。
寶亮曰。
此下明天眼通。
此明天眼通。
不但見色。
亦見衆生善惡心。
乃至知第一義谛故。
所以作知名說也 若見衆生所有色相(至)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案。
僧亮曰。
知大小根者。
乘色故知根也。
一觸衣知心者。
因身知根同。
乘色知心。
義屬天眼。
故下知見兩名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昔所不知(至)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案。
僧亮曰。
次明宿命通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昔所不知(至)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案。
僧亮曰。
須陀洹十六心者。
三谛由滅見也。
昔見滅未徹。
三谛不明。
既已見滅。
遍四谛起念現前。
其心甚遠。
是果十六心也。
寶亮曰。
下去次明他心通。
知須陀洹初心。
次第至十六心者。
聲聞人欲知初心捉法不能得。
若利根者。
要至第七心方知。
若鈍根者。
至第十六心方知。
菩薩不爾。
十六心一一次第差别盡知也
故發家唱雲。
菩薩所得通。
不與外道聲聞二乘等共之 通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案。
僧亮曰。
不與外道。
共五通也。
一心作一者。
釋不與二乘及外道共。
但舉二乘外道可知也。
寶亮曰。
雖言二乘人。
一心作一。
不得衆多。
此正表二乘不得道之意。
聲聞入定發通。
要須定前作意。
作意若一。
在定唯能一變。
若作意作五事。
便能現五變。
雖在定。
并發五耳。
由得言一心作一。
何以然。
由其前方便有五故。
若極利根者。
在定亦容可得二變。
此皆據教迹作。
諸菩薩則不然。
發辄修德。
以曠被為懷。
及至物感。
則稱本心。
随力而現。
不假興意。
若無六行解者。
則不能一心現五通身也 又複雲何昔所不得(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案。
僧亮曰。
如意說名自在。
于自在中。
分作變化。
初對凡夫。
故言不爾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而諸衆生各各見異 案。
僧亮曰。
得異耳根者。
有三事異。
一者下地聞土地。
二遠及恒沙。
三耳識不取相。
是不聞而聞。
初無音聲相者。
菩薩耳識。
真俗兼見。
故不取相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案。
僧亮曰。
此下明天耳通。
而文中叙相。
皆是初學之方法。
昔小乘明天耳通。
耳識取聲。
然後生智。
二心更相資導。
故合二心為通。
天眼通亦爾。
今用此經中。
學得天耳天眼。
乃至得通。
六識之用。
即是智慧。
故天眼通。
即中作二谛觀。
此經既理教真正。
明有為無為二理炳然。
心行大法。
生解亦大。
若始行之流。
則未及此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雲何而言無定無果 案。
僧亮曰。
即是定果相者。
若作因定善。
即是果相者。
從善因生。
即是果也 爾時如來贊言善哉善哉(至)凡所演說無定果相 案。
僧亮曰。
答意謂。
若刀是定因。
面是定果者。
雲何颠倒耶 善男子夫涅槃者實非聲果(至)吾當為汝更分别說 案。
僧亮曰。
上說一切因果不定。
此說涅槃常法非果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至)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僧亮曰。
一字不作字相。
一句不作句相。
從經理門。
可說為聞因之成果。
不如是者。
則非聞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聞惡聲故(至)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案。
僧亮曰。
涅槃非果。
可如上說。
三惡是果。
聲是定因。
須更說之 善男子雲何昔所不見(至)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案。
僧亮曰。
若依欲界四大者。
依欲界定。
修得天眼通。
悉是骨相者。
天眼識能見不淨。
諸法定相。
見因緣相者。
空有兩見也。
寶亮曰。
此下明天眼通。
此明天眼通。
不但見色。
亦見衆生善惡心。
乃至知第一義谛故。
所以作知名說也 若見衆生所有色相(至)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案。
僧亮曰。
知大小根者。
乘色故知根也。
一觸衣知心者。
因身知根同。
乘色知心。
義屬天眼。
故下知見兩名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昔所不知(至)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案。
僧亮曰。
次明宿命通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昔所不知(至)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案。
僧亮曰。
須陀洹十六心者。
三谛由滅見也。
昔見滅未徹。
三谛不明。
既已見滅。
遍四谛起念現前。
其心甚遠。
是果十六心也。
寶亮曰。
下去次明他心通。
知須陀洹初心。
次第至十六心者。
聲聞人欲知初心捉法不能得。
若利根者。
要至第七心方知。
若鈍根者。
至第十六心方知。
菩薩不爾。
十六心一一次第差别盡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