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二卷

關燈
無系。

    不應稱為解脫。

    故德王今者。

    出四家定性之執。

    謂佛解釋。

    證耶非而顯正是也。

    第一家雲。

    六識初造緣。

    當于心位。

    然貪嗔用起。

    要在行陰前識心之時。

    既未有貪。

    雲何言系下。

    便引八事來。

    證成心無系義。

    第二家執言。

    貪亦是有。

    明貪嗔乃至解脫。

    悉一時并有。

    事如束竹。

    但用有前後。

    故不作二種譬來證也。

    第三家執。

    從譬如鑽火下去。

    明衆緣中。

    各有少注貪。

    如五緣生眼識。

    一一緣中。

    盡有識性用。

    要聚合共生貪也。

    第四家執言。

    心亦不定貪與解脫。

    為自性。

    悉不從因緣 何以故心本無系(至)何等因緣而能得系 案。

    僧亮曰。

    上說得三解脫之行。

    得中道空義。

    将說中道。

    先說不會中者。

    有三也。

    先說因中無果者。

    心本不系者。

    如眼識取色。

    未有煩惱。

    不為煩惱所系也。

    僧宗曰。

    貪與淨心。

    一起一滅。

    未曾相值。

    所謂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也 如人構角本無乳相(至)雲何貪結能系于心 案。

    僧亮曰。

    心時無貪。

    則非貪因。

    因尚不生。

    何因而系心也 世尊譬如押沙油不可得(至)雲何而言心得解脫 案。

    僧亮曰。

    心與貪垢。

    淨穢不俱也。

    何能污心者。

    設貪後起。

    前心已過去。

    一有一無。

    何能污心也 世尊貪亦是有若貪無者(至)若心有貪雲何見相 案。

    僧宗曰。

    第二難也。

    譬如人見盡女者。

    此防伏釋也。

    他人通言。

    遇緣起貪。

    貪由于境。

    何必在心。

    若作此通者。

    今複以譬遮之也。

    如畫女生貪之時。

    此畫豈是貪耶。

    當知在心也 然後方生不見相者(至)諸佛菩薩而不生耶 案。

    僧亮曰。

    第二說本有貪。

    以貪為性。

    亦無解脫也。

    此明不獨心有。

    緣中亦有也。

    僧宗曰。

    第三文也。

    若境中有貪。

    而心複有貪性。

    二處相資。

    其性則重。

    故堕惡道 世尊心亦不定若心定者(至)修大涅槃心得解脫 案。

    僧亮曰。

    第三不定門。

    明心定則無貪。

    不定則無心。

    皆無解脫。

    下類爾也。

    僧宗曰。

    第四難也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至)一切諸法無自性故 案。

    僧亮曰。

    上三難。

    求法定相。

    求定皆無善。

    其能解也。

    僧宗曰。

    答第一難也。

    亦不為貪之所系者。

    實法則無系也。

    亦非不系者。

    假名道有系也。

    解脫非解脫。

    亦如是也。

    非有非無者。

    實法當分自滅。

    故非有移時不滅。

    以其相續。

    而言非無終一法也。

    非過去者。

    非過去獨有縛解。

    乃至見伏。

    未來亦爾。

    言假名相續。

    經移三世。

    得言本縛今解也。

    正以如假實之旨。

    則初難釋也。

    寶亮曰。

    将欲非其所執故。

    先略解正義。

    然後破其執心也。

    亦不為貪結系者。

    前識心未起貪。

    故言不系。

    亦非不系者。

    此語有二種。

    一實錄中辯系。

    二假名相續中明系。

    如先起一念貪。

    自未有治道來翻。

    得言心常被系縛。

    此是實錄系也若相續道語用後來。

    系前乃行。

    心方起貪。

    要後心起貪。

    染累于前。

    亦非不系也。

    非是解脫者。

    道心起時。

    無惑可斷。

    故非解脫也。

    本癡而今解。

    亦非不解脫也。

    若因緣未會。

    故言非有。

    緣會便起。

    故言非無也。

    非三世者。

    明三世中。

    當體即滅。

    過去已無。

    未來未起。

    現在不停。

    雲何有貪。

    何以故。

    法無自性也 善男子有諸外道作如是言(至)色有着義心有貪性 案。

    寶亮曰。

    次非外道耶執也。

    先第三家為始至第一。

    然後非第四家也。

    非第三家言。

    外道無智。

    雲衆之中。

    各有貪性。

    此悉是耶執 複言凡夫心有貪性(至)雖作此說是義不然 案。

    僧亮曰。

    成其偏見。

    非先所說有者之失。

    悉無有果者。

    成說無之過也。

    僧宗曰。

    正義所明。

    諸法無定。

    緣會則有。

    緣離則無。

    以無定故。

    其二難自除也。

    寶亮曰。

    次非第二家 有諸凡夫複作是言(至)粗無常故果亦無常 案。

    寶亮曰。

    非第一家執也。

    謂細廣則常。

    粗故無常。

    如識心無貪。

    第四方有貪也 善男子有諸凡夫複作是言(至)輪回六趣具受生死 案。

    寶亮曰。

    非第四家也。

    有為生滅之法。

    悉從緣起。

    故非自然也 善男子譬如枷犬系之于柱(至)從非想退還三惡趣 案。

    僧亮曰。

    細即是常。

    粗即無常者。

    微塵合則成緣。

    散則歸本。

    塵常而緣無常。

    塵無緣也。

    不能知心因緣者。

    着因果有無。

    不知心因緣也。

    寶亮曰。

    以六譬總呵外道之計也 善男子諸佛菩薩終不定說(至)非有非無果 案。

    僧亮曰。

    已說有無者之偏。

    欲明四執。

    皆不會中道。

    答第三不定難也。

    僧宗曰。

    答第四難也。

    有無不可定說。

    但有則衆緣故生。

    一境起三乃至無量。

    亦複何嫌。

    但使識解惑之緣耳。

    寶亮曰。

    下去解正義。

    将明中道。

    故先出耶說。

    若當定作此四句。

    計因中有果。

    因中無果。

    半有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