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五十卷

關燈


    佛答雲。

    昔日因布施得五事者。

    不定不常。

    今因涅槃。

    得此五事。

    是定是常。

    乃至得無漏故。

    得知法華以前教。

    無入道者。

    若使有實得道。

    不應言非無漏。

    尋斯之語。

    當知無會理也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案。

    僧亮曰。

    是定是常。

    一一對前五事。

    渴愛之病者。

    對不定下四。

    亦有分有果者。

    有三有分果。

    無常變異。

    金剛三昧者。

    具上五事。

    必得四禅。

    金剛三昧。

    定中之勝。

    說其德也。

    寶亮曰。

    俱是明定。

    前淺後深。

    此中三段。

    第一就空行中成就萬行。

    第二明是衆定王萬行之果。

    第三明非唯了空亦是萬有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案。

    寶亮曰。

    第六功德。

    以金剛三昧為體。

    金剛三昧即一切智。

    于時集谛累盡。

    體由是苦無常。

    苦果亦謝。

    無學佛果。

    任運而來。

    則金剛心時。

    始是功用心滿。

    名為學佛。

    不得稱無學。

    所以說金剛衆定之極。

    就此一切德中。

    略科為八段。

    第一從悉能破散一切諸法下。

    明得金剛定時。

    知世谛理窮。

    第二從住是地中。

    乃至不見一衆生實下。

    明悉見真谛理周。

    第三從一切三昧。

    悉來歸屬下。

    明得此定時。

    一切三昧。

    皆來歸屬金剛三昧。

    第四從譬如有人在大海浴下。

    明得此定時。

    非唯歸屬而已。

    即用此衆定為體。

    一心之中。

    得用一切定也。

    第五從若有菩薩。

    住金剛定。

    見一切法無障礙下。

    明得天眼通滿。

    第六從如由乾陀已下。

    明漏盡通滿。

    第七從若有菩薩。

    住金剛三昧。

    于一念中。

    能變身如佛下。

    明身通用備。

    第八從譬如金剛。

    若在日中。

    色則不定下。

    頻有三譬。

    來贊歎金剛三昧。

    能種種變應。

    無不益物也。

    所以證金剛心時。

    結累永盡。

    照理周者。

    正以此文為據也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至)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 案。

    僧宗曰。

    第一歎就空行中。

    成就萬行也 善男子譬如金剛所拟之處(至)修集一切諸餘三昧 案。

    僧宗曰。

    第二明是衆定之王。

    萬行之果 善男子若有菩薩安住如是(至)乃至十方亦複如是 案。

    僧宗曰。

    第三明非唯了空。

    亦見于有也 善男子如由乾陀山(至)而初無心言我能滅 案。

    僧亮曰。

    第四明能滅一切惑也 若有菩薩安住如是(至)各随本解而得聞之 案。

    僧宗曰。

    第五明能有運變之力也 菩薩安住如是三昧(至)見一切法如本無相 案。

    僧亮曰。

    第六更舉空境。

    言諸德所以成就。

    良由善識空也 何故名為金剛三昧(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案。

    僧亮曰。

    具上五事。

    必得四禅。

    金剛三昧。

    定中之勝。

    說其德也。

    能有二種。

    一壞有。

    二成六度也。

    無不碎壞者。

    為上壞有作譬。

    悉來歸屬者。

    将與成萬行為譬。

    先說法之所歸。

    下六是其譬也。

    無有障礙者。

    說六通廣金剛之能。

    先總諸通。

    後但别說三通耳。

    僧宗曰。

    第七釋金剛之名也 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

    去享保年中。

    獲西大寺經藏古本。

    書寫之焉。

    彼本黃卷赤軸。

    古代雅物。

    偶阙九軸。

    厥所阙者。

    自四十一。

    迄第五十。

    其中唯存第四十三。

    予歎其不全備。

    索之諸方。

    聞武府東睿山淩雲院。

    前大僧正實觀秘藏之。

    其本又自第一。

    至第十之十軸逸矣。

    嘗戒壇院慧光。

    赴東都之日。

    與實觀相語。

    而欲令互寄補其阙。

    幸得實觀本跋記。

    以延曆寺本。

    校閱雲爾。

    不日繕寫。

    情願果遂。

    僧正亦補。

    其阙焉。

    今年庚申。

    閑暇之間。

    欲補西大寺古本之阙。

    手自以粗紙調經卷。

    自三月二十日。

    迄五月二十三日。

    摩挲病眼。

    九軸寫之。

    莊嚴既畢。

    以納于彼寺矣。

    不年而三本全備。

    不亦說乎。

    功德普及三界靈。

    種因遂感四德果 時元文第五歲次庚申六月下弦 東大寺真言新禅兩院前兼住戒壇院前長官寶生院閑人成慶寓于北林精舍謹記。

    春秋五十六。

    夏臘通三十八。

    别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