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六卷

關燈
可說以生無故 案。

    僧亮曰。

    果法雖有。

    而生無也。

    僧宗曰。

    上四句答難。

    遣執已畢。

    今直遣生體也。

    寶亮曰。

    偏遣生相也 雲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 案。

    僧亮曰。

    有得即有作。

    有作即是生也。

    僧宗曰。

    若必有不生可說。

    則永無生也。

    寶亮曰。

    有為則生。

    雲何定說耶 雲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至)以是義故亦可得說 案。

    僧亮曰。

    為生作因者。

    無明至有。

    是十法為生作因。

    是生他不自生之義也。

    僧宗曰。

    世谛道中。

    為生作因也。

    寶亮曰。

    若前十因謝。

    次生法起。

    即名作生。

    故得說為生 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衆鈍故 案。

    僧亮曰。

    甚深空定者。

    求法定相。

    則空是深也。

    僧宗曰。

    遮其前意。

    故言莫入空定也。

    寶亮曰。

    上來所說。

    寄有以談理。

    更試之言莫謂據此而說 善男子有為之法生亦是常以無常生亦無常 案。

    道生曰。

    答常無常問也。

    有為相續而常。

    故雲生亦常也。

    僧亮曰。

    答初二句也。

    有為之稱也。

    論其生滅有為之法。

    從而起生也。

    相續故住也。

    變故異也。

    減故壞也。

    四相一時現在法起是有應常以起時。

    有住以生續減為住無常故生無常也。

    僧宗曰。

    非一向常。

    亦一向無常。

    以常無常故。

    得生法耳。

    生生相續。

    故言常也。

    寶亮曰。

    法外無别生相。

    但當生分其位不改。

    亦得言常。

    以住來隔故。

    便名無常也。

    四相當分位。

    義皆然也 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無常 案。

    僧亮曰。

    住亦是有。

    有亦應常。

    以先後二生故。

    住亦無常也。

    僧宗曰。

    此住為生來。

    生其體故。

    不得恒住。

    所以無常也 異亦是常以法無常異亦無常 案。

    僧亮曰。

    以變法名異。

    法無常故。

    異亦應爾也。

    僧宗曰。

    亦應類前句雲。

    異亦是常。

    以壞無常。

    異亦無常也。

    此互其文耳。

    今舉法者。

    爾所生能生。

    同是有為也。

    又其前雲。

    生若無常。

    則有漏是常。

    就言中相關。

    故此一句。

    明法亦是無常也 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至)能斷滅故故名無常 案。

    僧亮曰。

    法在終滅。

    始終體滿。

    得受有名。

    此之有者。

    本無今有。

    故無常也。

    僧宗曰。

    本無今有之性。

    其義不常。

    以是壞故。

    壞亦無常也 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時(至)父母和合則便有生 案。

    僧亮曰。

    未生時。

    已有生性者。

    作惡是橫。

    必招橫果。

    未生之已有生理。

    善性不橫。

    不招橫果。

    無漏無生理也。

    答上無漏不生句也。

    僧宗曰。

    上言何以不生滅谛無漏。

    今明滅谛不可為相所生。

    乃可了因所感耳。

    寶亮曰。

    通釋第三句以下四句難也 爾時琉離光菩薩(至)複欲咨禀唯垂聽許 案。

    僧亮曰。

    領解并為無畏菩薩問也 爾時世尊告無畏菩薩(至)利智捷疾聞則能解 案。

    寶亮曰。

    問有二意。

    一問何業生淨國。

    二問彼諸菩薩何業。

    而得是大威德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至)諸佛秘密藏則生不動國 案。

    僧亮曰。

    滿月世尊。

    所以不于彼答者。

    事現于此八萬四千。

    一聞而悟。

    雲問不持釋。

    而自解也。

    彼土菩薩。

    愧其愚鈍。

    必願生淨國琉璃光所以問也。

    寶亮曰。

    凡二十一行偈。

    明修十善離十惡。

    故生彼國。

    先答第一問 爾時無畏菩薩摩诃薩(至)所造業緣得生彼國 案。

    僧亮曰。

    領解 是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緊那羅摩睺羅伽等 案。

    僧亮曰。

    自既未悟。

    因請法之次。

    為衆重請也。

    僧宗曰。

    無畏更申德王之問。

    以請答也。

    寶亮曰。

    所以請佛答德王前至不至等問者。

    即是遣無畏後問也。

    義現于下也 爾時世尊即告光明遍照(至)何因緣故未至不至 案。

    寶亮曰。

    下文次第釋也 善男子夫不至者是大涅槃(至)煩惱因緣故名至至 案。

    僧亮曰。

    鈍根之流。

    才非一往。

    重須解釋也。

    上以到不到。

    譬聞不聞。

    今先釋譬也 善男子聞所不聞亦複如是(至)以是義故名不聞聞 案。

    僧亮曰。

    既以釋譬。

    還合聞等四句也。

    此四于六難中。

    答初難。

    兼答第二第三第四難也。

    不聞聞者。

    釋第二難。

    因涅槃經聞所不聞。

    釋第三第四難。

    名字可聞。

    釋第五第六難。

    非有為故。

    至不說故。

    三法非音聲。

    不可聞。

    般若絕衆相。

    不可有無說也。

    法身無定形。

    不可以天人見也。

    故涅槃不可說也。

    得聞名故者。

    雖複身智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