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人則為非有(至)非有非無而亦是有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五門也。
寶亮曰。
釋上第五門。
萬有體空。
無性罪也。
于有慚愧者。
則是非有。
何以爾。
既生慚愧心。
達萬法體虛。
故于人為無罪也。
若于無慚愧者。
是則非無也。
受果報者。
名之為有。
謂無智人。
終日構因得果。
是以不無也。
空見之人。
則非有者。
謂于此人。
便無性報也。
有見之人非無者。
謂于報相者。
便不無果報也。
有有見者。
謂計常之人為有也。
無有見者。
若無向執相。
終無果報也。
常見之人者。
此是解常之心。
故于此人為無也。
無常見者。
若觀生死。
令佛盡作無常。
則不無果報之生死也。
常常見者。
此是計常之人。
不無于惡果也。
以見義故者。
經雲。
于解者為非有。
于不解者為非無也 大王夫衆生者名出入息(至)不入地獄汝雲何入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一門。
僧宗曰。
第十一翻。
正說法之宗也 爾時阿阇世王如佛所說(至)諸法無常苦空無我 案。
僧亮曰。
既已得解。
即于佛所得。
不壞信也。
僧宗曰。
若解假名是虛者。
則無罪而不滅也 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至)受大苦惱不以為苦 案。
僧亮曰。
廢其非分 爾時摩伽國無量人民(至)即是一切諸佛弟子 案。
僧亮曰。
己身天身者。
因中說果耳。
僧宗曰。
前言為阇世住者。
義現于此 說是語已即以種種(至)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 案。
僧亮曰。
初九行半歎佛。
次六行自發心也。
前九行半中。
初三行。
總歎口四業。
次一行半。
别歎不惡口。
次一行。
歎不绮語。
次二行。
說語之益物也。
次二行。
歎慈悲也 爾時世尊贊阿阇世王(至)天行品者如雜華說 案。
僧亮曰。
贊述所歎也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案。
僧宗曰。
備行三行。
其德則喻如嬰兒。
亦是化嬰兒也。
此品有三段。
第一譬佛。
第二從不知苦樂以下。
譬菩薩。
第三又如嬰兒以下。
譬衆生。
明昔所以須說五乘之教也。
寶亮曰。
此品有五段。
第一明佛自作嬰兒。
第二明菩薩作嬰兒。
第三明佛方便為化。
第四明佛說二乘之果。
以為真極。
第五明為斷見者。
說有實衆生也 善男子雲何名為嬰兒行(至)斷于無常是名嬰兒行 案。
僧宗曰。
第一譬也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至)而作聲聞辟支佛乘 案。
僧亮曰。
方便誘引。
不即法實。
以業為譬。
下是其正體。
如來菩薩。
以譬嬰兒者。
義似嬰兒。
廣其非行體也。
何者。
解脫中雲。
如來有嬰兒行。
無有是處。
此之證也。
亦可佛菩薩是嬰兒行本。
名嬰兒行也。
僧宗曰。
第二譬也 又嬰兒行者如彼嬰兒(至)然此黃葉實非金也 案。
僧亮曰。
第三譬。
為說三十三天之樂。
以免三塗苦也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至)男女想故名曰嬰兒 案。
寶亮曰。
木牛即第四譬。
為說二乘果也。
木男即第五譬。
為斷見者。
說有衆生也 如來亦爾若有衆生(至)亦皆同汝得是五行 案。
僧亮曰。
先總以三法為譬。
楊葉譬人天乘四果。
牛馬人天等一乘。
男女譬衆生。
啼哭譬造惡業。
三十三天者。
别合楊葉。
所以明者。
凡著有不說涅槃。
衆生厭時至二乘之實。
則合牛馬。
所以然者。
以厭生死者。
不說人天因也。
有斷不斷者。
智煩惱斷。
習不斷也。
已下類爾。
非金中生金想。
至而說為淨總。
合上四果為淨。
于非牛馬作牛馬想。
至說非道為道。
總合四乘為道。
說假名衆生。
合男女。
别堕邪見。
堕斷滅也。
是故如來說有衆生者。
說假名衆生。
除其斷見。
于衆生中。
作衆生想者說計我者普也。
于衆生破衆生見者。
明說假名衆生。
亦破常見。
不但此也
僧亮曰。
重顯前第五門也。
寶亮曰。
釋上第五門。
萬有體空。
無性罪也。
于有慚愧者。
則是非有。
何以爾。
既生慚愧心。
達萬法體虛。
故于人為無罪也。
若于無慚愧者。
是則非無也。
受果報者。
名之為有。
謂無智人。
終日構因得果。
是以不無也。
空見之人。
則非有者。
謂于此人。
便無性報也。
有見之人非無者。
謂于報相者。
便不無果報也。
有有見者。
謂計常之人為有也。
無有見者。
若無向執相。
終無果報也。
常見之人者。
此是解常之心。
故于此人為無也。
無常見者。
若觀生死。
令佛盡作無常。
則不無果報之生死也。
常常見者。
此是計常之人。
不無于惡果也。
以見義故者。
經雲。
于解者為非有。
于不解者為非無也 大王夫衆生者名出入息(至)不入地獄汝雲何入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一門。
僧宗曰。
第十一翻。
正說法之宗也 爾時阿阇世王如佛所說(至)諸法無常苦空無我 案。
僧亮曰。
既已得解。
即于佛所得。
不壞信也。
僧宗曰。
若解假名是虛者。
則無罪而不滅也 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至)受大苦惱不以為苦 案。
僧亮曰。
廢其非分 爾時摩伽國無量人民(至)即是一切諸佛弟子 案。
僧亮曰。
己身天身者。
因中說果耳。
僧宗曰。
前言為阇世住者。
義現于此 說是語已即以種種(至)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 案。
僧亮曰。
初九行半歎佛。
次六行自發心也。
前九行半中。
初三行。
總歎口四業。
次一行半。
别歎不惡口。
次一行。
歎不绮語。
次二行。
說語之益物也。
次二行。
歎慈悲也 爾時世尊贊阿阇世王(至)天行品者如雜華說 案。
僧亮曰。
贊述所歎也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案。
僧宗曰。
備行三行。
其德則喻如嬰兒。
亦是化嬰兒也。
此品有三段。
第一譬佛。
第二從不知苦樂以下。
譬菩薩。
第三又如嬰兒以下。
譬衆生。
明昔所以須說五乘之教也。
寶亮曰。
此品有五段。
第一明佛自作嬰兒。
第二明菩薩作嬰兒。
第三明佛方便為化。
第四明佛說二乘之果。
以為真極。
第五明為斷見者。
說有實衆生也 善男子雲何名為嬰兒行(至)斷于無常是名嬰兒行 案。
僧宗曰。
第一譬也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至)而作聲聞辟支佛乘 案。
僧亮曰。
方便誘引。
不即法實。
以業為譬。
下是其正體。
如來菩薩。
以譬嬰兒者。
義似嬰兒。
廣其非行體也。
何者。
解脫中雲。
如來有嬰兒行。
無有是處。
此之證也。
亦可佛菩薩是嬰兒行本。
名嬰兒行也。
僧宗曰。
第二譬也 又嬰兒行者如彼嬰兒(至)然此黃葉實非金也 案。
僧亮曰。
第三譬。
為說三十三天之樂。
以免三塗苦也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至)男女想故名曰嬰兒 案。
寶亮曰。
木牛即第四譬。
為說二乘果也。
木男即第五譬。
為斷見者。
說有衆生也 如來亦爾若有衆生(至)亦皆同汝得是五行 案。
僧亮曰。
先總以三法為譬。
楊葉譬人天乘四果。
牛馬人天等一乘。
男女譬衆生。
啼哭譬造惡業。
三十三天者。
别合楊葉。
所以明者。
凡著有不說涅槃。
衆生厭時至二乘之實。
則合牛馬。
所以然者。
以厭生死者。
不說人天因也。
有斷不斷者。
智煩惱斷。
習不斷也。
已下類爾。
非金中生金想。
至而說為淨總。
合上四果為淨。
于非牛馬作牛馬想。
至說非道為道。
總合四乘為道。
說假名衆生。
合男女。
别堕邪見。
堕斷滅也。
是故如來說有衆生者。
說假名衆生。
除其斷見。
于衆生中。
作衆生想者說計我者普也。
于衆生破衆生見者。
明說假名衆生。
亦破常見。
不但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