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四十四卷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佛為阿阇世王說二十法門 辨嬰兒行
梵行品之第九
爾時佛告諸大衆言(至)猶如微妙真金之山
案。
僧亮曰。
猶有疑佛不垂慈救。
罪不得滅。
當知無定相者。
定罪以煩惱為定也。
無定定者。
無定疑心。
疑心定者。
一斷不起 爾時世尊出八種聲(至)禮敬畢已卻坐一面 案。
僧亮曰。
言大王者。
不直稱名。
懼其喜過。
漸開其心也。
無上大師者。
知佛慈等真一切智也。
智秀曰。
第五佛命大王以定其心 爾時佛告阿阇世王言(至)心則放逸無惡不造 案。
僧亮曰。
王不發菩提心。
罪不可滅。
發心者。
由見凡夫之過。
此二十事。
說凡夫之過也。
僧宗曰。
第六為王說法也。
有十一翻。
此即第一先命觀二十事。
就身為其相既淺。
如似伏惑 阿阇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至)必定當堕阿鼻地獄 案。
僧亮曰。
上雖說戒等。
五法無常。
王愛罪影。
猶未怗也 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至)是故當知殺無定相 案。
僧亮曰。
去其封罪之報。
便從理得解也。
寶亮曰。
上來至此。
且一往總為王說法。
以虛忘也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無辜(至)若九非者則應無罪 案。
僧亮曰。
第二為說生法二空。
其觀既深。
如似斷惑也。
寶亮曰。
此下别為王說法。
先開五門。
後更以五階。
釋此門也。
此即第一門。
就假名義中說法。
以除其罪。
謂若能解萬法虛假即空。
而有為妄有。
罪何從生。
虛其心故。
則無實罪也 大王色有三種過去未來(至)雲何說言定入地獄 案。
僧亮曰。
以五門破定罪相。
成王所解也。
第一門說是假名。
無有定相。
僧宗曰。
第三翻就三世分之。
則無罪也 大王一衆所作罪業(至)汝獨雲何而得業耶 案。
僧亮曰。
第二門。
明一者心念教能殺人。
二者心口殺。
三者具身口殺。
王不具三業。
故罪輕也。
僧宗曰。
第四翻明三業具則罪重。
但有心口。
而無身業。
罪則輕也。
寶亮曰。
第二明罪福不在因緣中 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至)雲何而言定入地獄 案。
僧亮曰。
第三門。
明惡有下中上也。
下者。
謂彼怨我。
我還以惡報也。
中者無恩于我。
以惡加人也。
上者有恩于我。
又加其惡。
王是下惡也。
僧宗曰。
第五舉昔業緣起富羅山事。
寶亮曰。
第三明先王以宿業所招。
非其創罪之始 大王衆生狂惑凡有四種(至)若非本心雲何得罪 案。
僧亮曰。
第四門明殺有三。
謂重者。
邪見殺也。
中者嗔殺也。
下者貪殺也。
王以狂亂心殺。
故非定也。
僧宗曰。
第六舉貪狂。
以遺其心也。
寶亮曰。
衆生作罪。
皆由不自在故。
若能識此罪源。
則無罪矣 大王譬如幻師于四衢道(至)諸佛世尊知其非真 案。
僧亮曰。
第五重門也。
僧宗曰。
第七有六譬。
證上第二生法二空。
故罪不可得也。
寶亮曰。
第五有十譬。
法體性空無自性。
故殺無定 大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至)雖複因王王實無罪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二門也。
僧宗曰。
第八證上第四王但知殺。
而身不自殺。
則無罪也。
寶亮曰。
釋上第二因緣中。
無罪性也 大王如王宮中常敕屠羊(至)于父先王生重憂苦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二門也。
寶亮曰。
釋上第三門。
宿業中無罪也 大王世間之人是愛僮仆(至)王不自在當有何咎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四門也。
僧宗曰。
第九成上第六罪由貪狂。
寶亮曰。
釋第四門貪狂也 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至)無有見者則無果報 案。
僧宗曰。
第十舉世谛涅槃。
是有說有罪 常見
僧亮曰。
猶有疑佛不垂慈救。
罪不得滅。
當知無定相者。
定罪以煩惱為定也。
無定定者。
無定疑心。
疑心定者。
一斷不起 爾時世尊出八種聲(至)禮敬畢已卻坐一面 案。
僧亮曰。
言大王者。
不直稱名。
懼其喜過。
漸開其心也。
無上大師者。
知佛慈等真一切智也。
智秀曰。
第五佛命大王以定其心 爾時佛告阿阇世王言(至)心則放逸無惡不造 案。
僧亮曰。
王不發菩提心。
罪不可滅。
發心者。
由見凡夫之過。
此二十事。
說凡夫之過也。
僧宗曰。
第六為王說法也。
有十一翻。
此即第一先命觀二十事。
就身為其相既淺。
如似伏惑 阿阇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至)必定當堕阿鼻地獄 案。
僧亮曰。
上雖說戒等。
五法無常。
王愛罪影。
猶未怗也 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至)是故當知殺無定相 案。
僧亮曰。
去其封罪之報。
便從理得解也。
寶亮曰。
上來至此。
且一往總為王說法。
以虛忘也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無辜(至)若九非者則應無罪 案。
僧亮曰。
第二為說生法二空。
其觀既深。
如似斷惑也。
寶亮曰。
此下别為王說法。
先開五門。
後更以五階。
釋此門也。
此即第一門。
就假名義中說法。
以除其罪。
謂若能解萬法虛假即空。
而有為妄有。
罪何從生。
虛其心故。
則無實罪也 大王色有三種過去未來(至)雲何說言定入地獄 案。
僧亮曰。
以五門破定罪相。
成王所解也。
第一門說是假名。
無有定相。
僧宗曰。
第三翻就三世分之。
則無罪也 大王一衆所作罪業(至)汝獨雲何而得業耶 案。
僧亮曰。
第二門。
明一者心念教能殺人。
二者心口殺。
三者具身口殺。
王不具三業。
故罪輕也。
僧宗曰。
第四翻明三業具則罪重。
但有心口。
而無身業。
罪則輕也。
寶亮曰。
第二明罪福不在因緣中 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至)雲何而言定入地獄 案。
僧亮曰。
第三門。
明惡有下中上也。
下者。
謂彼怨我。
我還以惡報也。
中者無恩于我。
以惡加人也。
上者有恩于我。
又加其惡。
王是下惡也。
僧宗曰。
第五舉昔業緣起富羅山事。
寶亮曰。
第三明先王以宿業所招。
非其創罪之始 大王衆生狂惑凡有四種(至)若非本心雲何得罪 案。
僧亮曰。
第四門明殺有三。
謂重者。
邪見殺也。
中者嗔殺也。
下者貪殺也。
王以狂亂心殺。
故非定也。
僧宗曰。
第六舉貪狂。
以遺其心也。
寶亮曰。
衆生作罪。
皆由不自在故。
若能識此罪源。
則無罪矣 大王譬如幻師于四衢道(至)諸佛世尊知其非真 案。
僧亮曰。
第五重門也。
僧宗曰。
第七有六譬。
證上第二生法二空。
故罪不可得也。
寶亮曰。
第五有十譬。
法體性空無自性。
故殺無定 大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至)雖複因王王實無罪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二門也。
僧宗曰。
第八證上第四王但知殺。
而身不自殺。
則無罪也。
寶亮曰。
釋上第二因緣中。
無罪性也 大王如王宮中常敕屠羊(至)于父先王生重憂苦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二門也。
寶亮曰。
釋上第三門。
宿業中無罪也 大王世間之人是愛僮仆(至)王不自在當有何咎 案。
僧亮曰。
重顯前第四門也。
僧宗曰。
第九成上第六罪由貪狂。
寶亮曰。
釋第四門貪狂也 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至)無有見者則無果報 案。
僧宗曰。
第十舉世谛涅槃。
是有說有罪 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