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身等也。
僧宗曰。
此人執斷見也 複有大臣名曰吉德(至)能滅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迦羅鸠馱其字也。
迦栴延其姓也。
其人謂。
一切萬物。
自在天作。
心無慚愧。
自在天喜。
不入地獄也。
僧宗曰。
第五此是二十五谛家計也 複有一臣名無所畏(至)能除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尼犍其字也。
若提其母字也。
謂因亦過去受生死。
迳八萬劫苦盡。
亦無善惡行道斷苦。
故言無阿羅漢修道等也。
僧宗曰。
第六此人計有自然解脫也。
寶亮曰。
自初至此。
别惡友之辭。
自下耆婆以去。
明善知識事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 案。
僧亮曰。
向來大臣。
并不見因果。
言居王位自在得殺。
不應愁苦。
不進其師也。
今耆婆見有因果。
已既有罪。
理應愁苦。
不得安眠。
是故問 王以偈答若有能永斷(至)盜者未獲财不得安隐眠 案。
僧亮曰。
初四偈說佛也。
次五偈半。
說菩薩也。
次二偈。
一謂佛。
一謂菩薩也。
次三偈說有罪故。
不得安眠也。
次三偈廣說不安眠事也。
智秀曰。
偈以下凡有四意。
初九行半。
出得眠也。
第二有兩行。
出得眠人。
第三六行。
出不得眠法。
第四長行自中也 耆婆我今病重于正法王(至)演說法藥除我病苦 案。
僧亮曰。
先自說不治之病。
不得憂也。
後知病起由心。
非草石所療。
自非法王。
無可治也 耆婆答言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 案。
僧亮曰。
慶王病輕也。
王知父母恩重有慚愧故。
心生重悔。
露向人懼地獄苦。
信有因果。
具此五善。
王病易治。
莫懷怖畏。
下一一引佛語證也。
僧宗曰。
此下有七番說法也。
寶亮曰。
此下有八番說法也。
智秀曰。
此下有六番說法也。
至處更叙也 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至)善哉大王具有慚愧 案。
僧亮曰。
證慚愧也。
寶亮曰。
第一明具慚愧故。
罪可除也 大王且聽臣聞佛說(至)罪則除滅清淨如本 案。
僧亮曰。
證悔過也 大王富有二種一者象馬(至)多作諸惡不如一善 案。
僧亮曰。
善從理生。
有根力強。
惡橫故無根。
則力弱也。
上直提佛語。
今以理釋也 臣聞佛說修一善心(至)何以故破大惡故 案。
僧亮曰。
所說證善力強也 大王如佛所說[雨/複]藏者漏(至)說有智者不覆藏罪 案。
僧亮曰。
第二明王雖作重罪。
能壞發露。
罪可滅也 善哉大王能信因果(至)雲何而言不可救療 案。
僧亮曰。
證發露則罪滅也。
寶亮曰。
第三明王信心不斷故可治也。
智秀曰。
上來至此。
第一既非闡提。
而有慚愧。
罪可滅 如王所言無能治者(至)在拘屍城娑羅雙樹間 案。
僧宗曰。
第二說有師故罪可治也。
寶亮曰。
第四示王醫所也。
智秀曰。
第二明現在既有大師在此。
雲何言無耶 廣為無量阿僧祇等(至)所有重罪即當消滅 案。
僧亮曰。
示王醫所也。
所以須具說者。
六師皆言其師一切智。
故須本末述之。
僧宗曰。
第三明此師說法藥。
故罪可治也。
寶亮曰。
第五耆婆為王。
說二谛除罪之法藥也。
智秀曰。
第二句舉善。
今列法藥也
僧宗曰。
此人執斷見也 複有大臣名曰吉德(至)能滅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迦羅鸠馱其字也。
迦栴延其姓也。
其人謂。
一切萬物。
自在天作。
心無慚愧。
自在天喜。
不入地獄也。
僧宗曰。
第五此是二十五谛家計也 複有一臣名無所畏(至)能除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尼犍其字也。
若提其母字也。
謂因亦過去受生死。
迳八萬劫苦盡。
亦無善惡行道斷苦。
故言無阿羅漢修道等也。
僧宗曰。
第六此人計有自然解脫也。
寶亮曰。
自初至此。
别惡友之辭。
自下耆婆以去。
明善知識事 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 案。
僧亮曰。
向來大臣。
并不見因果。
言居王位自在得殺。
不應愁苦。
不進其師也。
今耆婆見有因果。
已既有罪。
理應愁苦。
不得安眠。
是故問 王以偈答若有能永斷(至)盜者未獲财不得安隐眠 案。
僧亮曰。
初四偈說佛也。
次五偈半。
說菩薩也。
次二偈。
一謂佛。
一謂菩薩也。
次三偈說有罪故。
不得安眠也。
次三偈廣說不安眠事也。
智秀曰。
偈以下凡有四意。
初九行半。
出得眠也。
第二有兩行。
出得眠人。
第三六行。
出不得眠法。
第四長行自中也 耆婆我今病重于正法王(至)演說法藥除我病苦 案。
僧亮曰。
先自說不治之病。
不得憂也。
後知病起由心。
非草石所療。
自非法王。
無可治也 耆婆答言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 案。
僧亮曰。
慶王病輕也。
王知父母恩重有慚愧故。
心生重悔。
露向人懼地獄苦。
信有因果。
具此五善。
王病易治。
莫懷怖畏。
下一一引佛語證也。
僧宗曰。
此下有七番說法也。
寶亮曰。
此下有八番說法也。
智秀曰。
此下有六番說法也。
至處更叙也 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至)善哉大王具有慚愧 案。
僧亮曰。
證慚愧也。
寶亮曰。
第一明具慚愧故。
罪可除也 大王且聽臣聞佛說(至)罪則除滅清淨如本 案。
僧亮曰。
證悔過也 大王富有二種一者象馬(至)多作諸惡不如一善 案。
僧亮曰。
善從理生。
有根力強。
惡橫故無根。
則力弱也。
上直提佛語。
今以理釋也 臣聞佛說修一善心(至)何以故破大惡故 案。
僧亮曰。
所說證善力強也 大王如佛所說[雨/複]藏者漏(至)說有智者不覆藏罪 案。
僧亮曰。
第二明王雖作重罪。
能壞發露。
罪可滅也 善哉大王能信因果(至)雲何而言不可救療 案。
僧亮曰。
證發露則罪滅也。
寶亮曰。
第三明王信心不斷故可治也。
智秀曰。
上來至此。
第一既非闡提。
而有慚愧。
罪可滅 如王所言無能治者(至)在拘屍城娑羅雙樹間 案。
僧宗曰。
第二說有師故罪可治也。
寶亮曰。
第四示王醫所也。
智秀曰。
第二明現在既有大師在此。
雲何言無耶 廣為無量阿僧祇等(至)所有重罪即當消滅 案。
僧亮曰。
示王醫所也。
所以須具說者。
六師皆言其師一切智。
故須本末述之。
僧宗曰。
第三明此師說法藥。
故罪可治也。
寶亮曰。
第五耆婆為王。
說二谛除罪之法藥也。
智秀曰。
第二句舉善。
今列法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