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四十二卷
阿阇世王六臣說邪見事 耆婆慰喻阿阇世王事
梵行品之第七
爾時王舍大城阿阇世王(至)父王無辜橫加逆害
案。
僧亮曰。
列在品末者。
有四意。
證經多義。
一證慈等怨親。
二證慈有益。
三拔五逆重罪。
四明若信因果。
生重慚愧。
發露悔過。
加阇世者。
為可拔。
不如是者。
不可救也。
此先明造罪之緣起。
内具十惡。
不見未來。
外黨兇人。
遂興重逆。
昙濟曰。
有六意。
一明慈有有益。
二明怨親等。
三明外淨衆生。
四明能除。
五明悔過。
六明應近善友也。
僧宗曰。
此下有二意。
一者猶是歎經。
二者證成梵行有益也。
敬遺記曰。
有五意。
一歎經。
第二内臣勸詣佛。
第三空中聲告勸随耆婆。
第四明佛慈無偏。
第五明除罪也。
又一解雲。
第一外臣勸以邪師。
二證梵行。
三示為慈有改悔之方。
四示有真知識。
五明其父教中是聲聞也。
此下五段。
第一明外臣勸也。
寶亮曰。
此是梵行品中。
大段之第四。
證經力用。
能除重罪也。
有五意。
第一上來雖明經有大力。
能除重罪。
未見其事。
今出阇世。
親是其人。
以經力故。
罪得除也。
第二既明四無量心是實益。
若不出其相。
則何以為驗。
今故教月受三昧。
先除王身之瘡。
近表慈悲之實也。
第三欲明如來一化之中。
普為人天作善知識。
具足入道之因緣也。
顯六師為惡友。
耆婆為善知。
第四示人忏悔之法則。
若當有罪。
能如阇世者。
必滅矣。
第五遠證三乘慈等也。
次第教雲。
聲聞無有慈悲。
濟拔于物。
而頻婆娑羅。
親是須陀洹人。
能舍重怨。
空中有勸也。
智秀曰。
品中之第五大段。
證慈悲有實益義也。
文有四别。
第一出内有惡因。
外随惡緣造惡。
第二耆婆為善友。
勸其詣佛。
第三其父勸也。
第四佛自放光。
接化之也 因害父已心生悔熱(至)有能治者無有是處 案。
僧亮曰。
次明信有悔 時有大臣名曰月稱(至)滅除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彼國之俗。
慰喻之偈。
是以人人說之。
以曉王意也。
富蘭那者名也。
姓迦葉。
其人起斷滅之見。
故雲生法如是也。
僧宗曰。
此大邪見。
谛無因果也 複有一臣名曰藏德(至)除滅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末伽梨是其字。
拘舍離是母字。
其人起斷常見也。
謂七分是常。
無善惡是斷也。
伊師迦草。
外皮軟脆。
内幹堅實。
譬七法無害者及死者也。
七分一一非人。
性異不可合為一。
故無害者也。
若治國法殺。
無罪者治。
國有刑殺之罪罪。
自招死非。
殺者罪。
法名無法者。
答王所言無辜咎也。
先王雖無狂濫之罪。
不無刑殺之咎。
有餘報者。
有過去罪也。
僧宗曰。
第二邪見外道。
立常見也 複有一臣名曰實得(至)能除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删阇耶是字。
毗羅胝是其母字。
其人起見雲。
一切苦樂。
因在過去。
而現在無因。
未來無果。
現在持戒。
遮苦果不起。
名為解脫。
僧宗曰。
第三邪見。
計一切苦樂。
皆過去造也 複有一臣名悉知義(至)除滅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阿耆多翅舍其字也。
欽婆羅衣也。
着粗衣苦行。
其人起見。
謂苦樂之因。
亦在過去。
若現受苦事。
自得解脫。
是故種種受苦。
投淵赴火五熱炙
僧亮曰。
列在品末者。
有四意。
證經多義。
一證慈等怨親。
二證慈有益。
三拔五逆重罪。
四明若信因果。
生重慚愧。
發露悔過。
加阇世者。
為可拔。
不如是者。
不可救也。
此先明造罪之緣起。
内具十惡。
不見未來。
外黨兇人。
遂興重逆。
昙濟曰。
有六意。
一明慈有有益。
二明怨親等。
三明外淨衆生。
四明能除。
五明悔過。
六明應近善友也。
僧宗曰。
此下有二意。
一者猶是歎經。
二者證成梵行有益也。
敬遺記曰。
有五意。
一歎經。
第二内臣勸詣佛。
第三空中聲告勸随耆婆。
第四明佛慈無偏。
第五明除罪也。
又一解雲。
第一外臣勸以邪師。
二證梵行。
三示為慈有改悔之方。
四示有真知識。
五明其父教中是聲聞也。
此下五段。
第一明外臣勸也。
寶亮曰。
此是梵行品中。
大段之第四。
證經力用。
能除重罪也。
有五意。
第一上來雖明經有大力。
能除重罪。
未見其事。
今出阇世。
親是其人。
以經力故。
罪得除也。
第二既明四無量心是實益。
若不出其相。
則何以為驗。
今故教月受三昧。
先除王身之瘡。
近表慈悲之實也。
第三欲明如來一化之中。
普為人天作善知識。
具足入道之因緣也。
顯六師為惡友。
耆婆為善知。
第四示人忏悔之法則。
若當有罪。
能如阇世者。
必滅矣。
第五遠證三乘慈等也。
次第教雲。
聲聞無有慈悲。
濟拔于物。
而頻婆娑羅。
親是須陀洹人。
能舍重怨。
空中有勸也。
智秀曰。
品中之第五大段。
證慈悲有實益義也。
文有四别。
第一出内有惡因。
外随惡緣造惡。
第二耆婆為善友。
勸其詣佛。
第三其父勸也。
第四佛自放光。
接化之也 因害父已心生悔熱(至)有能治者無有是處 案。
僧亮曰。
次明信有悔 時有大臣名曰月稱(至)滅除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彼國之俗。
慰喻之偈。
是以人人說之。
以曉王意也。
富蘭那者名也。
姓迦葉。
其人起斷滅之見。
故雲生法如是也。
僧宗曰。
此大邪見。
谛無因果也 複有一臣名曰藏德(至)除滅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末伽梨是其字。
拘舍離是母字。
其人起斷常見也。
謂七分是常。
無善惡是斷也。
伊師迦草。
外皮軟脆。
内幹堅實。
譬七法無害者及死者也。
七分一一非人。
性異不可合為一。
故無害者也。
若治國法殺。
無罪者治。
國有刑殺之罪罪。
自招死非。
殺者罪。
法名無法者。
答王所言無辜咎也。
先王雖無狂濫之罪。
不無刑殺之咎。
有餘報者。
有過去罪也。
僧宗曰。
第二邪見外道。
立常見也 複有一臣名曰實得(至)能除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删阇耶是字。
毗羅胝是其母字。
其人起見雲。
一切苦樂。
因在過去。
而現在無因。
未來無果。
現在持戒。
遮苦果不起。
名為解脫。
僧宗曰。
第三邪見。
計一切苦樂。
皆過去造也 複有一臣名悉知義(至)除滅我罪我當歸依 案。
僧亮曰。
阿耆多翅舍其字也。
欽婆羅衣也。
着粗衣苦行。
其人起見。
謂苦樂之因。
亦在過去。
若現受苦事。
自得解脫。
是故種種受苦。
投淵赴火五熱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