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一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四十一卷 釋念法無相 念僧為福田 念戒為橋梁 念施為菩提因 念天是第一義天 辨三品入胎差别 解迦葉佛法七日滅義 明涅槃經流通則佛法不滅 明惡世聲聞取相失理佛法則滅 出不得食十種肉之數及賣刀酒洛沙等事 梵行品之第六 雲何菩薩摩诃薩念法(至)是名菩薩念法 案。

    僧亮曰。

    以涅槃經為法。

    朝修夕得利。

    夕修朝得利。

    故言無時而有現果。

    法眼所見至無為無數。

    說十一空。

    是法無舍宅至畢竟微妙。

    釋空以名法能涅槃也。

    非色斷色者。

    說真也。

    而亦是色者。

    說應也。

    非因者。

    非作因也。

    是因者。

    智為解脫作了因也 雲何念僧諸佛聖僧(至)常不變易是名念僧 案。

    僧亮曰。

    諸佛聖僧。

    至修行正直法。

    釋如法住也。

    佛師于法。

    法常故如來常。

    僧有三義。

    此釋和合及弟子僧義。

    不可觀見至不可思議。

    義常僧也。

    一切衆生。

    良祐福田。

    釋福田僧義也 雲何念戒菩薩思惟(至)是名菩薩摩诃薩念戒 案。

    僧亮曰。

    有戒不破。

    至諸佛贊歎。

    說淨戒體也。

    是大方等至妙寶勝幢。

    美戒也。

    能生萬行譬地。

    度生死河譬船。

    莊嚴衆生譬璎珞。

    能持僧衆譬如大姓。

    洗除煩惱譬灰汁。

    障諸惡風雨譬舍宅。

    斷諸結縛譬刀劍。

    無樂不備譬寶珠。

    所向自在譬腳足。

    見涅槃路譬眼目。

    能生衆善譬父母。

    彰煩惱熱譬蔭涼。

    升涅槃山譬梯橙。

    摧諸魔賊譬幢也 雲何念施菩薩摩诃薩(至)廣說如雜華中 案。

    僧亮曰。

    初訖之所贊歎。

    說成就外功德也。

    從施衆生食則施命。

    說内功德也 雲何念天有四天王處(至)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案。

    僧亮曰。

    遣三塗之畏也。

    信戒施聞慧。

    三界天因。

    我今具之。

    無地獄等苦。

    世天無常。

    回此功德。

    以求義天。

    永離生死。

    何有生死之畏 善男子若我弟子(至)甚奇甚特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已說修經者德。

    今結經不可思議也。

    僧宗曰。

    自梵行以來。

    明四無量慈悲喜舍。

    而明舍自有八段。

    文句相生。

    其義已畢。

    故今歎經也。

    有三翻。

    第一明受持書寫功德。

    則大不比餘經。

    第二寄人以歎經也。

    言所以得八不思議者。

    由經力故也。

    第三寄興滅歎經。

    言此經在世則法興。

    此經若沒則淪翳。

    既興滅必由此典。

    當知衆經之勝也。

    寶亮曰。

    此以下。

    是梵行中第三文。

    歎經流通。

    就此歎經中。

    有三翻。

    第一将法華以前校量。

    今涅槃具足明六行故勝。

    然昔經但明三行。

    是故不如也。

    第二從複言菩薩不可思議以下。

    就益人以緻歎。

    此人不從人聞法。

    惡世中但見此經。

    能自依六行。

    而修因取益。

    猶經力大故爾也。

    第三從上佛法幾時而滅以下。

    盡就興廢以為歎也。

    何故爾。

    自法華以前經。

    應衆生根性。

    漸進其行。

    為伏四倒。

    根機亦熟。

    便廢此教。

    然大涅槃。

    是究竟無餘之唱。

    三世諸佛。

    共宣此理。

    故無興廢也。

    智秀曰。

    此下品中。

    第四段歎經也。

    夫行不孤立。

    立必藉經。

    故辨行體竟。

    次歎經也。

    有三翻。

    第一約受持。

    第二約成就不思議。

    第三約法興滅。

    此即第一寄受持之勝負。

    辨經力之優降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大般涅槃亦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将欲緻問。

    先受解也。

    僧宗曰。

    此下第二翻。

    寄人以為歎也。

    以經力故。

    得八不思議也 世尊以何義故複言菩薩(至)三藐三菩提因 案。

    寶亮曰。

    第一明菩薩得此經。

    無師自悟。

    能依六行理。

    而修因取佛也 善男子如是菩薩未見阿耨(至)是故菩薩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聞經發心。

    無有人數。

    未見菩提之利。

    而能不惜身命。

    第一事也 又複不可思議菩薩(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有兩譬。

    顯安苦無厭。

    第二事也。

    寶亮曰。

    菩薩見此經。

    自能修行。

    為衆生受苦。

    乃至三塗不厭也 善男子無量衆生發菩提心(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上二菩薩。

    未階初地。

    而心堅固。

    由經力緻爾。

    重結上二事也。

    寶亮曰。

    第四三事。

    明衆生發心雖多。

    而成就者少。

    此人見經。

    而能畢竟不退也 善男子若有唱言我能浮度(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為發心作譬也。

    力小而現事大。

    果其心也。

    第三事也。

    寶亮曰。

    第四事。

    世人能度生死海。

    此人能度。

    取佛果故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雖颠倒說。

    而不染生死。

    第四事也。

    案。

    寶亮曰。

    第五事。

    此人為衆生說常等。

    而非虛妄也 善男子人有三品謂上中下(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凡夫受生颠倒。

    下者起颠。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