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一卷

關燈
者生貪。

    而六念菩薩。

    同是凡夫受生。

    不起貪颠。

    第五事也。

    寶亮曰。

    第六事。

    此人得經力。

    能修定學慧。

    自知入胎出胎等事也 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菩提果。

    心是因。

    因果皆不可以事比說。

    涅槃經說之。

    菩薩更不師人能滅。

    菩提能為人說。

    第六事也。

    寶亮曰。

    第七事。

    佛果真如。

    有而無。

    相非人比。

    類不可取。

    此因中得此經。

    故安心修行。

    複能令他安心。

    同起極果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不可思議口亦如是 案。

    僧亮曰。

    離即十善戒也。

    菩薩無我無我所。

    而修淨戒。

    輕重不犯。

    第七事也 善男子從身離身從口離口(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

    僧亮曰。

    欲說菩薩善解假名。

    先說實法無斷結。

    從身作遠離。

    身無作也。

    餘類爾也。

    慧是實。

    言實有實法無斷結。

    不能令菩薩。

    遠離異生異滅也。

    終不生念至非虛妄。

    善解法假故。

    言不虛妄。

    第八事也。

    寶亮曰。

    第八事明菩薩遠離十惡。

    而不在離相。

    不見一法。

    是身是業及離主者。

    以空理而求。

    則不見三業以緣假而求。

    亦是有也。

    實有此慧。

    不能令菩薩遠離者。

    言菩薩不存實慧。

    虛心會理。

    故能知從身離身。

    乃至從慧遠離。

    非身非口。

    三業既空。

    十惡斯遣也。

    無有一法者。

    上句明緣成假空。

    此明相續假空。

    言無一法者。

    就實法道。

    常分自滅。

    前不至後。

    故無慧遠離。

    舊此下第八翻。

    明此人由經力故。

    識假名實法。

    知因緣虛有。

    能息三業。

    不為非法。

    亦不思議也。

    止身三惡。

    故言從身離身。

    止口四過。

    故言從口離口。

    要得慧故。

    能翻三毒。

    故言從慧遠離非身非口也。

    實有此慧。

    然不能離者。

    明實法之中。

    無别力用。

    前生後滅。

    初不相及慧生之時。

    無惑可斷。

    惑在之時。

    複無有慧。

    要是相續道中。

    向有而今無。

    方得辨用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住當久近幾時而滅 案。

    僧亮曰。

    欲聞經故。

    先受解也。

    當久近住者。

    問一切佛法也。

    寶亮曰。

    此下第三就興廢為歎也。

    故先審後開問也。

    智秀曰。

    就此第三歎中有七翻。

    論興廢也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至)當知爾時佛法未滅 案。

    僧亮曰。

    說佛常住一句偈。

    是此經五行文備稱之。

    是衆經之本。

    人能奉本。

    則枝條必茂。

    佛法未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至)當知佛法将滅不久 案。

    僧亮曰。

    經雖流布。

    而不能信敬。

    則為将滅不久也。

    寶亮曰。

    若行此經者。

    則其道不廢。

    若棄而從惡。

    則将滅不久也。

    智秀曰。

    第一翻明此經在故。

    則佛法不滅。

    故知。

    理攝衆典矣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至)是諸如來秘密之藏 案。

    僧亮曰。

    理及名句為經。

    有三種。

    一謂名字經。

    二謂章句經。

    三謂紙墨經。

    彼時人皆強記。

    不須紙墨。

    放紙墨經滅也。

    有是經不者。

    若有是經。

    人應恭敬。

    經法不應滅。

    名其無者。

    則非共有。

    不應說言此經典者是諸佛秘藏也。

    僧宗曰。

    就言語中。

    非不相負。

    故緻問也。

    假為二開。

    意在願聞不滅之理。

    乃所以為歎經也。

    若常教恒在。

    則不應言滅。

    以其滅盡。

    則不應常也。

    寶亮曰。

    先作一審。

    即結兩開難也。

    若迦葉佛法。

    有此常經。

    則不得言七日便滅。

    若其無者。

    則不得言諸佛秘藏也。

    智秀曰。

    第二翻将顯興廢之相。

    先作兩開難也 佛言善男子我上說言(至)當知爾時佛法不滅 案。

    僧亮曰。

    涅槃經興二種法。

    皆不滅也。

    僧宗曰。

    以九重法相對。

    明常法不滅。

    無常不滅也。

    寶亮曰。

    第一事。

    舉世法以音聲章句有滅。

    第一義非世間可毀。

    故不滅也。

    智秀曰。

    第三翻将欲答。

    先列諸法。

    略明興廢。

    在文不在于理 善男子汝向所問迦葉如來(至)所不說故故名為藏 案。

    僧亮曰。

    一切諸佛。

    皆具淨穢二土。

    佛在惡土。

    開三乘教。

    先淺後深。

    漸除諸惡。

    故名藏也。

    僧宗曰。

    迦葉佛時。

    有此經不者。

    上已定理。

    今答其問。

    言迦葉佛時。

    豈得無邪。

    所以法教不傳者。

    于時人根易悟。

    煩惱減少。

    不假言教。

    自能深思幽旨。

    不可以人不傳。

    故使常理亦喪也。

    今世衆生。

    多煩惱故。

    須說此經也。

    若有衆生。

    我計無我者。

    出其人。

    政有如此人。

    其惑厚重。

    故須常教以訓物心耳。

    寶亮曰。

    豈問有無。

    但十一部不明。

    故為滅 如人七寶不出外用(至)迦葉佛時有是經不 案。

    僧亮曰。

    經為滅重惡故出。

    若惡不息。

    經則名隐。

    經隐故。

    一切法滅也。

    寶亮曰。

    釋所以不明者。

    如外問藏積七寶。

    要具四種因緣。

    方出用耳。

    一為谷貴。

    二拟賊來賞赉。

    三為值惡王贖命。

    四拟财物難得時出用。

    明佛意亦然。

    如說四時教。

    後衆生斷常見病發。

    便為說涅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