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九卷

關燈
如來雖作如是等說(至)随宜方便則為說之 案。

    僧亮曰。

    因虛妄說得法利者。

    語心則無虛妄。

    若虛妄而有益。

    必亦說之。

    重釋上事耶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 案。

    僧亮曰。

    二谛之名。

    出自佛說。

    不由凡夫也。

    假有名為世谛。

    無有是第一義也。

    說假有。

    欲表非有。

    故于佛是第一義也。

    僧宗曰。

    二谛之名。

    出于佛口。

    不出凡夫。

    說于假有。

    欲表非有。

    而于如來。

    常是第一義也。

    寶亮曰。

    世谛雖複森羅。

    于颠倒者。

    常有也。

    于無惑者常空。

    未嘗有也。

    若以佛而取。

    恒是一谛。

    然至佛之時。

    乃知衆生是夢。

    于如來終日不有也。

    有無可有。

    無無可無。

    寂然無相。

    故于佛盡是第一義也。

    智秀曰。

    昔說涅槃。

    都無身智。

    言未了義。

    即是虛故。

    名為世谛。

    此之世谛。

    其實非無法。

    為佛所鑒。

    即為第一義也 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至)諸佛終不宣說世谛 案。

    僧亮曰。

    釋上義也。

    衆生著有。

    佛明非有。

    說假有以汲之。

    為令衆生知假有非有。

    若不知非有。

    佛亦不說假有。

    何者。

    雖複假實不同。

    為患是一。

    何須說也。

    僧宗曰。

    向反常說。

    令回其解雲。

    如來随方釋化。

    為益不同也。

    寶亮曰。

    凡夫要約世谛故。

    乃識萬法無也。

    故雲為令衆生。

    得第一義。

    故說世谛也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谛(至)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案。

    僧亮曰。

    說佛無常。

    凡夫謂實。

    是第一也。

    說第一義。

    衆生謂。

    佛說于世谛者。

    佛說常樂。

    是第一義。

    凡夫便謂假。

    是世谛也。

    寶亮曰。

    近而取之。

    假名實法空。

    皆是世谛。

    遠而取之。

    九地以來。

    所得無我空者。

    亦是世谛。

    唯有涅槃。

    體常寂滅。

    為真谛耳。

    而物情所謂九住以還得空。

    負第一義。

    論理悉是世谛也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應難言(至)雲何難言無所得耶 案。

    僧亮曰。

    明佛意難會也。

    聞為計者。

    衆生說無得。

    是平等地。

    便謂一切無得。

    還結上也。

    僧宗曰。

    此下第七段。

    向聞反常。

    雙遣物情迷悶。

    心無所厝。

    還說有得。

    以收其意也。

    常得涅槃。

    即第一義也。

    寶亮曰。

    佛說無方。

    豈汝境界耶。

    智秀曰。

    第二正答難也。

    有得之義。

    即是菩提涅槃 迦葉複言世尊第一義谛(至)亦名菩提亦名涅槃 案。

    僧亮曰。

    第一義谛。

    真實之稱也。

    真法有三種。

    十一空通智為道也。

    智即菩提也。

    結盡無為。

    名涅槃也。

    此二皆第一。

    僧宗曰。

    第一義理。

    理應是常。

    常則無可得。

    若于事有得。

    則是無常。

    欲使如來釋所以為常。

    非始有也 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至)猶如佛性無得無生 案。

    僧亮曰。

    此通難三法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至)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偏難于空。

    明無相可得也。

    寶亮曰。

    涅槃是衆德上總名也。

    此三德唯一體。

    若是可得。

    應是無常。

    何故常法無得有。

    故非常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至)以是義故不可捉持 案。

    僧亮曰。

    以苦行等為道。

    是則無常。

    以空為道。

    是則常也。

    菩薩少見佛性。

    得名為常。

    外道伏結。

    以還生故。

    故名無常。

    僧宗曰。

    先釋常必在佛。

    以有煩惱[雨/複]。

    故不能得見。

    得見之日。

    非始有也。

    寶亮曰。

    道若無常。

    雲何能令行人斷惑成聖耶 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案。

    僧宗曰。

    不可令非色而無其體。

    體居萬惑之表。

    行滿則用也 善男子如衆生心雖非是色(至)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案。

    僧亮曰。

    見空斷惑。

    有空之用也。

    了了知見者。

    以二事證有也。

    一謂斷結。

    二謂可了了見也。

    僧宗曰。

    借衆生心。

    以為況也 善男子見有二種(至)雖如是見初無見相 案。

    僧亮曰。

    複以見為證。

    世間思慧不了。

    修慧則了也。

    僧宗曰。

    此下第八段證有道也。

    有五翻。

    此即第一明有見者。

    故知必有也。

    寶亮曰。

    相貌見者。

    謂九地以還信見也。

    眼見者。

    十住了了見也。

    又釋十住見不了。

    故曰相貌見。

    佛見滿足故稱之眼見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于往昔(至)名為凡夫菩薩亦爾 案。

    僧亮曰。

    以見有了不了因緣故。

    故知有也。

    引昔所說。

    見有見相。

    是世間也。

    見無見相。

    是佛菩薩也。

    僧宗曰。

    第二翻引昔。

    已為舍利弗說。

    故證知有也。

    寶亮曰。

    世間不知見者。

    外道也。

    所知者。

    佛與十住。

    亦知。

    外道所不知者。

    佛與十住亦知也。

    然世間所不知者。

    謂佛性也。

    外道不知而起斷常之見。

    菩薩雖知。

    不言有所知相。

    是故無拘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