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八卷

關燈
寶等。

    是無為法。

    若觀有為法空。

    不見與無為相異者。

    乃知得有為觀成也。

    舉無為法。

    以證成耳。

    無為空者。

    有一人發初便觀三無為觀。

    觀有餘涅槃。

    作數緣無為。

    觀無餘涅槃。

    作非數緣滅無為。

    如此觀。

    不見有為異于無為。

    有為亦空。

    乃是無為觀成。

    故舉有為。

    以證成也。

    亦簡三寶等法。

    不同有為無為。

    若使神明。

    無此妙本。

    何故至無為空時。

    複簡正因性耶 雲何菩薩摩诃薩觀無始空(至)是名菩薩觀無始空 案。

    僧亮曰。

    外道謂有為無為。

    皆無始故。

    名無始空也。

    僧宗曰。

    遣真谛之計也。

    佛法之中。

    皆由無明諸行。

    造生死苦。

    豈有真谛為始邪。

    今以解心。

    照知無始。

    明其所計是空也 雲何菩薩觀于性空(至)是名菩薩摩诃薩觀于性空 案。

    僧亮曰。

    法從緣得。

    以無性名空也。

    有為從緣得。

    無為從緣見。

    皆無性也。

    僧宗曰。

    此言諸法體性是空。

    豈假遣病耶。

    所以舉常無常雙來者。

    以無常是空。

    故所不論。

    今談常樂。

    乃可于世谛是妙有。

    然此法既生于相待。

    待則為假。

    故相與空也。

    寶亮曰。

    無始空性空。

    俱是除計作名也。

    菩薩觀萬法。

    本來無始。

    乃至生死。

    及三寶佛性盡空。

    此将後以證前也。

    無性亦如是。

    豈有冥初世性耶 雲何菩薩摩诃薩(至)菩薩摩诃薩觀無所有空 案。

    僧亮曰。

    此空本就人說也。

    僧宗曰。

    此以智驗空也。

    不取無子為譬。

    為取貧窮之人。

    言一切空為譬也。

    寶亮曰。

    此是習觀觀空。

    無所證成。

    直見一切萬法體性皆空。

    即大品經中所明者也 雲何菩薩摩诃薩(至)是名菩薩摩诃薩觀第一義空 案。

    僧亮曰。

    現在無眼。

    是有為空也。

    僧宗曰。

    舉假名實法二法為空也。

    眼等為空也。

    眼等為實作者。

    有業為假名。

    此二家無生。

    于有為是勝。

    故受第一義耳。

    空乃無假實。

    約假實以明空耳。

    寶亮曰。

    此實法空也。

    何以言之。

    無所從來。

    去無所至。

    故知實法空。

    所以舉作者。

    用假名空。

    證實法空成也。

    若不見假實異。

    故知實法空成也 雲何菩薩摩诃薩觀于空空(至)是名菩薩觀于空空 案。

    僧亮曰。

    是有是無。

    是名空空者。

    謂是有空亦空也。

    是無空亦空也。

    以後空空于前空。

    故立空空。

    以破執相者之所存也。

    是是非是。

    是名空空者。

    初二是雙稱上句也。

    次是雙非。

    次是結句也。

    所以然者。

    欲遣後空。

    不得不本其所空。

    故雙非。

    然後結句也。

    僧宗曰。

    九空是遣有。

    唯有此空。

    人情生着。

    謂有此空。

    是可得故。

    所以遣也。

    是有是無者。

    謂汝前九空所遣之有。

    能遣之無。

    亦無此無也。

    為遣有故說無。

    豈有無之可待耶。

    是則有無斯空。

    故言空空也。

    是是非是。

    是名空空者。

    物情于遣着之中。

    展轉生患。

    言向以空遣有。

    此是相對得稱。

    故宜不可得也。

    今謂二着俱舍。

    此心為勝。

    欲保此舍心。

    複為患矣。

    是是者。

    指環中之旨也。

    若謂以此為極。

    亦無此也。

    是則心之與理。

    俱不可得。

    謂空空也。

    寶亮曰。

    此是法雲地之所得也。

    空空有二種。

    如昔小乘觀于萬有是空。

    愛着此空。

    故言此空即是空。

    亦名作空空也。

    複有一種觀萬有是一空。

    此觀空之智。

    複即體是空。

    此亦是空空也。

    今言空者。

    悉不同上二種空空。

    何者。

    從九地以還。

    至信首五根。

    非不相貌。

    信知八自在我空。

    但九地以來。

    盡作無我觀。

    乘此無我空觀。

    來至十地。

    少分見八自在我空。

    以乘空得空。

    故言空空。

    亦即空三昧也。

    乃是二乘所迷沒處者。

    贊歎此空理妙。

    非己心所緣也。

    是有是無者。

    為二法名也。

    是有者。

    謂九地以來。

    所得無我空。

    此無我空。

    由斷滅空。

    又此既是事像之法。

    故還作有名說也。

    是無者。

    是八自在我空也。

    得此空時。

    有無之心。

    皆不行也。

    若作有取亦不得。

    作無取亦不得。

    有無二心既得行。

    便是中道解。

    故言是無也。

    為二法名竟。

    後結言。

    是名空空也。

    是是者。

    解會此旨。

    謂平定之意也。

    還是前九也。

    所得無我。

    事像之空也。

    事像是有法。

    故言是是也。

    非是者。

    還非九地人。

    謂九地以來。

    所得空解為極。

    今則非極。

    若乘無我空。

    得八自在我空。

    得言非是向者九地所得空。

    故言非是也。

    故文言。

    十住尚于是中通達少分。

    況九地以還得耶。

    不作此解。

    則不會經文意也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則得住于虛空等地 案。

    僧亮曰。

    與一切有皆空。

    故名般若。

    亦空一切相盡。

    故名大空也。

    僧宗曰。

    謂智體亦空也。

    下二譬。

    悉美平等之解也。

    寶亮曰。

    十地滿足。

    金剛是也。

    金剛心照萬法盡。

    名學地。

    一切種智。

    具佛五眼。

    稱般若波羅蜜智慧滿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