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八卷

關燈


    遣二十五谛家之計也。

    上五空迷果。

    此冥谛迷因也。

    人情謂遣向橫計。

    方有空生。

    今言不待遣橫。

    但其體性自空也。

    無所有空者。

    向雖言性空。

    何以辨耶。

    今以智撿。

    都無所有。

    驗所以空也。

    第一義空者。

    夫有是生着之處。

    向借無以遣有。

    此無于有。

    其理則勝。

    是為第一贊歎。

    以受名也。

    空空者。

    物情生執。

    謂遣有會空。

    理極于此。

    執之為勝。

    複為病也。

    言本為遣有故說空。

    豈有空可得耶。

    大空者。

    前已遣境。

    今複遣智。

    境智雙忘。

    始為大也。

    内法中無外法故。

    豈有一總有遍一切處耶。

    未得為性。

    已得為三寶也。

    非内非外者。

    以衆生有為。

    佛性無為故也。

    無為。

    故言非内也。

    不離衆生而有性。

    故言非外也。

    内外空者。

    上二空心弱。

    不能并觀。

    今心力轉勝。

    故能雙觀也。

    八地之心。

    豈有強弱。

    示空門有次第耳。

    唯有佛性。

    不在二空者。

    雙觀二法。

    雖複内外之異。

    然有是同。

    而如來佛性三寶非有法。

    雖複雙觀。

    而内外不攝此四法也。

    今至雙觀時。

    不言無父母。

    但言無三寶等者。

    以父母始終不離内外。

    故不複說。

    而三寶非内外。

    故說也。

    寶亮曰。

    此第六段。

    于初地果上。

    更進修十一空。

    乃至得十地果。

    亦如聖行中得初住竟。

    更修二十五三昧。

    乃至十地。

    此十一空。

    義解者不同。

    有人作互無解者。

    恐此非初地所觀也。

    今之所釋。

    謂此十一空。

    皆是趣道之近門。

    取極果之要途也。

    前九空。

    是九人。

    各自捉一空以入道。

    乃至九地。

    所以者何。

    明前九空。

    曾自不辨有深淺之異。

    至第十第十一。

    乃辨也。

    故知各自逐其先所修習所好樂便者。

    而入道也。

    今論若得初一空時。

    餘者理然悉得。

    但逐其所習為有。

    是為前有四空。

    更相證成。

    其次二空。

    将後以證前。

    又一空将假來證實。

    餘悉當位辨義也。

    如觀内空時。

    若見悉空者。

    知内觀成就。

    不爾。

    則不成也。

    觀内空。

    謂直觀己五陰為内。

    若見自五陰。

    亦見外怨親中人悉空時。

    知内空成也。

    除常樂我之外。

    财物皆空。

    何故爾。

    果頭諸法。

    非内五陰。

    亦非外五陰。

    是以除也。

    又一解。

    作内觀時。

    佛等四法。

    财物等悉屬外。

    非我正觀故也。

    佛性非内非外者。

    正因性是避苦求樂之解。

    用尋此解。

    用無時不有。

    雖在五陰中。

    然五陰可斷除。

    而此解不可失。

    終至成佛。

    是以錄此始終之常用。

    無興廢之法為正因。

    故作内外觀也。

    此内法中。

    是我正觀故。

    所以料簡也。

    常住不變者。

    非是湛然常。

    但此解未曾不有。

    故言常也。

    外空者。

    亦如是無有。

    内法者。

    有人直觀外空。

    亦不見有。

    内五陰。

    異外法時。

    得知外觀成也。

    此中亦爾。

    佛四法及與正因性。

    亦複料簡也。

    内外空者。

    此人發家。

    内外雙觀法。

    不過内外。

    雙觀盡空。

    無所證成也。

    唯有如來。

    法僧佛性。

    不在内外二空者。

    還簡出也。

    本觀生死内外二法耳。

    三寶等。

    非生死法。

    故簡也。

    智秀曰。

    此下答第二問列空名。

    并釋觀法。

    先列空名。

    空有十一者。

    是一方之化法也。

    尋空無十一。

    緣遣物病。

    逐法為别。

    有十一耳。

    次釋觀法。

    以外道人。

    計一大我遍一切處。

    與有分為一也。

    用初五空。

    以互無之理。

    明内外法。

    不得相有。

    以破物執。

    初觀内法。

    即是己身。

    推尋此身。

    無外諸法。

    謂内為空。

    複除佛性者。

    緣佛性。

    雖系衆生。

    然不定于内外。

    故随宜除之。

    觀内法雲無壽命者。

    無外衆生命也。

    觀有為空雲無壽命者。

    即是當果住命也。

    觀無為空雲無我者。

    此捉有為五陰。

    法體無自在力。

    名為無我。

    蓋非第一義空無我也。

    觀無始空。

    破外道人。

    計八萬劫始。

    是其所不知處。

    謂為冥谛。

    以之為常。

    今觀此中。

    諸法流動無常。

    此是正破其執。

    故樂淨等諸句相随。

    并觀之耳。

    此中雲壽命者故。

    是當果常命也。

    觀性空。

    此破計萬法。

    皆有性病。

    觀無所有空。

    此破計有無為法。

    為得繩所系者之病也。

    尋萬有不有。

    假計為空。

    自有衆生。

    尋名妄執。

    聞說法空。

    謂有此空法。

    第十次觀空。

    空破其此病雲是有者。

    是所執空也。

    是無者。

    明此空是無也。

    既聞空于此空。

    複謂此觀為是。

    次複破之雲是。

    是者。

    出其所是也。

    非是者。

    明所是亦無也。

    第九第一義空。

    正觀無生理。

    第十一大空。

    觀此能觀之智。

    體不可得。

    此二空并是無生理。

    其餘九空。

    悉是随事破病。

    故說非無生理 善男子有為空者有為之法(至)是名菩薩觀無為空 案。

    僧亮曰。

    生滅是有為。

    無生滅是無為也。

    今說有中無。

    無有之義。

    同内外也。

    僧宗曰。

    亦互無也。

    有為是緣成之法。

    所可言無。

    無于空也。

    言内外空等者。

    舉此諸法空。

    明有為法。

    是假有無。

    此諸法也。

    寶亮曰。

    有為之法。

    亦不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