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正因性也。
亦從緣見。
非從緣生也。
何者。
行緣求理。
理非本無今有。
謂不生也。
念念常求。
謂不滅也。
既非生滅。
無去無來。
亦無三世。
因不橫起。
故非作也。
于緣求解。
非不作也。
不以一法為因。
故非名也。
說為正因。
非無名也。
非名非色。
乃至陰界不攝。
證無名也。
陰界有壞。
而佛性不滅不攝也。
是故稱常者。
以二義常。
一必定得果。
二因不可滅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至)悉是妄語無有真谛 案。
僧亮曰。
見性成佛。
即性為佛也。
如來即法者。
法即性空。
性空即法。
法即佛性也。
佛性是有。
性空是無。
佛見有無名覺也。
佛即是法法即是常者。
通計二句。
見常故常。
如來即僧者。
見常而常和合也。
和合是僧義。
師法是弟子義。
僧即是常者。
師常故得常也。
若不知三寶是常。
而言常者。
名妄語也 諸凡夫先見瓶衣車乘舍宅(至)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案。
僧亮曰。
證不見者。
說是妄語也。
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者。
将就有為。
說無常義。
更以有無相對也。
僧宗曰。
舉其計常中第七句。
言前後相續相似語。
其體念念生滅。
豈有常耶。
寶亮曰。
計雲先見瓶衣等。
後時亦識。
當知有一神我常故常。
故如此也。
下去唯有兩難。
初雲。
汝心若常。
應同佛一切智。
用常自無移種。
眼識對塵時。
應獨緣一切法。
而今不爾。
念念生滅。
緣此舍彼。
故知心是無常。
第二難将境以決心。
心若果從緣生而常者。
應恒守一法。
不得改心易緣也。
何以然。
心既是常。
應常。
觀無常不得。
複緣空無我。
而今心遍緣一切境。
故知無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至)無為者即是常 案。
僧亮曰。
将就有為。
說無常義。
更以有無相對 善男子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至)色法者地水火風 案。
僧宗曰。
向但言無常。
今出其法。
不過色心也 善男子心名無常(至)乃至意識異亦如是 案。
僧亮曰。
心攀境而起。
前後相應。
共了一緣。
此總說。
下别說也。
眼識性異者。
眼識緣現在。
意識緣去來。
下境界相應亦爾。
眼識應獨緣一切者。
眼識不滅。
行在諸根中。
在耳之時。
亦應見色。
識性不異故。
若爾。
應緣一切法。
今不爾者。
凡夫倒計為常 複次善男子壞諸行因緣故(至)諸憶念法不應忘失 案。
僧亮曰。
說無漏行異無漏。
能滅諸行也。
所謂聲聞心性異。
乃至外道心者。
上明苦樂煩惱。
說佛弟子。
此說外道。
不能分别諸色。
正以了為心。
了青不可了黃。
眼識不能具取色也 善男子心若常者(至)有别異故當知無常 案。
寶亮曰。
從此以下。
并答計常中第四五六三句也。
就色心别相。
遣其執也 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至)先問是事于彼已答 案。
僧亮曰。
此下略說内外色性。
本無今有。
已有還無。
常所有内色異也
亦從緣見。
非從緣生也。
何者。
行緣求理。
理非本無今有。
謂不生也。
念念常求。
謂不滅也。
既非生滅。
無去無來。
亦無三世。
因不橫起。
故非作也。
于緣求解。
非不作也。
不以一法為因。
故非名也。
說為正因。
非無名也。
非名非色。
乃至陰界不攝。
證無名也。
陰界有壞。
而佛性不滅不攝也。
是故稱常者。
以二義常。
一必定得果。
二因不可滅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至)悉是妄語無有真谛 案。
僧亮曰。
見性成佛。
即性為佛也。
如來即法者。
法即性空。
性空即法。
法即佛性也。
佛性是有。
性空是無。
佛見有無名覺也。
佛即是法法即是常者。
通計二句。
見常故常。
如來即僧者。
見常而常和合也。
和合是僧義。
師法是弟子義。
僧即是常者。
師常故得常也。
若不知三寶是常。
而言常者。
名妄語也 諸凡夫先見瓶衣車乘舍宅(至)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案。
僧亮曰。
證不見者。
說是妄語也。
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者。
将就有為。
說無常義。
更以有無相對也。
僧宗曰。
舉其計常中第七句。
言前後相續相似語。
其體念念生滅。
豈有常耶。
寶亮曰。
計雲先見瓶衣等。
後時亦識。
當知有一神我常故常。
故如此也。
下去唯有兩難。
初雲。
汝心若常。
應同佛一切智。
用常自無移種。
眼識對塵時。
應獨緣一切法。
而今不爾。
念念生滅。
緣此舍彼。
故知心是無常。
第二難将境以決心。
心若果從緣生而常者。
應恒守一法。
不得改心易緣也。
何以然。
心既是常。
應常。
觀無常不得。
複緣空無我。
而今心遍緣一切境。
故知無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至)無為者即是常 案。
僧亮曰。
将就有為。
說無常義。
更以有無相對 善男子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至)色法者地水火風 案。
僧宗曰。
向但言無常。
今出其法。
不過色心也 善男子心名無常(至)乃至意識異亦如是 案。
僧亮曰。
心攀境而起。
前後相應。
共了一緣。
此總說。
下别說也。
眼識性異者。
眼識緣現在。
意識緣去來。
下境界相應亦爾。
眼識應獨緣一切者。
眼識不滅。
行在諸根中。
在耳之時。
亦應見色。
識性不異故。
若爾。
應緣一切法。
今不爾者。
凡夫倒計為常 複次善男子壞諸行因緣故(至)諸憶念法不應忘失 案。
僧亮曰。
說無漏行異無漏。
能滅諸行也。
所謂聲聞心性異。
乃至外道心者。
上明苦樂煩惱。
說佛弟子。
此說外道。
不能分别諸色。
正以了為心。
了青不可了黃。
眼識不能具取色也 善男子心若常者(至)有别異故當知無常 案。
寶亮曰。
從此以下。
并答計常中第四五六三句也。
就色心别相。
遣其執也 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至)先問是事于彼已答 案。
僧亮曰。
此下略說内外色性。
本無今有。
已有還無。
常所有内色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