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之名立也。
若有有可無。
便是世谛之中。
有第一義也。
無既無所。
無亦無無。
可異有也。
若有無可異有。
便是第一義中。
有世谛也。
兩既不相有。
故知有無可有。
無無可無。
若有有可有。
有無可無。
此便相有。
得知諸法從本已來。
空無毫末之相。
但于病者為有。
于解者常無。
文殊緻問。
為彰此理也 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惑者皆以所惑為實。
名世谛也。
雖雲世谛。
實不遂異。
故是第一義耳。
第一義谛。
終不變為世谛也。
僧亮曰。
欲明二皆是妄也。
何者。
兩實則不可相即。
既相即以明兩無也。
法瑤曰。
名無二實。
唯唯一矣。
一實之理。
理不可名。
豈可即乎。
但寄即以遣即名無二實。
非有一實。
而可即也。
僧宗曰。
一答兩關也。
既言即也。
豈有楚越之過。
即理是同。
豈有妄說之失耶。
所以言即者。
非以空作色。
以色作空也。
以第一義谛。
從本來不可得。
今明世谛不可得。
不可得者。
豈可分别。
故言即也。
寶亮曰。
病者逐生惑。
今欲捉己心令住。
故唱雲世谛。
即第一義谛。
不于法外覓法。
但緻即之名。
本就異中明耳。
非兩乖之說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谛 案。
道生曰。
若世谛即第一義者。
唯有第一義。
無世谛也。
僧亮曰。
深領相即之旨。
征昔說有二謬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至)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 案。
道生曰。
理如所談。
唯一無二。
方便随俗。
說為二耳。
僧亮曰。
法無明相。
言語道斷。
豈可以二谛之名。
示衆生耶。
善乃方便者。
假真俗二稱。
誘道愚近耳。
非謂理有二也。
僧宗曰。
若以不可得義而為論者。
則無二也。
若有可得而假用。
則二名生矣。
是則二名之生。
約物情而立也。
此下有六重解釋。
第一以解惑相對。
第二虛實相對。
第三有無相對。
即文殊所問也。
第四假實相對。
第五有為無為相對。
第六親疏相對也。
寶亮曰。
善巧者。
能說不有之有。
不無之無。
以立二名。
而用導物也。
然解悟不同。
不開六重。
更辨其旨。
此下第一約凡聖二人。
以辨二谛。
明有假有之有。
無實有可得也。
無是因緣之無。
亦無無可得也。
稱此二理而解者。
則出世之人。
名第一義也。
若世人所說者。
言有便雲性有。
言無便謂斷滅。
是則有無虛謬。
俱不着理。
故于此人。
悉名世谛 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至)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五陰和合。
非即非離。
無有定相。
聖人如其相性而知。
勝世人故。
名第一義也。
僧亮曰。
世法者。
謂世間八法也。
反之即出世矣。
出世所知者。
三假及空。
皆第一義。
世人知有。
決定有相。
如牛定牛。
不可為馬。
亦得實義。
是世谛也。
僧宗曰。
此第一重。
五陰和合。
稱言某甲者。
此舉凡夫所知。
以明惑也。
解陰無。
此舉聖人所知。
以明解也 複次善男子或有法(至)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熱炎以不實為實。
是則世谛。
解其不實。
是第一義谛。
僧亮曰。
實義如苦集等。
何以斷惑也。
僧宗曰。
第二重上。
與陰和合。
以明解感。
今說境有虛實者。
謂四谛理也。
苦真是苦。
不可令樂。
集滅道皆如此也。
世谛取重虛之義。
實不可得也。
知我衆生者。
出不實事也。
又言諸陰界入者。
如小不類。
此乃是緣成之法。
若計之為實。
理不可得。
何異輪等喻也。
寶亮曰。
此第二就虛實以明義。
妄有故世谛。
稱理故真谛也 善男子世法有五種(至)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世之所著。
為世谛。
知其實故。
為第一義。
僧亮曰。
世谛不出此五種也。
初是假名衆多。
有衆分假。
相續假。
相持假。
亦有法假受假。
總一切世谛也。
下四是别衆字。
合名句也。
衆色合為縛也。
音聲告令為法也。
衣服标相。
為執着也。
無此為第一義也。
僧宗曰。
第三重于此五法。
心無颠倒。
如實而知。
體不可得。
即第一義谛。
寶亮曰。
第三寄空有。
以明義也。
有名有用為世谛。
性空為第一義 複次善男子若燒若割(至)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谛 案。
僧亮曰。
此以相續假。
名為世谛。
以念念滅實法。
為第一義也。
僧宗曰。
第四重就假實明義。
如般若經燈炷品所載也。
寶亮曰。
釋同 複次善男子有八苦相(至)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有多惑故。
為世谛。
無多解故。
為第一義也。
僧亮曰。
上說苦是第一義。
今說為世谛也。
僧宗曰。
第五重明金剛以還未免苦。
為世谛。
唯佛果對八苦相。
故名第一義也。
寶亮曰。
釋同 複次善男子譬如一人(至)其實是一而有多名
若有有可無。
便是世谛之中。
有第一義也。
無既無所。
無亦無無。
可異有也。
若有無可異有。
便是第一義中。
有世谛也。
兩既不相有。
故知有無可有。
無無可無。
若有有可有。
有無可無。
此便相有。
得知諸法從本已來。
空無毫末之相。
但于病者為有。
于解者常無。
文殊緻問。
為彰此理也 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惑者皆以所惑為實。
名世谛也。
雖雲世谛。
實不遂異。
故是第一義耳。
第一義谛。
終不變為世谛也。
僧亮曰。
欲明二皆是妄也。
何者。
兩實則不可相即。
既相即以明兩無也。
法瑤曰。
名無二實。
唯唯一矣。
一實之理。
理不可名。
豈可即乎。
但寄即以遣即名無二實。
非有一實。
而可即也。
僧宗曰。
一答兩關也。
既言即也。
豈有楚越之過。
即理是同。
豈有妄說之失耶。
所以言即者。
非以空作色。
以色作空也。
以第一義谛。
從本來不可得。
今明世谛不可得。
不可得者。
豈可分别。
故言即也。
寶亮曰。
病者逐生惑。
今欲捉己心令住。
故唱雲世谛。
即第一義谛。
不于法外覓法。
但緻即之名。
本就異中明耳。
非兩乖之說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谛 案。
道生曰。
若世谛即第一義者。
唯有第一義。
無世谛也。
僧亮曰。
深領相即之旨。
征昔說有二謬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至)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 案。
道生曰。
理如所談。
唯一無二。
方便随俗。
說為二耳。
僧亮曰。
法無明相。
言語道斷。
豈可以二谛之名。
示衆生耶。
善乃方便者。
假真俗二稱。
誘道愚近耳。
非謂理有二也。
僧宗曰。
若以不可得義而為論者。
則無二也。
若有可得而假用。
則二名生矣。
是則二名之生。
約物情而立也。
此下有六重解釋。
第一以解惑相對。
第二虛實相對。
第三有無相對。
即文殊所問也。
第四假實相對。
第五有為無為相對。
第六親疏相對也。
寶亮曰。
善巧者。
能說不有之有。
不無之無。
以立二名。
而用導物也。
然解悟不同。
不開六重。
更辨其旨。
此下第一約凡聖二人。
以辨二谛。
明有假有之有。
無實有可得也。
無是因緣之無。
亦無無可得也。
稱此二理而解者。
則出世之人。
名第一義也。
若世人所說者。
言有便雲性有。
言無便謂斷滅。
是則有無虛謬。
俱不着理。
故于此人。
悉名世谛 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至)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五陰和合。
非即非離。
無有定相。
聖人如其相性而知。
勝世人故。
名第一義也。
僧亮曰。
世法者。
謂世間八法也。
反之即出世矣。
出世所知者。
三假及空。
皆第一義。
世人知有。
決定有相。
如牛定牛。
不可為馬。
亦得實義。
是世谛也。
僧宗曰。
此第一重。
五陰和合。
稱言某甲者。
此舉凡夫所知。
以明惑也。
解陰無。
此舉聖人所知。
以明解也 複次善男子或有法(至)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熱炎以不實為實。
是則世谛。
解其不實。
是第一義谛。
僧亮曰。
實義如苦集等。
何以斷惑也。
僧宗曰。
第二重上。
與陰和合。
以明解感。
今說境有虛實者。
謂四谛理也。
苦真是苦。
不可令樂。
集滅道皆如此也。
世谛取重虛之義。
實不可得也。
知我衆生者。
出不實事也。
又言諸陰界入者。
如小不類。
此乃是緣成之法。
若計之為實。
理不可得。
何異輪等喻也。
寶亮曰。
此第二就虛實以明義。
妄有故世谛。
稱理故真谛也 善男子世法有五種(至)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世之所著。
為世谛。
知其實故。
為第一義。
僧亮曰。
世谛不出此五種也。
初是假名衆多。
有衆分假。
相續假。
相持假。
亦有法假受假。
總一切世谛也。
下四是别衆字。
合名句也。
衆色合為縛也。
音聲告令為法也。
衣服标相。
為執着也。
無此為第一義也。
僧宗曰。
第三重于此五法。
心無颠倒。
如實而知。
體不可得。
即第一義谛。
寶亮曰。
第三寄空有。
以明義也。
有名有用為世谛。
性空為第一義 複次善男子若燒若割(至)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谛 案。
僧亮曰。
此以相續假。
名為世谛。
以念念滅實法。
為第一義也。
僧宗曰。
第四重就假實明義。
如般若經燈炷品所載也。
寶亮曰。
釋同 複次善男子有八苦相(至)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谛 案。
道生曰。
有多惑故。
為世谛。
無多解故。
為第一義也。
僧亮曰。
上說苦是第一義。
今說為世谛也。
僧宗曰。
第五重明金剛以還未免苦。
為世谛。
唯佛果對八苦相。
故名第一義也。
寶亮曰。
釋同 複次善男子譬如一人(至)其實是一而有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