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以為難也。
僧亮曰。
第二明顧反答。
下苦故說樂。
知一切皆苦物。
今亦以下樂故說苦。
當知一切皆樂也。
寶亮曰。
第二倒并如來向義也。
若以三受盡苦者。
今以三受盡樂。
但以樂微故苦耳 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至)于下苦中而生樂想 案。
道生曰。
難意不許下苦生樂。
故以此為征也。
僧亮曰。
第三關若果于輕下之苦而生樂者。
一罰北千。
千為甚重。
一為極輕。
而未見應受重苦于輕苦之上。
而生樂想者也。
故知不以輕苦為樂想也。
寶亮曰。
此就理為論也。
若以人天輕苦。
為下苦者。
應以一罰輕苦為下苦。
若爾者。
應緣此一罰。
而生樂也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以是義故無有樂想 案。
道生曰。
答最後難。
前兩難自解也。
如是一下。
不生樂想。
是都無樂之驗也。
僧亮曰。
實無樂者。
案句解也。
是人當受千罰。
脫餘多苦。
于一罰上。
橫生樂想。
昙愛曰。
是以不以一下為樂。
以脫重為樂。
緣脫重之心。
實是行苦。
凡夫以之為樂。
以此一答。
并答三難。
何者一罰之與千罰。
俱是重苦。
既不一下為樂。
雲何而言。
于底下之苦。
而生樂耶。
即答第一難。
又是人緣于脫重苦。
而橫生樂想。
雲何而言。
于下樂生苦想耶。
即答第二關。
寶亮曰。
即此答三難也。
今先釋橫生義。
若一下而脫者。
到緣一下安之為。
豈非妄樂耶。
非是受一罰時生樂也 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至)于無樂中妄生樂想 案。
道生曰。
脫千受一。
便妄生樂想。
無樂信矣。
前言于下苦橫生樂想。
此之謂也。
僧宗曰釋橫義也 迦葉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至)以得脫故而生樂想 案。
寶亮曰。
迦葉雲。
實無九百九十九。
故緣此無。
故實有實衆也 迦葉是故我昔為釋摩男說五陰中樂實不虛也 案。
僧亮曰。
受責既不以一下為樂故。
樂故樂非橫也。
佛言樂實不虛者。
以免受為樂。
不可空中說樂也。
昙愛曰。
迦葉領解非難也。
佛即述成也。
寶亮曰。
釋第三實樂義也。
三塗中苦。
人天實無。
無處與佛何異。
故知非虛說也 迦葉有三受三苦(至)餘二受者所謂行苦壞苦 案。
僧亮曰。
昔以輕重義。
故說三受。
今以三苦。
故說一切苦所為事異。
不相違也。
苦受名為三苦者。
性攝三苦也。
餘二受乃苦性之别義也。
寶亮曰。
答向第二難也。
佛前雲。
三受悉苦。
迦葉難雲。
三受悉樂。
佛今舉三受唯苦而無樂。
豈得難言三受皆樂耶。
既于下苦。
微故不覺。
橫生樂想。
即答初難。
謂于尤重之下苦。
生樂想也。
苦受具三苦者。
若如昔解。
直點三受為三苦。
是則苦受為苦苦。
樂受為壞苦。
舍受為行苦也。
今明苦受具三苦者。
義旨小異于昔。
何者若刀杖緣中生心。
亦是苦受。
失壞緣中生心。
亦是苦受。
今取刀杖緣中生苦受者。
為苦苦。
失壞緣中生苦受者。
為壞苦。
即此苦體。
是動求行緣。
便是行苦。
故言苦受具三苦。
非是苦苦具三苦也。
餘二受各具二苦者。
樂受起時。
因中說果。
即是壞苦。
即體是動求行緣。
故是行苦。
亦得言樂受具二苦也。
舍受具二苦者。
四禅以上是舍受。
然彼衆生。
舍命之時。
亦愛壽命。
便是壞苦。
其體豈非行緣動求。
若爾則舍受具二苦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生死之中(至)是故說言一切皆苦 案。
僧亮曰。
以輕重因緣也。
苦樂性不相離者。
三苦不相離也。
寶亮曰。
實以無三惡苦。
故有實樂。
苦樂性不相離者。
十住無漏之解。
從初住至金剛心以來。
當分除惑。
于無惑邊。
恒是實樂。
而無漏之體。
未免世谛。
故舉體是苦。
故言苦樂性不相離也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無有樂(至)随順世間說言有樂 案。
僧亮曰。
将說樂因。
為答第三第五難。
故說有為天樂也。
寶亮曰。
五欲之中。
實無熙怡樂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今作是說其義雲何 案。
僧亮曰。
上義未顯。
問以成之也。
昙谶曰。
領解也。
寶亮曰。
第三第五兩難未被答。
此重舉以請答也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說(至)一切皆苦無有樂想 案。
僧亮曰。
亦生苦因者。
明外物非苦苦因。
故說苦也。
寶亮曰。
答其二難。
明此并是因中說果有何虛妄耶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乃能知是苦因樂因 案。
道生曰。
二乘不知常住。
故不知樂因。
僧亮曰。
解苦者。
解三苦也。
無苦者。
說下苦為樂。
樂非苦也
僧亮曰。
第二明顧反答。
下苦故說樂。
知一切皆苦物。
今亦以下樂故說苦。
當知一切皆樂也。
寶亮曰。
第二倒并如來向義也。
若以三受盡苦者。
今以三受盡樂。
但以樂微故苦耳 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至)于下苦中而生樂想 案。
道生曰。
難意不許下苦生樂。
故以此為征也。
僧亮曰。
第三關若果于輕下之苦而生樂者。
一罰北千。
千為甚重。
一為極輕。
而未見應受重苦于輕苦之上。
而生樂想者也。
故知不以輕苦為樂想也。
寶亮曰。
此就理為論也。
若以人天輕苦。
為下苦者。
應以一罰輕苦為下苦。
若爾者。
應緣此一罰。
而生樂也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以是義故無有樂想 案。
道生曰。
答最後難。
前兩難自解也。
如是一下。
不生樂想。
是都無樂之驗也。
僧亮曰。
實無樂者。
案句解也。
是人當受千罰。
脫餘多苦。
于一罰上。
橫生樂想。
昙愛曰。
是以不以一下為樂。
以脫重為樂。
緣脫重之心。
實是行苦。
凡夫以之為樂。
以此一答。
并答三難。
何者一罰之與千罰。
俱是重苦。
既不一下為樂。
雲何而言。
于底下之苦。
而生樂耶。
即答第一難。
又是人緣于脫重苦。
而橫生樂想。
雲何而言。
于下樂生苦想耶。
即答第二關。
寶亮曰。
即此答三難也。
今先釋橫生義。
若一下而脫者。
到緣一下安之為。
豈非妄樂耶。
非是受一罰時生樂也 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至)于無樂中妄生樂想 案。
道生曰。
脫千受一。
便妄生樂想。
無樂信矣。
前言于下苦橫生樂想。
此之謂也。
僧宗曰釋橫義也 迦葉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至)以得脫故而生樂想 案。
寶亮曰。
迦葉雲。
實無九百九十九。
故緣此無。
故實有實衆也 迦葉是故我昔為釋摩男說五陰中樂實不虛也 案。
僧亮曰。
受責既不以一下為樂故。
樂故樂非橫也。
佛言樂實不虛者。
以免受為樂。
不可空中說樂也。
昙愛曰。
迦葉領解非難也。
佛即述成也。
寶亮曰。
釋第三實樂義也。
三塗中苦。
人天實無。
無處與佛何異。
故知非虛說也 迦葉有三受三苦(至)餘二受者所謂行苦壞苦 案。
僧亮曰。
昔以輕重義。
故說三受。
今以三苦。
故說一切苦所為事異。
不相違也。
苦受名為三苦者。
性攝三苦也。
餘二受乃苦性之别義也。
寶亮曰。
答向第二難也。
佛前雲。
三受悉苦。
迦葉難雲。
三受悉樂。
佛今舉三受唯苦而無樂。
豈得難言三受皆樂耶。
既于下苦。
微故不覺。
橫生樂想。
即答初難。
謂于尤重之下苦。
生樂想也。
苦受具三苦者。
若如昔解。
直點三受為三苦。
是則苦受為苦苦。
樂受為壞苦。
舍受為行苦也。
今明苦受具三苦者。
義旨小異于昔。
何者若刀杖緣中生心。
亦是苦受。
失壞緣中生心。
亦是苦受。
今取刀杖緣中生苦受者。
為苦苦。
失壞緣中生苦受者。
為壞苦。
即此苦體。
是動求行緣。
便是行苦。
故言苦受具三苦。
非是苦苦具三苦也。
餘二受各具二苦者。
樂受起時。
因中說果。
即是壞苦。
即體是動求行緣。
故是行苦。
亦得言樂受具二苦也。
舍受具二苦者。
四禅以上是舍受。
然彼衆生。
舍命之時。
亦愛壽命。
便是壞苦。
其體豈非行緣動求。
若爾則舍受具二苦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生死之中(至)是故說言一切皆苦 案。
僧亮曰。
以輕重因緣也。
苦樂性不相離者。
三苦不相離也。
寶亮曰。
實以無三惡苦。
故有實樂。
苦樂性不相離者。
十住無漏之解。
從初住至金剛心以來。
當分除惑。
于無惑邊。
恒是實樂。
而無漏之體。
未免世谛。
故舉體是苦。
故言苦樂性不相離也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無有樂(至)随順世間說言有樂 案。
僧亮曰。
将說樂因。
為答第三第五難。
故說有為天樂也。
寶亮曰。
五欲之中。
實無熙怡樂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今作是說其義雲何 案。
僧亮曰。
上義未顯。
問以成之也。
昙谶曰。
領解也。
寶亮曰。
第三第五兩難未被答。
此重舉以請答也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說(至)一切皆苦無有樂想 案。
僧亮曰。
亦生苦因者。
明外物非苦苦因。
故說苦也。
寶亮曰。
答其二難。
明此并是因中說果有何虛妄耶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乃能知是苦因樂因 案。
道生曰。
二乘不知常住。
故不知樂因。
僧亮曰。
解苦者。
解三苦也。
無苦者。
說下苦為樂。
樂非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