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三十卷 出頂生王緣起 會通今昔五盛陰苦義 舉昔為釋摩男說色有樂義 舉昔說善法得樂受義 舉昔所說樂受偈 釋于下苦生樂想義 釋三受苦義 釋二乘不知常住樂因是故為說以下苦為樂 聖行品之第四 迦葉雲何菩薩摩诃薩(至)愛别離苦所謂命終 案。

    僧亮曰。

    生為五陰之本。

    愛是衆結之本。

    引先偈為證。

    羅漢所以無憂無畏者。

    以愛盡故也。

    所謂命終者。

    說其重者耳。

    此中說一切苦。

    皆由愛生也 善男子以别離故能生種種(至)現在之世愛别離苦 案。

    慧朗曰。

    出緣起顯其重者也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大般涅槃觀怨憎會苦 案。

    智秀曰。

    辨怨憎會苦。

    即就所受之身。

    是則常與怨會也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行大乘(至)迦葉是名苦谛 案。

    寶亮曰。

    夫未足之境。

    所不免也。

    除佛已還。

    無非此苦也。

    五盛陰者。

    更無别體。

    即指七苦也 爾時迦葉菩薩摩诃薩(至)五盛陰苦是義不然 案。

    僧亮曰。

    謂五陰皆苦。

    與昔教相違。

    以昔證今也。

    僧宗曰。

    此下第四引昔征今。

    會通二教也。

    寶亮曰。

    第三會通今昔兩教也。

    教有因果。

    昔已會果。

    今會因也。

    昔已點三受悉苦。

    令物情厭背而進德。

    其義雖然。

    竟未及壞因。

    若使因果俱會。

    衆生何肯修善。

    唯得且抑福而置。

    故四時經教。

    但勸修善以滅惡。

    于生死身中。

    習學成聖也。

    而一切智體。

    未免無常。

    但樂果未現。

    不得壞因。

    今常住教。

    與樂果義彰。

    始得壞因也。

    我本雲。

    修善乃是菩提之因。

    非生死之法。

    有人解言。

    今教由會果。

    恐非佛意。

    昔已會畢。

    今何得重。

    故知理不應。

    然今者将欲會因。

    故迦葉先捉果。

    以作難。

    佛既先遣果。

    唯苦竟。

    然後正言。

    我于昔雲何善得樂者。

    乃是菩提道樂。

    但此義未明。

    今始會也 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釋摩男(至)若有求者則不名苦 案。

    僧亮曰。

    凡舉五據。

    此第一舉樂緣。

    以有求故。

    不應無樂也。

    寶亮曰。

    迦葉先作五難。

    第一以人天五欲中有樂不應苦也 如佛告諸比丘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案。

    僧亮曰。

    第二舉三受明若無樂者雲何有樂受耶。

    寶亮曰。

    第二難以三受中有樂受故不應苦也 如佛先為諸比丘說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則得受樂 案。

    僧亮曰。

    第三舉所修善因也。

    因既是善。

    理有樂果。

    故以因為證。

    寶亮曰。

    第三難以善是樂因。

    故知不應無樂 又如佛說于善道中(至)意思好法亦複如是 案。

    僧亮曰。

    第四舉善因。

    今舉六觸。

    即是善果。

    且以樂因。

    而得樂果。

    雲何無樂耶。

    寶亮曰。

    第四難如樹伽于人中。

    受天報故。

    知六根所對。

    無不樂也 如佛說偈持戒則為樂(至)所作衆事辨是名為最樂 案。

    僧亮曰。

    第五舉因果。

    諸偈通證有樂也。

    寶亮曰。

    第五難舉昔誠偈為難 世尊如諸經中所說(至)雲何當與此義相應 案。

    智秀曰。

    總舉上事。

    以求會通也。

    寶亮曰。

    難雖有五。

    不出二途。

    第一第二第四就果報上作難。

    第三第五以因征果也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至)所說苦想與本不異 案。

    道生曰。

    無苦者。

    體既非苦。

    而能無苦。

    而衆生以微代重。

    以為無苦。

    是曰橫計也。

    僧亮曰。

    答第一第二第四。

    謂橫樂者。

    衆生猶以下苦。

    橫生樂想。

    因以為教耳。

    昔所說樂。

    約彼橫情。

    終是無樂。

    今雲。

    皆苦亦無違也。

    僧宗曰。

    總答五難也。

    以衆生不識真相故。

    于下苦中。

    橫生樂想。

    将恐起此。

    必堕三塗。

    且說人天是樂。

    令修十善五戒。

    以背惡道。

    所謂以屑出屑者也。

    寶亮曰。

    此下訖三受以來。

    先答第一第二第四果。

    報上難也。

    下苦者。

    三惡重為上苦。

    人天輕為下苦。

    凡夫不覺下苦。

    橫生樂想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至)上生者所謂天上 案。

    道生曰。

    生是生者所貪苦。

    是苦者所惡。

    貪則為勝惡。

    則為劇下生。

    自是三塗下苦。

    自是人天而生即是苦。

    似若下苦。

    是彼下生。

    故緻問也。

    僧亮曰。

    承聲為難耳。

    乃更與三關問也。

    佛所言下者。

    輕微為下也。

    如迦葉所言。

    以尤重為下也。

    此第一關也。

    寶亮曰。

    物情一往未悟。

    迦葉今更作二難。

    佛意以人天為下苦。

    迦葉以三塗為下苦 若複有人作如是問(至)生于樂想當雲何答 案。

    道生曰。

    對下苦橫生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