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三十一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三十一卷 廣釋集谛以愛為體 釋二種愛一愛己身一愛所須 又釋二種愛一者善愛一者不善愛 舉九種事譬愛 釋菩薩無苦有谛聲聞有苦有谛 廣釋見滅谛義 廣釋道谛義 廣釋道義是一随法有異 聖行品之第五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分别挍計無量無邊 案。

    僧亮曰。

    還愛于有者。

    謂三有也。

    僧宗曰。

    前已略說。

    今是廣說。

    次會通。

    後明觀行也。

    是陰因緣者。

    由業煩惱。

    得未來陰果也。

    還愛于有者。

    昔由業煩惱故得身。

    今複愛三有。

    複應牽生也。

    業因緣愛者。

    宿業故起愛。

    随所習也。

    煩惱因緣愛者。

    如人多嗔。

    常愛兵器。

    苦因緣愛者。

    如人遇病。

    愛針艾也。

    寶亮曰。

    次解集谛明業。

    及煩惱能構未來生死果報續起。

    稱之為集也。

    就此辨集谛中。

    亦有三意。

    然文中小自左右。

    不如苦谛中之次。

    第一解集谛相。

    第二會通。

    第三觀過。

    今此中辨集谛。

    悉據愛使為原。

    何以然。

    後能潤生。

    得生由已。

    故非愛不成業。

    是以就愛而收集。

    錄感陰之緣盡。

    然愛性染累。

    事無不由。

    故文中廣彰述愛。

    為衆緣之首也。

    愛己身謂正報愛。

    所須名依報也。

    如工巧業等。

    事成保着。

    玩适在心。

    稱業因緣愛也。

    若違境起心。

    複稱昔含怒。

    還修此心。

    為好為煩惱。

    因緣愛也。

    患苦而欲背。

    若離我而稱情。

    無此苦。

    而心悅謂苦因緣愛也 善男子愛有二種(至)求大乘者是名為善 案。

    僧亮曰。

    結集八苦者。

    重倒也。

    愛佛功德輕。

    故除之也 善男子凡夫愛者名之為集(至)不以愛故而受生也 案。

    僧亮曰。

    此經以智知集。

    名為谛。

    凡夫以不識集故。

    集而非谛。

    菩薩谛而非集。

    何以故者。

    釋所以。

    谛而非集也。

    寶亮曰。

    夫立愛之名。

    名生二處。

    如向所辨。

    盡是凡夫不善之愛。

    若興心樂法。

    崇善為理。

    悅情願求。

    稱之善愛。

    名雖同。

    義自兩殊。

    名同心别。

    各自有歸。

    然善愛雖同。

    複有二别。

    若菩薩位懷發轸。

    不存于緣中離染。

    稱大乘愛。

    聲聞小道。

    雖欲樂善。

    但解不稱境。

    每心有存于求善之略乖。

    遂落不善愛門也。

    故知二乘行道。

    不稱道。

    不改心。

    不得出。

    何以知之。

    下句即會凡夫愛者。

    名之為集。

    得知二乘執相在懷。

    未免生死。

    無有谛用。

    菩薩造行發家。

    不以生死為患。

    既識生死過。

    于保着之情悚。

    是以雖愛不名集。

    若須現生而應物。

    則不名為愛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獨以愛性為五陰因 案。

    僧宗曰。

    此會通之文也。

    昔說不同。

    請釋其由也 佛贊迦葉善哉善哉(至)能生一切業煩惱牙 案。

    智秀曰。

    雖複業及煩惱。

    為辨果之因。

    然愛為愛生之生也。

    寶亮曰。

    第二會通難也。

    明雖複說有招陰之因不同。

    然非愛不辨。

    以三譬顯之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是大乘(至)是名如責有餘 案。

    僧亮曰。

    此下觀門也。

    此但說愛過。

    不明是集。

    不集故不除。

    菩薩不愛而是集。

    故除也。

    僧亮曰。

    觀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雲何如羅刹(至)觀察愛結如是九種 案。

    僧亮曰。

    拔舍利弗無上根本者。

    則有緣起。

    載彼釋論也。

    又相承釋雲。

    于時已至第六住。

    未得第七住心。

    有言在住三十心之二十心中 善男子以是義故(至)菩薩摩诃薩有道有真谛 案。

    僧亮曰。

    為觀不同。

    而說昔之苦集。

    唯有三人。

    因論四人觀有差别。

    語次及之也。

    菩薩能觀苦觀。

    愛無上八患。

    因論觀人差别。

    以颠倒為苦。

    三人皆倒。

    有苦也。

    以見苦名谛。

    三人皆見苦。

    故有谛也。

    下須跋之。

    觀欲界無常。

    如病得出色界。

    是凡夫見苦也。

    以三人于佛有苦倒故。

    于谛不得稱真也。

    解苦者。

    生死也。

    無苦者。

    涅槃也。

    于二不倒。

    是謂無苦。

    而有真谛。

    苦粗集細。

    凡夫不見集。

    故無谛也。

    有集谛者。

    于佛有倒。

    受變易之苦。

    故是集也。

    識分段因。

    故有谛也。

    上但言凡夫是集。

    不說變易之苦也。

    寶亮曰。

    上既說苦集谛竟。

    今且結成谛用。

    不成谛用者。

    課凡夫識非而離過。

    雲凡夫人有苦無谛者。

    凡愚但粗知逼惱事苦。

    不谛解苦之所以。

    故無谛用也。

    二乘有苦谛者。

    有逼惱事苦。

    非不粗解除于苦因。

    所以得言有谛用也。

    無真實者。

    不知佛無苦。

    由合佛作苦觀。

    故無真實也。

    諸菩薩解苦無苦者。

    昔日解苦無苦性空。

    今日解金剛以還有苦。

    佛果是無苦。

    互明辨兩廂。

    所以有真谛也。

    下餘三谛。

    義例可知。

    大士雙明兩輪安法得所。

    故有真也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大般涅槃觀滅聖谛 案。

    僧亮曰。

    次觀滅谛。

    大般涅槃是滅谛也。

    備二義。

    第一但滅煩惱。

    第二滅一切相也。

    法瑤曰。

    三谛皆不言有二見。

    此獨雲。

    見滅見谛者。

    何耶。

    以滅有二種。

    一佛地滅。

    二菩薩地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