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十八卷

關燈
亮曰。

    引本行為證也。

    下梵行中。

    明三無量。

    當複廣其事也 複次迦葉又有聖行所謂四聖谛苦集滅道 案。

    僧亮曰。

    說慧也。

    慧緣真谛。

    辨真谛有三種。

    初明四谛。

    中辨二谛。

    後略明實谛也。

    此下盡八字五翻。

    說四谛也。

    僧宗曰。

    慧生由境故寄境以明慧也。

    有四科明義。

    第一明四谛。

    第二明二谛。

    第三明實谛。

    第四歎經也。

    就四谛中有四翻。

    第一以五重略辨四谛。

    第二就八苦門。

    廣明苦谛。

    第三寄菩薩觀行。

    驗其所以。

    是可厭之法。

    第四略會通二教也。

    寶亮曰。

    第三門明慧也。

    有六段。

    第一就四谛辨慧。

    第二就真俗。

    第三就實谛。

    第四遣執。

    第五結慧果。

    第六明登初地。

    後進修二十五三昧。

    進得不動自在。

    地上至金剛心也。

    就四谛門中。

    分為三章。

    第一有五重。

    此第一重。

    略辨四谛也。

    苦來逼心。

    心則生惱。

    謂逼迮相也。

    煩惱結業。

    能生來苦。

    生長相也。

    生死因盡。

    寂滅相也。

    緣中忘相之知大乘道也 迦葉苦者逼迮相(至)滅者寂滅相道者大乘相 案。

    僧亮曰。

    逼迫衆生也。

    僧宗曰。

    第一重以十四種色是苦具。

    心為苦體。

    言不起則已。

    起則為緣所逼。

    故言逼迫相也。

    十惡為因。

    無明為緣。

    以能生長未來故。

    故名集也。

    偏教以三心滅處為滅。

    圓教以常住之體絕衆相。

    為滅也。

    破彼三因。

    以大乘常住之因為道 複次善男子苦者現相(至)滅者除相道者能除相 案。

    僧亮曰。

    現惱切故。

    言現相也。

    僧宗曰。

    第二重謂法顯現者也。

    衆之為力。

    能[廷-壬+(同-(一/口)+己)]轉行人。

    受六道苦果。

    轉相也。

    圓果之體。

    除一切惡。

    謂之除也。

    無漏之體性。

    能除戒五方便。

    雖是伏除。

    未是永斷。

    亦相從為道。

    取其感果之義。

    猶集谛攝也。

    寶亮曰。

    第二重也。

    粗着易知。

    為現相也。

    因謝果起。

    轉因得果。

    轉相也。

    滅者。

    據所除為論也。

    道者。

    據除為論也 複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至)道者修戒定慧 案。

    僧亮曰。

    三相者。

    苦受性苦。

    能苦衆生。

    謂苦苦也。

    不苦不樂以求。

    須為行苦也。

    樂受滅時生。

    苦為壞苦也。

    僧宗曰。

    第三重釋苦義。

    具在中也。

    集謂二十五有者。

    此乃舉于所集。

    以明能集也。

    寶亮曰。

    第三重也。

    昔化下愚。

    開三受教門。

    次以三苦。

    點壞三受也。

    苦之重者。

    為苦苦。

    以果來壞因。

    明樂受之體。

    即是苦故。

    稱為壞苦也。

    通前二心。

    行緣動求。

    名為行苦也二十五有。

    因為集谛。

    果為滅谛。

    修戒定慧為道谛 複次善男子有漏法者(至)無漏因者則名為道 案。

    僧亮曰。

    有為是苦谛。

    無為是滅谛。

    有漏業為苦因。

    天漏業為道因也。

    僧宗曰。

    第四重明有漏因果者。

    義與毗昙相應也。

    寶亮曰。

    重也。

    指就雨廂易見也 複次善男子八相名苦(至)三念處大悲是名為道 案。

    僧宗曰。

    第五重明四谛也。

    十力乃至大悲為道者。

    金剛心為無礙。

    佛心為解脫。

    有雙道之義。

    故假稱道也。

    寶亮曰。

    第五重廣三苦為八苦也。

    生苦具二。

    謂苦苦及壞苦也。

    以潤生之愛從樂受而來。

    因中說果。

    即壞苦也。

    取出生之生。

    則有苦苦。

    心即苦體。

    堕地獄。

    為苦苦也。

    怨憎求不得。

    亦苦苦攝。

    其餘五苦。

    悉應壞苦攝也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謂五種(至)是故名為五盛陰苦 案。

    僧亮曰。

    所以總七苦。

    更作一苦名者。

    人謂七苦異陰而有。

    今說即陰是也。

    僧宗曰。

    此第二就八苦門。

    廣明苦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