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十八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二十八卷 釋觀三十六物 釋四意止觀 結定果 出仙豫王殺 婆羅門事 釋四谛義 釋三苦義 釋四谛有漏無漏義 釋八苦義 聖行品之第二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除去皮肉唯觀白骨 案。

    僧亮曰。

    第二明定門也。

    有八段。

    第一總觀身。

    有三十六佛。

    第二移觀。

    觀四色覓我不得。

    第三觀手足支節相柱。

    為觀轉明。

    第四見一切皆青也。

    此觀始成故。

    第五諸佛現而複隐。

    令其思而易觀。

    第六觀心。

    是則前觀身後觀心具三。

    意止二。

    既已具。

    則四亦具也。

    故第七結堪忍地。

    第八明既得勝定。

    必能為物破戒也。

    此先明身意止也。

    以人人多于身中計有淨也。

    此即第一觀也。

    寶亮曰。

    第二門有五段。

    四念觀即四也。

    第五結果。

    此下觀身無我 複作是念骨色相異(至)即得斷除一切色欲 案。

    僧亮曰。

    伏斷鮮淨之欲也。

    因色起欲未盡下形貌等三。

    皆因色起也。

    僧宗曰。

    第二移觀四色。

    覓我不得也 複作是念如是骨者(至)二姿态欲三細觸欲 案。

    僧宗曰。

    第三觀也 菩薩摩诃薩觀青骨時(至)青黃赤白鴿等色光 案。

    僧宗曰。

    為觀轉明。

    是以第四觀青。

    則一切皆青也 菩薩于是一一諸光明中(至)光中諸佛忽然不現 案。

    僧亮曰。

    抱疑來久見像。

    便問。

    忽然不見者。

    觀道未明。

    不答而滅也。

    僧宗曰。

    第五諸佛現而複隐。

    令其思而易觀也。

    寶亮曰。

    第一身念處觀也 複作是念或識是我(至)猶如流水亦複非我 案。

    僧亮曰。

    第二心念處觀 複作是念若識非我(至)當于何處而生貪欲 案。

    寶亮曰。

    第三法念處觀 若被罵辱複于何處(至)則堕地獄畜生餓鬼 案。

    僧亮曰。

    領佛不答之旨。

    乃觀識求我。

    又不可得觀出入息。

    或是我者。

    有息則生。

    無息則死。

    觀之直是風性。

    亦複非我息。

    以風多風。

    乃四大合成而一性。

    非我和合。

    亦無複作是念。

    悉無有我者。

    得無我空。

    見第一義。

    則見世谛也。

    僧宗曰。

    或息是我者。

    第六即是心意止觀也。

    但見生滅念念流謝。

    豈有一神常而不滅耶。

    何處當有受罵辱者。

    此明無我。

    但見衆法我心自息也。

    寶亮曰。

    第四明受念處觀也 菩薩爾時作是觀已(至)是故名為住堪忍地 案。

    僧亮曰。

    結定果也。

    僧宗曰。

    堪忍地者。

    第七結果。

    謂三地也。

    三地菩薩。

    修十二門種。

    得忍度成就。

    既能安心忍理。

    故能于事不起嗔也。

    寶亮曰。

    第五結果 迦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至)菩薩摩诃薩得毀淨戒 案。

    僧亮曰。

    上浮囊之譬。

    輕重不犯。

    而菩薩護法。

    應化随緣。

    二言相食。

    宜項會也。

    未得不動地者。

    明未得。

    猶尚不犯。

    何況已得。

    若為攝取衆生得毀戒也。

    僧宗曰。

    第八明得深定已。

    能随緣益物。

    得破戒也。

    寶亮曰。

    問意定初依人位也。

    所以不待辨慧後。

    而此中問者。

    以戒定之位。

    本居五方便中無相行已上。

    是聖人位也。

    初依人雖複信根永立。

    要未得真解。

    欲為利益之道得破戒。

    不解言菩薩甯當自堕地獄。

    不令衆生退菩提心。

    以此因緣。

    可得破戒而不名為犯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至)若堕阿鼻地獄無有是處 案。

    僧亮曰。

    至言實須以事證也 爾時佛贊文殊師利(至)乃有如是無量勢力 案。

    僧亮曰。

    為法斷命。

    即是護法。

    況直爾出入無期。

    心同虛空者乎。

    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