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十七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二十七卷 (聖行品第十九) 出求戒方便 釋菩薩五支戒 釋世教戒正法戒 釋性重戒息譏嫌戒 釋不折戒等九戒 結持戒果 聖行品第九 案。

    僧亮曰。

    次答問我今請如來。

    為諸菩薩故。

    須為說甚深微妙諸行等也。

    前品已說病行。

    請其餘者。

    故名等也。

    五行者。

    上雖說病行對治煩惱。

    未說行相及行次第。

    今說之也。

    何者要自無縛。

    能解人縛。

    故聖行在初也。

    若解人縛。

    功由四等。

    故次說梵行。

    四等廣濟。

    事須神通。

    神通之道。

    四禅為勝。

    故次說天行。

    神道接物。

    或愚或智。

    故次說嬰兒行也。

    如是四行。

    若在學也。

    對治煩惱。

    名為病行。

    若在無學名如來行。

    以如來能說能行故也。

    法瑤曰。

    所以次明五行者。

    前二乘凡夫。

    發無上道心。

    此心非不遠行五行。

    即前問中。

    微妙諸行等也。

    師子吼廣明佛性。

    即前問中。

    安樂性也。

    安樂性為正因。

    微妙行為緣因。

    非此二因及前發心。

    何由而得近無上道。

    是以此答雲何而得近最勝無上道也。

    行雖無量。

    五實總也。

    聖行慧照。

    以談内也。

    梵行彼物。

    以論外也。

    以此二行通十地矣。

    嬰兒行病行者。

    是權智方便之所示同也。

    此行唯八住以上耳。

    又病行者。

    苦行也。

    唯菩薩能行。

    二乘有病。

    而不能行。

    為病行也。

    天行經不說。

    故不說也。

    僧宗曰。

    前來所辨。

    論因論果。

    結經名字。

    顯流通。

    皆前略後廣。

    經體所明。

    文理圓備。

    除惑滅罪。

    功勝餘經。

    是以從未發心以下十九問。

    廣歎經力。

    亦備訖前文矣。

    從此已下。

    明依經造行。

    終期極果。

    即答前第三十三問也。

    寶亮曰。

    此下竟十功德。

    通答第三十三問也。

    五行正明行體十功德。

    更廣行以理有。

    此兩明立行之方法也。

    夫萬行雖衆。

    而以自行化他兩門收矣。

    令離之為五。

    就聖行之中。

    出天行也。

    梵行中。

    出嬰兒行也。

    唯病行無體。

    不的有所屬。

    智秀曰。

    猶是廣詶現病品中迦葉及諸天等。

    所謂因果之義。

    上已廣果。

    果由因得。

    因宜更顯。

    自此以下。

    訖十功德。

    重明因義。

    即是廣因義之中第二意也。

    由業趣果。

    亦乘果接化。

    皆是行之義也。

    言五行者蓋一方之數耳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至)所謂大乘大涅槃經 案。

    法瑤曰。

    大判辨聖行始終。

    有三翻。

    第一從出家已下。

    明修戒也。

    第二從不淨觀已下。

    明修定也。

    第三四谛已下。

    明修慧也。

    僧宗曰。

    就辨五行之義。

    前三各有體也。

    從二就功用立義。

    若通而為論。

    三行之名。

    皆可名聖也。

    若别談功用。

    取偏顯立稱。

    餘義則沒而不說也。

    聖者正也。

    戒定慧為體。

    謂正直之路。

    無邪曲也。

    夫自行化他。

    乃行之通也。

    今就戒定智慧。

    自行之體中。

    出化他之德。

    謂天行梵行者也。

    天者言淨。

    梵亦淨也。

    雲何為異。

    此二名者。

    就果立稱。

    下文言天者。

    謂第一義天。

    又經論并雲。

    各有旨也。

    梵以對欲界重粗得名。

    天者以對人為稱。

    經雲梵名涅槃。

    是道欲到也。

    雖從果立稱。

    而天行以四禅為體。

    廣前定也。

    梵行以四等為體。

    廣前慧也。

    戒用淺劣。

    略而不廣。

    以此三行能治病故字之病行。

    示同嬰兒。

    即稱嬰兒行也 迦葉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得聞如是大涅槃經 案。

    僧宗曰。

    大分聖行可為六段。

    第一明戒。

    第二明定。

    第三明慧。

    此三段明體既竟。

    第四歎經。

    第五辨弘通。

    第六佛引昔日苦行。

    為證也。

    寶亮曰。

    大判聖行。

    有四段。

    第一明戒。

    第二明定。

    第三明慧。

    第四歎經辨流通也。

    智秀曰。

    大分聖行中。

    為兩段。

    第一至無垢藏王。

    正明聖行體。

    第二訖品。

    以行由經立。

    故歎經也。

    前已列五行名。

    此下辨聖行。

    行由經得。

    故顯聞經。

    以為根本 聞已生信信已應作(至)複有方等大乘經典 案。

    僧亮曰。

    戒定智慧。

    以信為始。

    故先顯信也。

    思惟者。

    金剛長壽。

    以善業為因。

    善業所說。

    自歸身中未來三寶也。

    諸佛世尊者。

    謂等為衆生。

    作歸依處。

    說自歸也。

    無上道者。

    經雲。

    知法名佛。

    知離名法。

    知無為名僧。

    僧法自悟者。

    無上佛大正法。

    離非法也。

    衆善普集。

    體是無為。

    諸佛同得。

    故名大衆正行僧也。

    複有方等者。

    謂大乘之中。

    廣說此義也。

    僧宗曰。

    說明戒中。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