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八科。
第一明出家戒。
即為戒體。
第二明非但具出家戒。
亦具五支諸戒。
備十善等也。
第三明從此漸勝。
乃至能得上住無漏道共戒也。
第四明非但止得道定共戒而已。
亦于微細律儀。
精持不犯者。
既備前四科諸戒。
然有行而無願。
則烝生退沒故。
第五廣明諸願。
下有九重願也。
雖有行願。
若非善巧方便。
則留住生死故。
第六明回向。
以我之善。
回與衆生。
共向佛果也。
既備上衆德。
功行轉深。
必登初地。
第七有三翻。
釋不動名也。
第八結釋所以得聖行之名也。
寶亮曰。
辨戒中有六段。
第一辨求戒方便。
第二正明戒體。
第三論戒之深淺。
第四發願以防戒。
第五明回向。
第六結果也 我今當為愛樂貪求(至)牛羊雞犬豬豕之屬 案。
僧亮曰。
求欲出家之方便也。
此下有三思惟。
此第一就聞慧中思惟也 複作是念居家逼迫(至)剃除須發出家學道 案。
僧亮曰。
第二就思慧中思惟。
應出家也 複作是念我今定當(至)護戒之心猶如金剛 案。
僧亮曰。
第三修慧中思惟。
決定出家也。
寶亮曰。
第二正明持戒體 善男子譬如有人帶持浮囊(至)敬重堅固等無差别 案。
僧亮曰。
海譬生死。
浮囊譬戒。
羅刹譬煩惱經文自合也。
僧宗曰。
第一科 菩薩若能如是豎持(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 案。
僧亮曰。
戒有五分身業口業。
五戒十戒。
二百五十戒。
是根本三乘通行也。
餘四者。
是菩薩戒也。
覺者。
覺三善也。
念者。
念無相念也。
正法戒者。
無漏由其内解不可師授也。
僧宗曰。
第二科也。
寶亮曰。
五枝戒者。
戒體也。
根本業戒者。
小乘四重戒也。
菩薩雖心為先。
亦不遺身口也。
前後眷屬者。
從第二篇以下也。
是四重之餘也。
覺清淨者。
三毒等。
悉犯菩薩戒。
此明不起也。
正念者。
謂四十輕戒。
亦不犯也。
回向者。
即上四戒也 迦葉菩薩摩诃薩複有二種(至)白四羯磨然後乃得 案。
僧宗曰。
第三科明前二戒。
猶是有漏。
此發無漏心邊道共戒也 複次善男子有二種戒(至)與性重戒等無差别 案。
僧亮曰。
性重戒者。
以犯四重。
譬如拆石。
不可還合。
退失聖照。
亦緻世譏。
但内障重故。
從重受名也。
譏謙戒亦如是也。
僧宗曰。
第四科明乃至微細不犯也。
寶亮曰。
第三明或淺深也。
夫有作罪者。
運三毒而起也。
豈有一罪而非性。
若雲。
俗人違法而無罪者。
便是聖人為出家者。
作罪因緣。
理豈然乎。
此皆是性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名菩薩摩诃薩護持禁戒 案。
僧亮曰。
行願相助。
成持戒也。
僧宗曰。
第五科行。
必須願也。
寶亮曰。
第四發願。
以防戒也 菩薩摩诃薩護持如是(至)具足成就波羅蜜戒 案。
僧亮曰。
第六明若方便。
故不滞生死也。
善戒者。
異外道也。
不缺者。
不犯輕微戒也。
不折者。
謂不破四禁也。
大乘者。
離小心也。
不退者。
若得八住。
備三不退也。
随順戒者。
菩提戒也。
畢竟者。
成佛乃得也。
又言畢竟不起心相也。
波羅蜜者。
到無相彼岸也。
寶亮曰。
第五列諸戒。
願物同我。
終不獨隮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名菩薩摩诃薩修習聖行 案。
僧亮曰。
初地也。
說聖行果。
明戒分所得非直一戒。
便獲此地。
下雲。
四魔不能動。
明戒始終之能耳。
僧宗曰。
第七科結果也。
今初地實雲歡喜。
而稱不動者。
正言不為怖畏所動。
不堕者。
既登初住。
無還凡理也。
不退者。
不起二乘心也。
第二釋不動雲。
不為貪恚所動也。
第三釋不動雲。
不為四魔所動。
理推不應爾。
但菩薩舍壽之時。
不以死苦移念故耳。
寶亮曰。
第六結果也。
戒定慧悉結在初地。
夫不修則已。
修則俱修。
豈容但戒而無定耶。
所以結有前後者。
逐義勢耳。
爾時戒心堅固。
所以結之不動耳。
定以靜攝安忍。
即結堪忍也。
慧以照了離畏。
即結無畏也。
戒是定因。
因定發慧。
以次第也 善男子雲何名為聖行(至)以是義故須名聖行 案。
僧宗曰。
第八科結聖行名也。
有聖法舉無漏法體也。
常觀空者。
舉法界之境。
以成聖義也
第一明出家戒。
即為戒體。
第二明非但具出家戒。
亦具五支諸戒。
備十善等也。
第三明從此漸勝。
乃至能得上住無漏道共戒也。
第四明非但止得道定共戒而已。
亦于微細律儀。
精持不犯者。
既備前四科諸戒。
然有行而無願。
則烝生退沒故。
第五廣明諸願。
下有九重願也。
雖有行願。
若非善巧方便。
則留住生死故。
第六明回向。
以我之善。
回與衆生。
共向佛果也。
既備上衆德。
功行轉深。
必登初地。
第七有三翻。
釋不動名也。
第八結釋所以得聖行之名也。
寶亮曰。
辨戒中有六段。
第一辨求戒方便。
第二正明戒體。
第三論戒之深淺。
第四發願以防戒。
第五明回向。
第六結果也 我今當為愛樂貪求(至)牛羊雞犬豬豕之屬 案。
僧亮曰。
求欲出家之方便也。
此下有三思惟。
此第一就聞慧中思惟也 複作是念居家逼迫(至)剃除須發出家學道 案。
僧亮曰。
第二就思慧中思惟。
應出家也 複作是念我今定當(至)護戒之心猶如金剛 案。
僧亮曰。
第三修慧中思惟。
決定出家也。
寶亮曰。
第二正明持戒體 善男子譬如有人帶持浮囊(至)敬重堅固等無差别 案。
僧亮曰。
海譬生死。
浮囊譬戒。
羅刹譬煩惱經文自合也。
僧宗曰。
第一科 菩薩若能如是豎持(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 案。
僧亮曰。
戒有五分身業口業。
五戒十戒。
二百五十戒。
是根本三乘通行也。
餘四者。
是菩薩戒也。
覺者。
覺三善也。
念者。
念無相念也。
正法戒者。
無漏由其内解不可師授也。
僧宗曰。
第二科也。
寶亮曰。
五枝戒者。
戒體也。
根本業戒者。
小乘四重戒也。
菩薩雖心為先。
亦不遺身口也。
前後眷屬者。
從第二篇以下也。
是四重之餘也。
覺清淨者。
三毒等。
悉犯菩薩戒。
此明不起也。
正念者。
謂四十輕戒。
亦不犯也。
回向者。
即上四戒也 迦葉菩薩摩诃薩複有二種(至)白四羯磨然後乃得 案。
僧宗曰。
第三科明前二戒。
猶是有漏。
此發無漏心邊道共戒也 複次善男子有二種戒(至)與性重戒等無差别 案。
僧亮曰。
性重戒者。
以犯四重。
譬如拆石。
不可還合。
退失聖照。
亦緻世譏。
但内障重故。
從重受名也。
譏謙戒亦如是也。
僧宗曰。
第四科明乃至微細不犯也。
寶亮曰。
第三明或淺深也。
夫有作罪者。
運三毒而起也。
豈有一罪而非性。
若雲。
俗人違法而無罪者。
便是聖人為出家者。
作罪因緣。
理豈然乎。
此皆是性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名菩薩摩诃薩護持禁戒 案。
僧亮曰。
行願相助。
成持戒也。
僧宗曰。
第五科行。
必須願也。
寶亮曰。
第四發願。
以防戒也 菩薩摩诃薩護持如是(至)具足成就波羅蜜戒 案。
僧亮曰。
第六明若方便。
故不滞生死也。
善戒者。
異外道也。
不缺者。
不犯輕微戒也。
不折者。
謂不破四禁也。
大乘者。
離小心也。
不退者。
若得八住。
備三不退也。
随順戒者。
菩提戒也。
畢竟者。
成佛乃得也。
又言畢竟不起心相也。
波羅蜜者。
到無相彼岸也。
寶亮曰。
第五列諸戒。
願物同我。
終不獨隮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是名菩薩摩诃薩修習聖行 案。
僧亮曰。
初地也。
說聖行果。
明戒分所得非直一戒。
便獲此地。
下雲。
四魔不能動。
明戒始終之能耳。
僧宗曰。
第七科結果也。
今初地實雲歡喜。
而稱不動者。
正言不為怖畏所動。
不堕者。
既登初住。
無還凡理也。
不退者。
不起二乘心也。
第二釋不動雲。
不為貪恚所動也。
第三釋不動雲。
不為四魔所動。
理推不應爾。
但菩薩舍壽之時。
不以死苦移念故耳。
寶亮曰。
第六結果也。
戒定慧悉結在初地。
夫不修則已。
修則俱修。
豈容但戒而無定耶。
所以結有前後者。
逐義勢耳。
爾時戒心堅固。
所以結之不動耳。
定以靜攝安忍。
即結堪忍也。
慧以照了離畏。
即結無畏也。
戒是定因。
因定發慧。
以次第也 善男子雲何名為聖行(至)以是義故須名聖行 案。
僧宗曰。
第八科結聖行名也。
有聖法舉無漏法體也。
常觀空者。
舉法界之境。
以成聖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