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十二卷

關燈
但見涅槃經。

    改惡修善。

    起弘護之心。

    便名發心菩薩也。

    将欲廣答此問。

    故先借日月之光。

    以譬涅槃經也。

    智秀曰。

    此下有三意。

    第一從此訖答二難。

    廣顯經力也。

    第二次因迦葉舉其前問。

    即是正答所問。

    第三後廣釋除闡提之義也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至)正法不斷僧寶不滅 案。

    法瑤曰。

    此明思慧思惟常住三寶之心 是故應當多修方便(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

    法瑤曰。

    此明修慧也。

    以勤學故。

    得近無上道。

    故言不久 是故此經名為無量功德所成 案。

    法瑤曰。

    此經正明佛是常住。

    常住猶三慧而成。

    今以此三。

    苞一切行盡。

    故言無量功德之所成也 亦名菩提不可窮盡 案。

    法瑤曰。

    因既無量。

    果亦無窮。

    以因果俱無量故。

    故稱大 以不盡故故得稱為(至)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案。

    法瑤曰。

    有般若智光故。

    法身無邊。

    以此二事。

    名為大涅槃也 菩薩品第十六 複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至)是故複名大般涅槃 案。

    道生曰。

    雖未發心。

    而得為菩提之因。

    與大權無異。

    若聞佛性信解。

    則是菩提心發。

    乃為因耳。

    若生诽謗。

    豈為因耶。

    僧亮曰。

    衆生受道。

    必由内信。

    信之微者。

    無過四重五逆。

    善根不斷。

    由如毛發。

    藉此微善。

    感涅槃光。

    成菩提因。

    得名菩薩。

    不畏大衆。

    如彼真金。

    無過可說也。

    作菩提緣者。

    菩薩以發心為因。

    住前三十心是初發心之因。

    即日未有此心。

    而有重惡所障。

    以經力故。

    得作菩薩也。

    法瑤曰。

    向明能滅諸惡。

    此明能生諸善。

    發菩提心也。

    僧宗曰。

    善根未斷。

    必有絲發許也。

    經有緣發之力。

    能令感悟。

    深自改悔。

    上求佛慧。

    下度衆生。

    令未發心作菩薩也。

    入毛孔者。

    将明此經力能除闇。

    稱為光也。

    善以感教。

    教善相扶。

    義如入也。

    所益未深。

    稱毛孔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雲何能斷一切煩惱 案。

    僧亮曰。

    夫有三障。

    則不受道。

    若聞皆作菩提因者。

    則善惡無差也。

    如來何故。

    說四依義者。

    若一經耳。

    以是耳識所得。

    已為菩提因者。

    何故。

    昔雲依智不依識耶。

    雲何斷一切煩惱者。

    夫不退菩薩。

    要伏斷煩惱。

    若不解義。

    雲何伏結耶。

    寶亮曰。

    兩難各有兩關。

    便成四也。

    初關一往且非今旨也。

    若三種罪人聞經。

    便為菩提因者。

    治戒破戒。

    複有何殊。

    第二關。

    即以四依品結難也。

    謂治戒者。

    聞經亦為菩薩。

    破戒者。

    亦爾者。

    何用四依出世。

    治破戒耶。

    又如佛言。

    第二難亦兩關。

    初關即引上鳥喻品雲。

    若能歸依一體三寶者。

    雖有煩惱。

    如無煩惱。

    若果一聞此經。

    便能決信。

    即令煩惱根虛者。

    佛四依品中。

    自說恒沙佛所發心。

    聞經尚不解義。

    雲何一聞經耳。

    便斷煩惱。

    第二關。

    即以理征。

    結成難也。

    謂解惑相違也。

    彼之積德。

    猶尚未解。

    而此之經耳。

    雲何除惑耶。

    智秀曰。

    有兩難。

    第一雲。

    若三種罪人。

    心不樂向。

    而以經力。

    強令發心者。

    何須依四依人耶。

    第二若果發心。

    便是得理。

    即能遣惑者。

    雲何彼雲三恒河沙佛所發心。

    猶未解義。

    此彼二說。

    未可解也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至)以是義故名為大事 案。

    僧亮曰。

    除一闡提者。

    具三障故也。

    雲何為具。

    謂不見因果。

    煩惱障也。

    說無因果。

    業障也。

    世世積惡。

    今成闡提。

    報障也。

    其餘衆生。

    聞是經者。

    謂四重五逆。

    雖有惡業。

    聞經生信。

    必久種功德。

    非無因也。

    凡夫下劣。

    不得聞者。

    謂不應經耳。

    聞亦不生信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 案。

    僧亮曰。

    謂此二人。

    既有業障。

    應障發心。

    雲何得發耶。

    僧宗曰。

    二難既通。

    今廣明經力發心之由 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至)大乘妙典真佛所說 案。

    僧亮曰。

    見羅刹像者。

    以有障故。

    雖複聞經。

    不即發心。

    由經發夢。

    夢見業果。

    懼苦發心。

    經之力也。

    憶念菩提者。

    發心有強弱也。

    強者生人中。

    弱者生三塗。

    雖受罪報。

    菩提之心不絕也。

    法瑤曰。

    诽謗經者。

    将絕之時。

    謗對相現。

    方生怖懼。

    臨終之時。

    其心愦亂。

    謂之夢也。

    罪對切人。

    可怖可懼。

    有過羅刹也。

    寶亮曰。

    大論經教。

    有二時明義也。

    經言。

    以下下智。

    斷上上煩惱者。

    應以昔經。

    治三種罪。

    而今涅槃之教。

    方雲能除此惑。

    則于理相反。

    雲何為中耶。

    經言下下智。

    斷上上惑者。

    此據真無漏道。

    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