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十二卷

關燈
通為語。

    今所釋兩經。

    正明伏道也。

    夫起惑之與生善。

    本在有漏心中。

    若心重心輕。

    善惡俱爾也。

    昔經明理不圓。

    解亦微鮮。

    故以輕善伏于輕惑。

    今經所明。

    理既周足。

    信解深勝。

    故以增上之善。

    得抑上上之惑。

    所以知如此者。

    如戒律中。

    若犯第二篇。

    則于二十人中忏方滅。

    犯第三篇以去。

    直對手而除。

    乃至突吉羅罪。

    責心而遣。

    若尋此為言。

    則應輕罪。

    須多人而滅也。

    今則不然。

    故知。

    昔經理淺。

    生善則劣。

    止伏輕惑。

    今經理深。

    生福增上。

    能伏重惑。

    尋此而推。

    昔經不能令人得道。

    明矣 複次善男子如虛空中(至)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案。

    僧亮曰。

    手瘡者。

    闡提以耶見為手。

    有善則壞。

    取譬瘡也 複次善男子如馬齒草(至)密緻猶如金剛不容外物 案。

    智秀曰。

    雨降無甄。

    密緻者不受。

    闡提如是。

    豈法雨之咎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是所說有何等義 案。

    僧亮曰。

    引昔說作惡不悔偈。

    證闡提不可化也。

    僧宗曰。

    更問昔偈。

    廣彰其惡。

    先舉可畏。

    欲顯後偈無畏義也。

    寶亮曰。

    此下答第十五問。

    明三種罪人。

    聞涅槃經。

    改悔修善。

    能為人天之福田也。

    本時有惡。

    恒畏大衆。

    今改往修來。

    則無懼矣。

    此答中說三偈。

    初一行作造惡于衆有畏之偈 佛言善男子不見者謂(至)崄惡道者謂諸行也 案。

    寶亮曰。

    佛自廣釋也 迦葉複言如佛所說(至)如王夷坦道是義何謂 案。

    僧亮曰。

    引昔作罪能悔之偈。

    證四重可化也。

    上說發心。

    今說除惡也。

    僧宗曰。

    此答雲何于大衆得無畏。

    言依經改悔。

    廣修諸善。

    衆惡消滅。

    如王夷坦道也。

    寶亮曰。

    此第二偈。

    政明惡時不畏大衆。

    說其本乃惡。

    今依經改悔者也 佛言善男子見所作者(至)何以故諸佛法爾 案。

    僧亮曰。

    至無至處者。

    無至名無始。

    從無始已來。

    盡發露也。

    又無至名涅槃。

    以發露能至涅槃也。

    膏油俱盡者。

    言佛由行。

    得自然相好。

    亦與人俱滅耳。

    若有菩薩以下。

    不信二人。

    用發露功德。

    回向菩提。

    即名菩薩也。

    為闡提毀訾。

    言無因果。

    然諸菩薩。

    不以彼惡。

    不舍而不救也。

    寶亮曰。

    從有生死際。

    至涅槃以來。

    所作惡業。

    盡皆發露。

    作此心而悔。

    則無罪而不滅也。

    猕猴捉水中月者。

    為闡提作喻。

    夫水中之月。

    月之影也。

    猕猴譬闡提。

    月譬涅槃。

    水譬有漏相善。

    水中月譬涅槃影也。

    無水則無月影。

    緣有佛說有漏之善。

    善本資向涅槃。

    氣分相關也。

    凡夫修相善。

    故遏重惑。

    得人天報。

    無大粗苦。

    颠倒謂樂。

    猶如闡提。

    見生死中。

    五欲之樂。

    謂為真實也 作惡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猶灰[雨/複]火上愚者輕蹈之 案。

    僧亮曰。

    作惡方便。

    及闡提之惡。

    不即受報。

    闡提生報。

    非現報也。

    如乳即成酪者。

    乳有現果。

    明不如此。

    愚者輕蹈者。

    愚人見現在。

    不見未來。

    以非現報。

    而輕造之。

    将出闡提之行。

    先說偈也。

    僧宗曰。

    還釋作惡之人。

    所以造罪。

    以不見後世故爾。

    若使前念為惡。

    後念受報。

    誰敢為惡。

    以不見後世故。

    如灰覆火。

    愚人所踐。

    不覺燒也。

    寶亮曰。

    第三偈。

    明不依經悔者也 一闡提者名為無目(至)流轉生死無有窮已 案。

    僧亮曰。

    無目者。

    謂但見現在。

    不見未來也。

    不見羅漢道者。

    羅漢能斷未生。

    而此人不見也。

    寶亮曰。

    譬如王使者。

    乃應出是羅漢似闡提。

    而但将菩薩來對。

    明此羅漢堅信大乘。

    一向撥法華以前經。

    雲非實而是方便。

    言中乃以闡提也。

    王使譬菩薩也。

    善談論者。

    明菩薩四辨也。

    奉命他國者。

    舍法身之地。

    應生死也。

    甯喪身命。

    終不匿王說者。

    乃可為外道所弊。

    終不唱佛是無常也。

    譬如蓮華者。

    喻行人也。

    既協信作罪。

    若見涅槃日者。

    其信心必增明也 複次善男子如優缽羅華(至)何以故非法器故 案。

    僧亮曰。

    答問雲何處濁世不污如蓮華。

    與二人為譬雖有重罪。

    不障發心。

    不為罪行污也。

    法瑤曰。

    明菩薩能于衆無畏。

    必忘身命。

    宣弘常住。

    而惡之世。

    耶見诽謗其說。

    而執解不從。

    不改其操。

    是處濁世不污。

    如蓮華也。

    夫能不從外耶者。

    皆由自己肉眼伏累。

    不歸煩惱污其内心也。

    故處煩惱。

    不能染也。

    四種蓮華。

    生淤泥中不為彼淤泥所污。

    答處世不污也。

    次下句。

    雖有煩惱。

    終不為所污。

    以知如來性相力故。

    至譬良醫。

    答煩惱不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