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九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十九卷 雪山一味藥譬 釋佛性五陰中而無失壞 釋方等經如甘露毒藥 廣論三種三歸。

    一者階梯。

    二者一體。

    三者自身未來佛性 如來性品之第二 複次善男子譬如雪山 案。

    道生曰。

    不從佛說而計者。

    乃更反成其惑也。

    僧亮曰。

    上已總答十一難。

    而佛性不壞。

    其義未顯。

    又前譬雲。

    珠陷入體。

    似佛性可壞。

    今以此譬。

    明失解所由。

    佛性不可破壞也。

    雪山譬五陰身也。

    法瑤曰。

    譬衆生也。

    僧宗曰。

    前譬明起惑乖理。

    不得現用。

    此譬明若欲取者。

    有方則得。

    乖方則失也。

    雪山譬金剛。

    以下因地之神明也 有一味藥名曰藥味其味極恬 案。

    僧亮曰。

    藥譬佛性。

    甜譬常樂也。

    僧宗曰。

    見佛性者。

    治生死之病。

    譬之藥也。

    樂味者。

    味體非樂。

    能生人樂。

    佛性非樂。

    會之者出苦。

    故譬之樂味也。

    極甜者。

    甜味則為人所嗜。

    佛性之理。

    有識所甘。

    喻之甜味也。

    智秀曰。

    一味者。

    佛性之理。

    無生滅之異也 在深叢下人無能見 案。

    僧亮曰。

    九住已下。

    不能得見也。

    法瑤曰。

    以煩惱[雨/複]故。

    雖有佛性。

    衆生不見也。

    僧宗曰。

    無有十地慧目。

    所以不能見也 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 案。

    道生曰。

    菩薩說無我之教。

    表如來真我。

    譬聞香也。

    僧亮曰。

    譬十地菩薩。

    聞佛說已。

    能見少分。

    明性理幽遠也。

    法瑤曰。

    行者聞說。

    知煩惱之下。

    有佛性也。

    僧宗曰。

    有謂得聞慧之解也。

    雖無十地慧眼能見。

    然信教生解。

    必知有也。

    智秀曰。

    譬過去佛始時微知。

    如彼聞香。

    知當有藥終能修行。

    得成佛果也 過去世中有轉輪王(至)造作木筒以接是藥 案。

    道生曰。

    往古諸佛。

    說無我法。

    無我之理。

    如彼木筒。

    有外無内也。

    僧亮曰。

    王譬佛也。

    唯佛能見能說者也。

    筒譬圓教也。

    法瑤曰。

    明過去佛教。

    唯複非一。

    皆表于性。

    如造木筒。

    以接藥也。

    僧宗曰。

    王通譬先佛。

    若近取者。

    則迦葉佛也。

    王欲求藥于山故。

    處處造筒。

    以接之也譬迦葉世尊。

    在凡夫之日。

    備修萬行。

    以求佛果也。

    寶亮曰。

    山譬五陰。

    筒譬經教。

    處處者。

    譬十二部也。

    明先佛欲于衆生五陰。

    得常我性故。

    說十二部經也。

    雖說無常。

    皆為得常。

    中道之理。

    故雲以接是藥也。

    智秀曰。

    萬行如筒也。

    行由身起。

    譬處處造也 是藥熟時 案。

    僧亮曰。

    聞說領解。

    無有差謬。

    以申眉間珠也。

    法瑤曰。

    佛性應流通之時。

    謂顯著為熟也。

    僧宗曰。

    因力滿足。

    如藥熟也。

    寶亮曰。

    謂成佛之時也 從地流出 案。

    法瑤曰。

    性顯著故。

    出乎煩惱之表也。

    僧宗曰。

    因滿果現。

    為佛眼所照也。

    寶亮曰。

    因果之理。

    不出于身外。

    而明五陰之中。

    即有者也 集木筒中 案。

    道生曰。

    常我之理。

    應萬行之時。

    義味悉在于經文矣。

    法瑤曰。

    佛性理味。

    備之經教為集也。

    僧宗曰。

    果來應因為集也。

    寶亮曰。

    顯在經教之中也 其味真正 案。

    僧宗曰。

    佛性之理。

    不與僞物同體也。

    寶亮曰。

    常理為圓教所诠。

    為真正也 王既□已其後是藥(至)随其流處有種種異 案。

    道生曰。

    佛涅槃後。

    尋研經教。

    偏執其義。

    于一味之理。

    随說成異。

    取義既偏。

    受身殊别也。

    僧亮曰。

    取解未純。

    佛滅法離。

    人生異解。

    起種種見。

    受果不同。

    以申失解之苦也。

    法瑤曰。

    佛涅槃後。

    各師偏見。

    故說佛性。

    種種不同。

    随其偏執。

    則受身有殊。

    如藥流處有種種異。

    僧宗曰。

    佛性理一。

    以人執不同。

    遂有九十五種。

    既造邪因。

    受四惡果。

    如種種味也 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 案。

    道生曰。

    不以取之有偏。

    正理遂壞。

    不以受身不同。

    使真我斷也 凡人薄福雖以掘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 案。

    僧亮曰。

    雖生異見。

    不能毀真。

    聖與凡絕。

    常乃得顯。

    不壞義也。

    法瑤曰。

    見雖異塗。

    不變佛性。

    受身不同。

    佛性不改也。

    凡夫偏執。

    雖複竭思。

    終不能得見正理也。

    僧宗曰。

    不與僞雜。

    為真性也。

    必在于人。

    不可遷轉。

    如停留也。

    圓明不偏。

    事同月也。

    凡夫薄福。

    不能得者。

    無慧以自修。

    雖加苦行。

    如持牛戒。

    自餓等法。

    去理逾遠。

    若是伏欲。

    得無想定。

    及非想定。

    計為涅槃。

    亦為乖方。

    故言雖複加苦。

    不能見也。

    六卷雲。

    理筒不深。

    言不發無漏也 複有聖王出現于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正之味 案。

    僧亮曰。

    重證不壞之旨也。

    僧宗曰。

    即釋迦也。

    言前佛滅後。

    取之得方者。

    得也。

    但衆生薄福。

    求之乖術。

    直有違不違異。

    此理常然也。

    寶亮曰。

    後佛出世。

    即得如是中道之解也 善男子如來秘藏其味亦爾(至)無明衆生不能得見 案。

    僧亮曰。

    合初譬也。

    僧宗曰。

    合深叢下。

    無能見者也 一味藥者譬如佛性(至)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案。

    僧亮曰。

    合第二譬也。

    僧宗曰。

    合種種味也 佛性雄猛難可毀壞(至)一切無能毀壞燒滅 案。

    僧亮曰。

    合第三譬也。

    僧宗曰。

    此語偏主第十一難。

    難雲若斷身時。

    我亦随斷。

    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