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九卷

關燈
言。

    不離因地神明而有。

    故言有耳。

    豈可責令與陰為一。

    枝陰滅我斷也。

    寶亮曰。

    明正因之性。

    體性不可改變。

    故無能殺害者。

    生死血肉。

    是偏因所感。

    可得損傷。

    正因之性。

    天然非因所生。

    故不可壞 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至)以是因緣無能殺者 案。

    智秀曰。

    總結上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應當無有不善之業 案。

    僧亮曰。

    承上語勢。

    有此問也。

    若性不可殺。

    似應殺生無罪也。

    僧宗曰。

    此難意。

    欲令解釋以不離故。

    言有耳。

    非為已有與陰一也 佛告迦葉實有殺生(至)差别之相流轉生死 案。

    道生曰。

    雖壞五陰。

    無損佛性。

    傷五陰故。

    名曰殺生。

    不可以佛性無損。

    謂無不善業也。

    僧亮曰。

    因不離果。

    故言住也。

    五陰相續。

    或天或人。

    人天陰異。

    此死彼生。

    故可壞也。

    皆求樂淨。

    此二不殊。

    故不可壞。

    佛以乳毒為譬也。

    僧宗曰。

    釋所以雖有殺生。

    而佛性無損也。

    何者。

    夫因果之道。

    義實相關。

    有因則有果。

    無因則無果。

    正以佛性。

    不離因地神明。

    故言住陰中耳。

    豈得責使已有一法。

    與陰為一。

    不可傷耶。

    所以有殺罪者。

    以五陰是有為相續之法。

    力為斷緣。

    具四因緣。

    故有殺罪。

    罪從斷陰邊生。

    不可令陰斷。

    故性亦俱傷。

    性是常故。

    陰亦不可壞也。

    敬遺記曰。

    住五陰者。

    依于此身。

    修緣因之善也。

    神明為正因。

    有發生之義。

    今斷此相續。

    則資生之義廢矣。

    廢則取果之義賒。

    今以因中說果。

    故言住也。

    以斷五陰相續之義。

    隔善不生。

    故得殺罪。

    非是直以斷形質故。

    成殺罪也。

    是以供養闡提無福。

    殺亦無罪也。

    言得罪者。

    直以惡心得耳。

    非隔陰故也。

    寶亮曰。

    若論無常虛僞果報。

    彼生此死。

    豈當有罪。

    今得罪之緣。

    别有以也。

    若無惡心。

    及傷田者。

    都無有罪。

    下文曰。

    若殺蟻子。

    尚有罪報。

    殺一闡提。

    則無罪也。

    明知得殺罪者。

    一由惡心。

    二由傷田。

    彼人之善應相續生。

    斷其命故。

    不得相次而生。

    所以得罪。

    非直斷命。

    而招殃也。

    佛性住五陰中者。

    此舉緣因佛性也。

    夫行道成聖。

    因此陰身。

    既斷彼命已。

    善不得起也。

    欲談罪福之相應。

    就此義論矣 非聖之人橫計于我(至)妄想之相無有真實 案。

    僧亮曰。

    凡夫橫見。

    是五陰之因。

    因虛果僞。

    所以可壞也 出世我相為名佛性如是計我是名最善 案。

    道生曰。

    雖複受身萬端。

    而佛性常存。

    若能計此得者。

    實為善也。

    僧亮曰。

    佛從性起。

    性理不變。

    因實果真。

    所以不壞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 案。

    道生曰。

    譬橫計于我。

    自以為善知也。

    寶亮曰。

    菩薩知此圓理。

    隐衆惑之下。

    如伏藏也 即取利钁 案。

    道生曰。

    以邪智。

    破柝諸陰也。

    僧宗曰。

    謂智力也。

    寶亮曰。

    修萬行也 掘地直下 案。

    僧亮曰。

    菩薩以智慧力。

    斷煩惱也。

    寶亮曰。

    觀五陰也 磐石沙礫直過無難 案。

    僧宗曰。

    所受陰果。

    皆是慧之所除也。

    寶亮曰。

    謂斷煩惱也 唯至金剛不能穿徹夫金剛者所有刀斧不能破壞 案。

    道生曰。

    佛性不為邪見所穿掘也。

    僧宗曰。

    譬佛性也 善男子衆生佛性亦複如是(至)是不可思議也 案。

    僧宗曰。

    今譬明佛性不可壞也 善男子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 案。

    道生曰。

    經教雖以悟物。

    要當從之者悟也。

    是以于悟者。

    為甘露。

    乖之者。

    為毒藥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譬如甘露亦如毒藥 案。

    僧亮曰。

    請廣其義也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來秘藏真實義不 案。

    僧亮曰。

    語寄迦葉。

    以誡衆也 迦葉白言我今實欲得知如來秘藏之義 案。

    僧亮曰。

    已說我者。

    即是佛性。

    自身有之。

    便應自歸身中三寶。

    必得常樂。

    成善業之義也。

    僧宗曰。

    第二段也。

    相生明性。

    有而是常。

    乖則為隐。

    長處生死不違。

    則顯永升常樂。

    斯則起信之所由。

    事在于此經。

    若欲求诠以入理者。

    豈不得于常住方等。

    深生信哉。

    前唱善業。

    已啟其萌。

    今勸深信長于前解也。

    寶亮曰。

    第二段也。

    勸信一體三歸也。

    又開為十章。

    第一将說三歸。

    先勸虛壞。

    若執著者。

    則乖法相矣。

    第二明若從四時之教修學。

    而來聞今所說。

    成忘懷之人也。

    第三将說此理。

    故勸勵時衆。

    應效此人。

    而用心也。

    第四正說三歸。

    第五明時衆。

    于此極說之理。

    未能即信。

    故迦葉還請也。

    第六佛還更說如此三歸差别之相。

    第七迦葉領解未來一體三歸。

    第八還勸行人。

    令此時衆。

    發于大志。

    第九迦葉自勸行人。

    發迹而行。

    第十佛還贊成所說之理也。

    甘露譬常住理。

    若作不有不無。

    虛心而緣。

    即成甘露。

    若介然有存。

    是即斷常。

    既不稱乎。

    中道即于此人。

    而成毒也。

    此中有四翻。

    第一佛唱此旨。

    第二迦葉求解釋。

    第三佛還更問審聞不。

    第四迦葉重請也。

    智秀曰。

    第二段也。

    上明佛性即我。

    此既不有善業得與。

    與善之始。

    莫過歸信。

    故此一章。

    先勸依自身常住三寶也。

    開為七章。

    第一約人。

    以褒貶于經。

    第二正勸。

    依自身如來之藏。

    第三說其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