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八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十八卷 (四谛品第十 四倒品第十一 如來性品第十二) 釋四谛義 釋四倒義 略釋佛性義 貧女金藏譬 女人子病譬 迦葉設十一難責令見有 力士眉間珠譬 四谛品第十 案。

    僧亮曰。

    答雲何諸調禦。

    心喜說真谛也。

    上說魔教為邪。

    今明佛是調禦者也。

    昔說非苦為苦。

    以治樂惑。

    樂惑既治。

    佛則歡喜。

    說佛為樂。

    佛樂是真谛也。

    僧宗曰。

    從此訖難見性。

    廣因義也。

    四谛者。

    慧所照境也。

    自鹿苑至乎法華。

    所說階級。

    大有不同。

    唯此教圓備。

    将明常住妙因。

    必資中道觀照。

    然非境無以辨智。

    故舉四谛。

    以明因相也。

    寶亮曰。

    昔說四谛。

    指在三界。

    今日之教。

    理無不該。

    言雖有四。

    要在真如寂滅。

    今說據本而遺末。

    此旨始顯。

    以稱聖心。

    故曰喜也。

    然四谛一品。

    明理周悉。

    故雲由信常住。

    從人道天中。

    直出生死。

    是則必先信常。

    然後識無常也。

    若不雙解。

    何得入道。

    故下滅谛中。

    曰修苦滅者。

    逆于外道。

    今若果修斷滅之空。

    若以苦悟理者。

    外道亦應正知理不可也。

    昔為引凡故。

    有此說耳。

    若無權教。

    則下愚息望也 佛複告迦葉所言苦者(至)地獄衆生應有聖谛 案。

    僧亮曰。

    不見真樂。

    不名見苦。

    何者。

    心雖求樂不識真樂。

    以三界為樂。

    不見苦也。

    不以畜生為決。

    敬遺記。

    僧宗曰。

    一谛中各有四别。

    初明惑。

    第二明解第三結聖谛。

    第四結非谛也。

    将明中道圓照。

    先明不解。

    以相形釋義也。

    初一重明谛之名在照。

    不在苦也。

    第二明雖谛名在照。

    而不在偏執也。

    明苦有地。

    不得其所。

    非唯失理。

    亦方淪苦也。

    昔教有餘之智。

    不免于倒。

    今說理窮。

    所以真善業也。

    寶亮曰。

    一谛中有四重。

    得谛之名。

    要将解未了境故。

    就境以說谛也。

    苦谛中四者。

    第一從始。

    訖多苦惱。

    明失也。

    第二從若有能知。

    訖即生天上。

    明得也。

    第三從後解脫時。

    訖方證知。

    此證得也。

    第四從我于本際。

    訖乃得真智。

    此證失也。

    智秀曰。

    一一谛下。

    有三意。

    苦谛中三意者。

    始訖多受苦惱。

    第一舉其不知出苦谛體相也。

    從若有能知。

    訖乃得真智。

    第二辨從理得果也。

    從若如是知。

    訖非苦聖谛。

    第三結邪正也。

    慧朗述僧宗。

    曰辨苦谛有六階。

    此第一直平理。

    謂非正苦為苦谛也 善男子若複有人不知如來(至)增長諸結多受苦惱 案。

    僧宗曰。

    第二階明失也 若有能知如來常住(至)若一經耳即生天上 案。

    僧宗曰。

    第三階明得也 後解脫時乃能證知(至)今得解脫方乃證知 案。

    僧宗曰。

    第四證得也 我于本際以不知故(至)始于今日乃得真智 案。

    僧宗曰。

    第五證失也 若如是知真是修苦(至)是名為苦非苦聖谛 案。

    僧宗曰。

    第六雙結得失也 苦集谛者于真法中(至)不得生天及正解脫 案。

    僧亮曰。

    真法是集。

    不生真智者。

    不生集智也。

    受不淨物。

    能集生死。

    是真集。

    而不生集智。

    不知法性者。

    不見佛性也。

    敬遺記。

    僧宗曰。

    此中辨集。

    文句再出。

    蓋分别出集。

    所以不識常故也。

    慧朗記。

    僧宗曰。

    辨集滅道。

    各有五階。

    此即第一先明失。

    舉轉輪生死。

    以為過也 若有深智不壞正法 案。

    僧宗曰。

    第二階明得也 以是因緣得生天上及正解脫 案。

    僧宗曰。

    第三階證得也 若有不知苦集谛處(至)流轉生死受諸苦惱 案。

    僧宗曰。

    第四證失也 若能知法常住不異(至)是名為集非集聖谛 案。

    僧宗曰。

    第五雙結得失也 苦滅谛者若有多修(至)亦修空法應有滅谛 案。

    僧亮曰。

    先非昔所說者。

    自知今之為是也。

    昔滅有二種。

    一性滅。

    謂空無我也。

    二滅身智。

    而如來者非空無我。

    身智不滅。

    作滅想壞如來也。

    敬遺述僧宗曰。

    生死是空。

    佛果不空。

    若謂二處皆空。

    于果為謬。

    故言多也。

    逆外道修空。

    該一切法。

    今分别空相。

    正反于邪。

    故言逆也。

    慧朗述僧宗曰。

    亦有五階。

    此第一階。

    舉惑以明失也 若有說言有如來藏(至)滅除一切煩惱爾乃得入 案。

    僧宗曰。

    第二明得也 若發此心一念因緣于諸法中而得自在 案。

    僧宗曰。

    第三證得也 若有修習如來密藏(至)在生死中流轉受苦 案。

    僧宗曰。

    第四證失也 若有作如是修者(至)是名修空非滅聖谛 案。

    慧朗曰。

    第五雙結得失也 道聖谛者所謂佛法僧寶及正解脫 案。

    僧宗曰。

    此中有八階。

    此第一先出道境 有諸衆生颠倒心言(至)輪轉三有久受大苦 案。

    僧宗曰。

    第二明失 若能發心見于如來常住無變法僧解脫亦複如是 案。

    僧宗曰。

    第三明得 乘此一念于無量世自在果報随意而得 案。

    僧宗曰。

    第四證得也 何以我于往昔以四倒故(至)成佛正覺是名道聖谛 案。

    僧宗曰。

    第五證失也 若有人言三寶無常(至)真見修習四聖谛法 案。

    僧宗曰。

    第六雙結得失也 是名四聖谛 案。

    僧宗曰。

    第七總結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修習甚深四聖谛法 案。

    僧宗曰。

    第八領解也 四倒品第十一 案。

    僧亮曰。

    答正善具成就。

    廣說颠倒也。

    欲令四谛具足。

    更說四倒。

    故是流通也。

    僧宗曰。

    上舉境以明智。

    此明惑以顯解。

    廣顯解相。

    故先列其惑相。

    明于義乃顯。

    亦如上三修文中。

    将說勝修。

    先列八倒也。

    寶亮曰。

    答第九問。

    次明僞理也。

    智秀曰。

    上辨四谛。

    引物生解。

    但真解難生。

    憙成僻執。

    執則成倒也 佛複告迦葉謂四倒者(至)是無常者名大罪苦 案。

    僧亮曰。

    先說倒體。

    亦應對明。

    但經文略耳。

    僧宗曰。

    此下先明苦中生樂想之倒也。

    乃未應辨非苦中苦想。

    今顯其倒緣。

    有此計者。

    謂必得理。

    遂于生死之中。

    橫計樂想故也。

    寶亮曰。

    辨初倒中。

    有三翻。

    先明後倒。

    次明前倒。

    第三舉後倒以結句也。

    就初明佛上倒中。

    有四意。

    第一先開章門。

    第二釋章門。

    第三雲。

    如來是行苦。

    第四言佛是壞苦。

    若如是計者。

    是則大罪苦人也。

    智秀曰。

    辨初倒中有三翻。

    第一訖而生苦想。

    此名颠倒。

    将顯苦上有樂迷故。

    辨苦體也。

    有二意。

    初就理中。

    明其倒相。

    後是經家。

    結其倒想也。

    此即第一。

    若于樂上。

    起苦想者。

    必得苦果。

    而謂我則受樂。

    是則于苦而起樂惑 若言如來舍此苦身(至)是名非苦而生苦想 案。

    僧亮曰。

    苦有二種。

    謂行苦壞苦。

    前雲無常變異。

    是行苦也。

    今言舍是苦身。

    謂壞苦也。

    并列二倒也 是名颠倒 案。

    智秀曰。

    第二意經家結其倒名 我若說言如來常者(至)如是說者我則受樂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