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僧亮曰。
釋生倒之意也。
即是我見者。
若言佛不生滅者。
便是自在。
自在是我。
我見是衆結之本。
是故不說佛是常也。
寶亮曰。
此下第二明前倒也。
惑者自謂。
若說佛是常。
便是計我。
我昔此計。
得無量罪。
今若說佛是無常者。
則離我見。
故受樂也。
智秀曰。
正辨苦上起樂見也。
有二意。
此即第一出其起倒之意也 如來無常即為是苦(至)生樂想故名為颠倒 案。
智秀曰。
第二意經家結其成倒也 樂生苦想名為颠倒(至)名為颠倒是名初倒 案。
僧亮曰。
惑者謂。
常則不滅。
滅則不常。
釋所以是苦行也。
雲何舍身者。
樂則不應舍而舍。
故知是苦。
此釋所以是壞苦也。
寶亮曰。
此下第三還舉後倒。
結前句也。
智秀曰。
正明樂上起苦見為倒也。
有三意。
第一約理辨其是倒。
第二經家結其成倒。
第三出彼見之意也 無常常想常無常想(至)是名第二颠倒 案。
僧亮曰。
空性是常。
見常故常也。
不見常者。
是無常也。
僧宗曰。
應言常上。
作無常想。
名不修空也。
生死是空。
佛果不空。
若說佛果為空者。
則失分齊。
乖修空之道也。
壽命短促者。
所執既乖。
不得妙常。
豈非短促耶 無我我想我無我想(至)是名第三颠倒 案。
僧亮曰。
無佛性者。
佛性無惑。
故自在不斷。
惑故不應自在也。
寶亮曰。
有兩階。
從初訖是名颠倒。
先明前倒也。
次從佛法有我以下。
次明後倒也。
雖說有我。
無有佛性者。
但計神我為我。
不說佛性我也 淨不淨想不淨淨想(至)我等悉名邪見之人 案。
僧亮曰。
有兩階。
從初訖是滅者是名颠倒。
先明後倒也。
次從不淨淨想。
訖第四颠倒。
明前倒也。
迦葉白佛訖品。
說四倒竟。
迦葉領解也 如來性品第十二 案。
僧亮曰。
答雲何作善業。
大仙今當說以廣長壽金剛二果之因也。
上略明因故。
以慈悲護法為本。
今廣明因故。
從三歸終至十地也。
法瑤曰。
從此。
訖若我住者。
不離于苦。
答雲何作善業也。
上四依以來。
大意明行者。
修善護法。
是善業也。
今明善業所由生者。
即佛性。
佛性是生善之理。
理若無者。
善何由生。
是則佛性。
是作善業之根本也。
佛性是正因。
善業是緣因也。
僧宗曰。
前品所明。
解則為谛。
惑則為倒。
但解有微着。
微則得生天上。
着則名正解脫。
今明善業。
廣其始。
以難見性。
廣其終也。
所以言廣始解者。
境中之妙。
不過佛性。
說此真境。
生其下品聞慧。
雖為微解。
非不藉此生于勝行。
終能見性。
是故皆名善業義也。
寶亮曰。
佛性有四種。
謂正因緣。
因果及果果也。
四名所收。
旨無不盡。
緣正兩因。
并是神慮之道。
夫避苦求安。
愚智同爾。
但逐要用。
義分為二。
取始終常解。
無與廢之用。
錄為正因。
未有一刹那中。
無此解用。
唯至佛則不動也。
故知。
避苦求樂。
此之解用。
非是善惡因之所感也。
以勝鬘經雲。
自性清淨心也。
師子吼品雲。
一種之中道也。
而此用者。
不乖大理。
豈非正耶。
緣因者。
以萬善為體。
自一念善以上。
皆資生勝果。
以藉緣而發。
名為緣因也。
然此解者。
在慮而不恒。
始生而不滅。
則異于正因也。
若無此緣。
助則守性而不遷。
是故二因。
必相須相帶也。
若緣因之用既足。
正因之義亦滿。
二用俱圓。
生死盡矣。
金剛後心。
稱一切智。
轉因字果。
名為果性也。
果果者。
對生死之稱也。
于衆德之上。
更立總名。
名大涅槃。
以果上立果。
名果果也。
更無異時。
但義有前後耳。
若論境界性者。
其旨則通。
但同是緣助。
不複别開也。
下文佛自斷為四名。
謂單因單果。
重因重果也。
此品分為四科。
初有五譬。
先定因果性也。
第二辨一體三歸。
勸學者。
生信也。
第三明三種中道。
正談作善業之行也。
第四從難見性以下。
仍答第十一問明自非窮照果理。
無以徹見因也。
智秀曰。
此品有三段。
第一顯得作善業之義。
第二明三歸。
第三約三種中道。
以顯慧行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案。
道生曰。
前雲佛法中我。
即是佛性。
是則二十五有。
應有真我。
而交不見。
猶似無我。
教理未顯。
故有此問也。
僧亮曰。
将顯真歸自歸未來身中三寶故。
先定有無也。
法瑤曰。
若自審身中有常住三歸。
則理無異趣。
可得勤作衆善也。
是故先辨有真我佛性。
然後廣明身中有三歸之體。
但應歸此。
而行善業也。
僧宗曰。
前言生死無我。
計有我者。
則名為倒。
今問定有定無者。
意謂。
若定無者。
則無佛性。
若有者。
不應言倒也。
智秀曰。
若生死之中。
永無我者。
則一化便斷。
雲何而得作善業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 案。
僧亮曰。
夫如來藏。
我及佛性。
體一而義異也。
具八自在。
為我義。
乘如實道。
名為如來。
以不改故。
謂佛性也。
悉有者。
常樂我淨。
是佛性也。
本由行也。
有心求得。
故因果不斷。
互得相有因亦有果。
果亦有因。
故言一切衆生悉有也。
僧宗曰。
答問中有四段。
第一寄五譬。
辨性之有無。
第二勸信。
明迷則墜苦。
解則資神。
以理深難服。
豈可不深生仰信耶。
雖複仰信。
若憑心失所。
雖信無益。
故勸行人。
但歸自身三寶。
不假近舍自身。
遠歸他佛。
能如此解。
是則标宗有地。
案心得所也。
雖複拟心有地。
要須萬行。
趣常之要。
事在中道。
是故次三歸後。
明中道勸行。
此即善業義也。
寶亮曰。
問雲何作善業。
而答之以正因者。
欲明作善業者。
必須先識因果。
若指南不立。
則善業不建。
故先辨正因也。
下頻有五譬。
正傳明此理也。
智秀曰。
悉有者。
悉有當成佛果之性也。
以此義故。
能令衆生。
生死相續不絕。
得造善業也。
昙纖曰。
答問有二意。
第一言有。
第二言雖有而不見也。
明駿案。
答有兩意。
第一判有也。
第二既雲有。
而所以不見者。
有二理。
一者明唯有不見之因。
無有見緣。
何者。
以煩惱[雨/複]故。
自無見因。
既有惑障之法。
佛不得為說。
是以自雖不見。
不傷于有也。
說而不得其所。
故言必成倒。
下以五譬。
備廣斯旨也 佛性即是我義 案。
道生曰。
種相者。
自然之性也。
佛性必生于諸佛。
向雲。
我即佛藏。
今雲。
佛性即我。
互其辭耳 如是我義從本已來(至)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案。
道生曰。
既翳成佛之理。
又障見成之明也。
僧亮釋藏義也。
僧宗曰。
此理曾不暫無。
但以隐顯為異也。
何者。
夫解之與惑。
二途而已。
若乖理起惑。
則生死紛纭。
若扶理生解。
則涅槃寂靜。
正以煩惱所覆。
則隐而不彰。
義稱為藏。
理非始造。
不得言無。
未有見用。
不得言有。
中道之說。
則非病。
若計已有。
則成倒也 善男子如貧女人 案。
道生曰。
本有佛性。
即是慈念衆生也。
僧宗曰。
與有而不見作譬也。
女性愛寶也。
以不知處。
故為貧也。
衆生願樂不得所。
釋生倒之意也。
即是我見者。
若言佛不生滅者。
便是自在。
自在是我。
我見是衆結之本。
是故不說佛是常也。
寶亮曰。
此下第二明前倒也。
惑者自謂。
若說佛是常。
便是計我。
我昔此計。
得無量罪。
今若說佛是無常者。
則離我見。
故受樂也。
智秀曰。
正辨苦上起樂見也。
有二意。
此即第一出其起倒之意也 如來無常即為是苦(至)生樂想故名為颠倒 案。
智秀曰。
第二意經家結其成倒也 樂生苦想名為颠倒(至)名為颠倒是名初倒 案。
僧亮曰。
惑者謂。
常則不滅。
滅則不常。
釋所以是苦行也。
雲何舍身者。
樂則不應舍而舍。
故知是苦。
此釋所以是壞苦也。
寶亮曰。
此下第三還舉後倒。
結前句也。
智秀曰。
正明樂上起苦見為倒也。
有三意。
第一約理辨其是倒。
第二經家結其成倒。
第三出彼見之意也 無常常想常無常想(至)是名第二颠倒 案。
僧亮曰。
空性是常。
見常故常也。
不見常者。
是無常也。
僧宗曰。
應言常上。
作無常想。
名不修空也。
生死是空。
佛果不空。
若說佛果為空者。
則失分齊。
乖修空之道也。
壽命短促者。
所執既乖。
不得妙常。
豈非短促耶 無我我想我無我想(至)是名第三颠倒 案。
僧亮曰。
無佛性者。
佛性無惑。
故自在不斷。
惑故不應自在也。
寶亮曰。
有兩階。
從初訖是名颠倒。
先明前倒也。
次從佛法有我以下。
次明後倒也。
雖說有我。
無有佛性者。
但計神我為我。
不說佛性我也 淨不淨想不淨淨想(至)我等悉名邪見之人 案。
僧亮曰。
有兩階。
從初訖是滅者是名颠倒。
先明後倒也。
次從不淨淨想。
訖第四颠倒。
明前倒也。
迦葉白佛訖品。
說四倒竟。
迦葉領解也 如來性品第十二 案。
僧亮曰。
答雲何作善業。
大仙今當說以廣長壽金剛二果之因也。
上略明因故。
以慈悲護法為本。
今廣明因故。
從三歸終至十地也。
法瑤曰。
從此。
訖若我住者。
不離于苦。
答雲何作善業也。
上四依以來。
大意明行者。
修善護法。
是善業也。
今明善業所由生者。
即佛性。
佛性是生善之理。
理若無者。
善何由生。
是則佛性。
是作善業之根本也。
佛性是正因。
善業是緣因也。
僧宗曰。
前品所明。
解則為谛。
惑則為倒。
但解有微着。
微則得生天上。
着則名正解脫。
今明善業。
廣其始。
以難見性。
廣其終也。
所以言廣始解者。
境中之妙。
不過佛性。
說此真境。
生其下品聞慧。
雖為微解。
非不藉此生于勝行。
終能見性。
是故皆名善業義也。
寶亮曰。
佛性有四種。
謂正因緣。
因果及果果也。
四名所收。
旨無不盡。
緣正兩因。
并是神慮之道。
夫避苦求安。
愚智同爾。
但逐要用。
義分為二。
取始終常解。
無與廢之用。
錄為正因。
未有一刹那中。
無此解用。
唯至佛則不動也。
故知。
避苦求樂。
此之解用。
非是善惡因之所感也。
以勝鬘經雲。
自性清淨心也。
師子吼品雲。
一種之中道也。
而此用者。
不乖大理。
豈非正耶。
緣因者。
以萬善為體。
自一念善以上。
皆資生勝果。
以藉緣而發。
名為緣因也。
然此解者。
在慮而不恒。
始生而不滅。
則異于正因也。
若無此緣。
助則守性而不遷。
是故二因。
必相須相帶也。
若緣因之用既足。
正因之義亦滿。
二用俱圓。
生死盡矣。
金剛後心。
稱一切智。
轉因字果。
名為果性也。
果果者。
對生死之稱也。
于衆德之上。
更立總名。
名大涅槃。
以果上立果。
名果果也。
更無異時。
但義有前後耳。
若論境界性者。
其旨則通。
但同是緣助。
不複别開也。
下文佛自斷為四名。
謂單因單果。
重因重果也。
此品分為四科。
初有五譬。
先定因果性也。
第二辨一體三歸。
勸學者。
生信也。
第三明三種中道。
正談作善業之行也。
第四從難見性以下。
仍答第十一問明自非窮照果理。
無以徹見因也。
智秀曰。
此品有三段。
第一顯得作善業之義。
第二明三歸。
第三約三種中道。
以顯慧行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案。
道生曰。
前雲佛法中我。
即是佛性。
是則二十五有。
應有真我。
而交不見。
猶似無我。
教理未顯。
故有此問也。
僧亮曰。
将顯真歸自歸未來身中三寶故。
先定有無也。
法瑤曰。
若自審身中有常住三歸。
則理無異趣。
可得勤作衆善也。
是故先辨有真我佛性。
然後廣明身中有三歸之體。
但應歸此。
而行善業也。
僧宗曰。
前言生死無我。
計有我者。
則名為倒。
今問定有定無者。
意謂。
若定無者。
則無佛性。
若有者。
不應言倒也。
智秀曰。
若生死之中。
永無我者。
則一化便斷。
雲何而得作善業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 案。
僧亮曰。
夫如來藏。
我及佛性。
體一而義異也。
具八自在。
為我義。
乘如實道。
名為如來。
以不改故。
謂佛性也。
悉有者。
常樂我淨。
是佛性也。
本由行也。
有心求得。
故因果不斷。
互得相有因亦有果。
果亦有因。
故言一切衆生悉有也。
僧宗曰。
答問中有四段。
第一寄五譬。
辨性之有無。
第二勸信。
明迷則墜苦。
解則資神。
以理深難服。
豈可不深生仰信耶。
雖複仰信。
若憑心失所。
雖信無益。
故勸行人。
但歸自身三寶。
不假近舍自身。
遠歸他佛。
能如此解。
是則标宗有地。
案心得所也。
雖複拟心有地。
要須萬行。
趣常之要。
事在中道。
是故次三歸後。
明中道勸行。
此即善業義也。
寶亮曰。
問雲何作善業。
而答之以正因者。
欲明作善業者。
必須先識因果。
若指南不立。
則善業不建。
故先辨正因也。
下頻有五譬。
正傳明此理也。
智秀曰。
悉有者。
悉有當成佛果之性也。
以此義故。
能令衆生。
生死相續不絕。
得造善業也。
昙纖曰。
答問有二意。
第一言有。
第二言雖有而不見也。
明駿案。
答有兩意。
第一判有也。
第二既雲有。
而所以不見者。
有二理。
一者明唯有不見之因。
無有見緣。
何者。
以煩惱[雨/複]故。
自無見因。
既有惑障之法。
佛不得為說。
是以自雖不見。
不傷于有也。
說而不得其所。
故言必成倒。
下以五譬。
備廣斯旨也 佛性即是我義 案。
道生曰。
種相者。
自然之性也。
佛性必生于諸佛。
向雲。
我即佛藏。
今雲。
佛性即我。
互其辭耳 如是我義從本已來(至)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案。
道生曰。
既翳成佛之理。
又障見成之明也。
僧亮釋藏義也。
僧宗曰。
此理曾不暫無。
但以隐顯為異也。
何者。
夫解之與惑。
二途而已。
若乖理起惑。
則生死紛纭。
若扶理生解。
則涅槃寂靜。
正以煩惱所覆。
則隐而不彰。
義稱為藏。
理非始造。
不得言無。
未有見用。
不得言有。
中道之說。
則非病。
若計已有。
則成倒也 善男子如貧女人 案。
道生曰。
本有佛性。
即是慈念衆生也。
僧宗曰。
與有而不見作譬也。
女性愛寶也。
以不知處。
故為貧也。
衆生願樂不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