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羅門子
案。
僧亮曰。
七世淨行。
名婆羅門也 年在弱冠 案。
僧亮曰。
植德八河。
譬年也。
弱冠者。
正明長者宜禮幼者也 修治淨行 案。
僧亮曰。
明自正之義也 長發為相 案。
僧亮曰。
發生人頭。
唯長為美。
命居德首。
以常為上 善知咒術 案。
僧亮曰。
經律兼明。
盡其義也 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敕使我悉能為 案。
僧亮曰。
晦迹為惡。
是其所能也 爾時大王心生歡喜受此童子作灌頂師 案。
僧亮曰。
即為羯磨。
舉知僧事 諸婆羅門聞是事已(至)雲何乃作旃陀羅師 案。
僧亮曰。
有未達者。
不識其權也 爾時其王即分半國與是童子因共治國經曆多時 案。
僧亮曰。
治亂之間。
大法粗道 爾時童子語彼王言(至)而今大王猶不見親 案。
僧亮曰。
好惡相同。
謂之親也。
我共汝惡。
而汝不同我好。
故猶未見親也 時王答言我今雲何(至)不死之藥猶未共食 案。
僧亮曰。
說我所好。
在乎常住。
而此常經。
猶未共行 王言善哉大師我實不知師若須者願便持去 案。
僧亮曰。
不知有此經。
複未知師之所好。
便持去者。
但行經求常也 是時童子聞王語已即持歸家 案。
僧亮曰。
菩薩以弘通。
為心宅也。
得經而流布。
謂之還家矣。
請諸大臣而共食之 案。
僧亮曰。
知事既許弘經。
于是弘通之人。
便有勢力。
然行經求常。
以淨戒為本。
制惡比丘。
皆除不淨物。
修常住之因。
譬共食也 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師有是甘露不死之藥 案。
僧亮曰。
已得行經之勢。
向王說經之美也 王既知已語其師言(至)服食甘露而不見分 案。
僧亮曰。
兇黨既盡。
惡不孤立。
請求依經。
以聞常住 爾時童子即便以餘雜毒之藥與王令服 案。
僧亮曰。
求常以淨戒為本。
先令讀律。
已犯重禁。
于已是苦名毒。
治其之罪名藥也 王既服已須臾藥發悶亂躄地無所覺知猶如死人 案。
僧亮曰。
讀律列罪。
譬藥發也。
于外衆中。
無複通路。
譬躄地也。
内絕聖胎。
譬無所知也。
無有慧命。
譬如死人也 爾時童子立本儲君(至)還紹先王正法治國 案。
僧宗曰。
還以清淨如律之人。
為知事也 爾時童子經理是已(至)既醒寤已驅令出國 案。
僧亮曰。
令受持涅槃經。
譬解藥也。
不經三途。
譬醒寤也。
不得居衆。
譬出國也 是時童子雖為是事(至)善能驅遣旃陀羅王 案。
智秀曰。
菩薩雖複同彼受畜。
而無所犯。
為諸淨行之所歎也 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至)利益一切諸天人故 案。
智秀曰。
合譬甚略。
唯合菩薩。
先示同而後反耳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于經中(至)但為菩薩而說是偈 案。
智秀曰。
舉譬答問。
會前二偈之意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本所受戒為具在不 案。
僧亮曰。
上已說不犯。
所以重問者。
雖雲現犯。
亦須現悔。
亦須淨戒之人。
所犯得除。
此是佛法之大。
不可不明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至)即應忏悔悔已清淨 案。
寶亮曰。
戒無所失。
設複有犯。
終不成過 善男子如故堤塘穿穴有孔(至)即能具足不失本戒 案。
寶亮曰。
戒如堤塘。
以定慧為水。
若無四依人出世。
令改惡從善者。
則戒堤塘破壞。
定慧之水盡也 善男子于乘緩者乃名為緩(至)雖現破戒不名為緩 案。
寶亮曰。
乘是護法之綱維。
戒是乘家之别事。
綱維既立。
則萬行斯舉也。
然乘本乘于戒耳。
戒若苟無。
何所乘耶。
是故戒亦不可緩也。
向雲為物故現同有犯。
其實不犯。
現若如此。
戒實小緩。
故言得緩耳 迦葉菩薩白佛言衆僧之中(至)破戒持戒雲何可識 案。
僧亮曰。
第七段。
說四人之益。
依涅槃修行。
外除八物。
内雖犯戒。
不失福田。
得名大乘。
不應供養而亦得也。
不依涅槃修行。
外為八物所污。
内雖清淨。
不名福田。
不成大乘。
應供養而失也。
僧宗曰。
向明通法德。
重勸人供養。
但人有真僞。
難可别知。
故料簡清濁。
使淨穢有分也。
智秀曰。
此下有三翻。
第一迦葉舉果有生熟。
其相難知為咨。
第二佛廣釋難知而
僧亮曰。
七世淨行。
名婆羅門也 年在弱冠 案。
僧亮曰。
植德八河。
譬年也。
弱冠者。
正明長者宜禮幼者也 修治淨行 案。
僧亮曰。
明自正之義也 長發為相 案。
僧亮曰。
發生人頭。
唯長為美。
命居德首。
以常為上 善知咒術 案。
僧亮曰。
經律兼明。
盡其義也 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敕使我悉能為 案。
僧亮曰。
晦迹為惡。
是其所能也 爾時大王心生歡喜受此童子作灌頂師 案。
僧亮曰。
即為羯磨。
舉知僧事 諸婆羅門聞是事已(至)雲何乃作旃陀羅師 案。
僧亮曰。
有未達者。
不識其權也 爾時其王即分半國與是童子因共治國經曆多時 案。
僧亮曰。
治亂之間。
大法粗道 爾時童子語彼王言(至)而今大王猶不見親 案。
僧亮曰。
好惡相同。
謂之親也。
我共汝惡。
而汝不同我好。
故猶未見親也 時王答言我今雲何(至)不死之藥猶未共食 案。
僧亮曰。
說我所好。
在乎常住。
而此常經。
猶未共行 王言善哉大師我實不知師若須者願便持去 案。
僧亮曰。
不知有此經。
複未知師之所好。
便持去者。
但行經求常也 是時童子聞王語已即持歸家 案。
僧亮曰。
菩薩以弘通。
為心宅也。
得經而流布。
謂之還家矣。
請諸大臣而共食之 案。
僧亮曰。
知事既許弘經。
于是弘通之人。
便有勢力。
然行經求常。
以淨戒為本。
制惡比丘。
皆除不淨物。
修常住之因。
譬共食也 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師有是甘露不死之藥 案。
僧亮曰。
已得行經之勢。
向王說經之美也 王既知已語其師言(至)服食甘露而不見分 案。
僧亮曰。
兇黨既盡。
惡不孤立。
請求依經。
以聞常住 爾時童子即便以餘雜毒之藥與王令服 案。
僧亮曰。
求常以淨戒為本。
先令讀律。
已犯重禁。
于已是苦名毒。
治其之罪名藥也 王既服已須臾藥發悶亂躄地無所覺知猶如死人 案。
僧亮曰。
讀律列罪。
譬藥發也。
于外衆中。
無複通路。
譬躄地也。
内絕聖胎。
譬無所知也。
無有慧命。
譬如死人也 爾時童子立本儲君(至)還紹先王正法治國 案。
僧宗曰。
還以清淨如律之人。
為知事也 爾時童子經理是已(至)既醒寤已驅令出國 案。
僧亮曰。
令受持涅槃經。
譬解藥也。
不經三途。
譬醒寤也。
不得居衆。
譬出國也 是時童子雖為是事(至)善能驅遣旃陀羅王 案。
智秀曰。
菩薩雖複同彼受畜。
而無所犯。
為諸淨行之所歎也 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至)利益一切諸天人故 案。
智秀曰。
合譬甚略。
唯合菩薩。
先示同而後反耳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于經中(至)但為菩薩而說是偈 案。
智秀曰。
舉譬答問。
會前二偈之意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本所受戒為具在不 案。
僧亮曰。
上已說不犯。
所以重問者。
雖雲現犯。
亦須現悔。
亦須淨戒之人。
所犯得除。
此是佛法之大。
不可不明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至)即應忏悔悔已清淨 案。
寶亮曰。
戒無所失。
設複有犯。
終不成過 善男子如故堤塘穿穴有孔(至)即能具足不失本戒 案。
寶亮曰。
戒如堤塘。
以定慧為水。
若無四依人出世。
令改惡從善者。
則戒堤塘破壞。
定慧之水盡也 善男子于乘緩者乃名為緩(至)雖現破戒不名為緩 案。
寶亮曰。
乘是護法之綱維。
戒是乘家之别事。
綱維既立。
則萬行斯舉也。
然乘本乘于戒耳。
戒若苟無。
何所乘耶。
是故戒亦不可緩也。
向雲為物故現同有犯。
其實不犯。
現若如此。
戒實小緩。
故言得緩耳 迦葉菩薩白佛言衆僧之中(至)破戒持戒雲何可識 案。
僧亮曰。
第七段。
說四人之益。
依涅槃修行。
外除八物。
内雖犯戒。
不失福田。
得名大乘。
不應供養而亦得也。
不依涅槃修行。
外為八物所污。
内雖清淨。
不名福田。
不成大乘。
應供養而失也。
僧宗曰。
向明通法德。
重勸人供養。
但人有真僞。
難可别知。
故料簡清濁。
使淨穢有分也。
智秀曰。
此下有三翻。
第一迦葉舉果有生熟。
其相難知為咨。
第二佛廣釋難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