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六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十六卷 明敬弘經人不應簡老少黑白等 出二果相似譬 出買雪山藥譬 會通今昔四依儀 四依品之第二 善男子汝應供養如是四人 案。

    僧亮曰。

    第六段。

    明敬師之儀也。

    僧宗曰。

    四依之德。

    實可尊貴。

    能生人善。

    宜供養也。

    智秀曰。

    勸養有四翻。

    第一正勸。

    第二辨供養之法。

    第三問答辨供養之方。

    第四問答論能現為惡者。

    此人破戒不。

    此即第一勸供養也 世尊我當雲何識知是人而為供養 案。

    僧亮曰。

    四依晦迹。

    不可别也。

    智秀曰。

    此下第二辨供養之法也。

    佛将欲說。

    迦葉發問也 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至)亦如諸天奉事帝釋 案。

    僧亮曰。

    内實難知。

    但觀外迹。

    弘護法者。

    便應供養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今有所疑唯願廣說 案。

    僧宗曰。

    今昔之教既反。

    請會二說也 若有長宿護持禁戒(至)咨受未聞複當禮不 案。

    僧宗曰。

    此中有三問。

    此第一問也。

    不名持戒者。

    不名小乘持戒也 然出家人不應禮敬(至)猶如良田多有稊稗 案。

    僧宗曰。

    成前三問也。

    先簡第三。

    次簡初問。

    後簡第二問 又如佛說有知法者(至)如是所說其義未了 案。

    僧亮曰。

    二教相違。

    不應兩實。

    必應一是一虛妄也。

    亦有所犯者。

    雖自持戒。

    不治破戒。

    法滅不救。

    亦非我弟子。

    不治尚犯。

    況應禮耶。

    僧宗曰。

    亦有所犯者。

    如今日所制。

    昔日小乘持戒。

    亦有所犯也。

    明駿案。

    又如佛說以下。

    舉今之教以結難也。

    如佛言曰以下。

    引昔教以成難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為未來(至)不為聲聞弟子說也 案。

    僧亮曰。

    答意以所為之人異也。

    小乘以潔已自度。

    大乘以濟物為懷。

    不得同日而言也。

    僧宗曰。

    制小如昔。

    勸大如今也。

    通塞有時。

    遮開無定也 善男子如我上說正法滅已(至)雖有所犯不名破戒 案。

    僧亮曰。

    弘法之人。

    雖外有所犯。

    内無所破也。

    僧宗曰。

    更舉惡世。

    應須流通。

    謂或宜默然。

    或宜同事。

    或宜糾治。

    于菩薩道。

    不名犯戒也。

    寶亮曰。

    四人出世。

    動必觀機。

    是時則行也。

    要先同其事。

    然後乃反。

    故雲自所行處。

    及佛行處。

    皆善分别也 善男子譬如國王遇病崩亡 案。

    道生曰。

    師師淨衆。

    莫二其行。

    有王之義也。

    僧亮曰。

    為前方便護法。

    而不犯戒者。

    作譬也。

    國王譬清淨持戒有德。

    一衆之主。

    有生有死也 儲君稚小未任紹繼 案。

    僧亮曰。

    稽古有行。

    居然可宗。

    但人未推也。

    僧宗曰。

    弟子雖習師德。

    而年尚少。

    道未伏物 有栴陀羅豐饒财寶(至)乘國虛弱篡居王位 案。

    道生曰。

    肆情為惡。

    害智慧命。

    為旃陀羅也。

    僧宗曰。

    譬破戒比丘。

    内多俗術。

    外豐世财。

    而同惡相求。

    攝居僧事。

    非道而處。

    為篡奪也 治化未久國人居士婆羅門等亡叛逃走遠投他國 案。

    僧亮曰。

    無德在正。

    有非法之科。

    淨戒比丘。

    不安其所也 雖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見是王 案。

    僧亮曰。

    雖受其說。

    終不與共布薩自恣。

    無水乳之知也 或有長音婆羅門等(至)随其生處即是中死 案。

    僧亮曰。

    師宗在處。

    同其說戒。

    此處得戒。

    此處破戒。

    如彼樹也 旃陀羅王知其國人(至)遣諸旃陀羅守邏諸道 案。

    僧亮曰。

    有護戒者。

    欲逃避之。

    而求通無路也。

    僧宗曰。

    或使破戒弟子。

    遏其道也 複于七日擊鼓唱令 案。

    僧亮曰。

    知諸比丘。

    不可力制。

    欲以律治。

    僧若有罪者。

    以七滅诤法。

    唱令僧知也 諸婆羅門有能為我(至)當分半國以為封賞 案。

    僧亮曰。

    既知衆所不伏。

    今欲令衆僧和合羯磨。

    為知事也。

    共知僧事。

    譬半國也 諸婆羅門雖聞是語(至)有婆羅門種作如是事 案。

    僧亮曰。

    清淨比丘。

    師習不爾。

    豈有與同事理耳 旃陀羅王複作是言(至)半國之封此言不虛 案。

    僧亮曰。

    謂若立我為知事之主者。

    當别結界各自布薩。

    于彼無妨。

    若不爾者。

    遣非法之人。

    同汝僧事。

    使汝不得半月說戒也 咒術所緻三十三天(至)亦當共分而服食之 案。

    僧亮曰。

    向以律募。

    今以經要也。

    咒術譬般若。

    三十三天。

    譬涅槃也。

    藥者譬常住。

    當共行經以求常。

    故譬食也 爾時有一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