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五卷

關燈
明四依人。

    修因久近 爾時佛贊迦葉善哉善哉(至)如是經與不生诽謗 案。

    僧亮曰。

    此下辨初依人。

    具煩惱性者之因也。

    經言。

    初地菩薩。

    供養微塵諸佛。

    豈當止八恒沙。

    便具十地。

    但說初依功德如此。

    餘三人不複待言也。

    性地解地。

    有三種慧。

    謂聞思修也。

    是有漏功德。

    各有三品。

    熙連河沙得下下聞慧。

    第八恒河得上上修慧。

    是為九品。

    有漏慧滿。

    過是得無漏。

    入初地也。

    未來護法之人。

    供養八恒河沙。

    始能宣說。

    恐有退者。

    以此勸之也。

    僧宗曰。

    此中出兩家之因。

    從熙連訖二恒河。

    是聽者之因也。

    從三河至八河。

    是說者之因 善男子若有衆生于一恒河(至)不能為人分别廣說 案。

    智秀曰。

    聞慧中品也。

    前供養熙連河沙。

    得下品聞慧。

    唯能不生诽謗。

    今雲愛樂是典也 善男子若有衆生于二恒河(至)亦複不能為人廣說 案。

    智秀曰。

    上品聞慧滿也。

    加以正解信樂。

    受持讀誦。

    未能為人廣說也 若有衆生于三恒河沙(至)雖為他說未解深義 案。

    寶亮曰。

    此是思慧下品者也。

    此人假名法空。

    将立未立。

    故悉屬弟子數也。

    雲未解深義者。

    未識人根也。

    前聞慧三人。

    并是念處人也 若有衆生于四恒河沙(至)雖複演說亦不具足 案。

    僧宗曰。

    今初依人。

    具十六分解者。

    此是分野說耳。

    文意似不論登住。

    何者。

    惡世流通。

    在人為難。

    而凡夫具惑。

    遂能傳化。

    此事可奇。

    若是登住。

    不足為難。

    亦不假問。

    且具縛之人。

    雖欲宣通。

    不必惡世。

    今言宣通之德。

    惡世彌盛也。

    所以初一至八。

    而後複四。

    如此增減者。

    亦有意也。

    夫造次求理。

    其功則難。

    故得一分。

    及其得理。

    則先[跳-兆+(轍-車)]易乘。

    故進八分。

    既入幽微。

    神功難故。

    損之至四也。

    損四之二。

    其義亦爾。

    最後應一而複二者。

    合束前因之力。

    将滿以企厲。

    故複至二也。

    經文既無正顯處。

    是故師說。

    往往不同也。

    寶亮曰。

    就初人上品。

    三十心滿。

    懷抱所解。

    分為十六分也。

    所以參差不調者。

    凡夫習惑。

    用有粗細。

    既中間遇惡友。

    起一段重惑。

    心用不均。

    解何容等。

    執相難除。

    故初解一分。

    習虛不已。

    藉前解為資。

    所以頓悟七分。

    然微相難治。

    勝解難生。

    是則交固之執難遣。

    瞥爾有存。

    則易忘故。

    勝解難得 若有衆生于五恒河沙(至)十六分中八分之義 案。

    智秀曰。

    所以初一乃至八者。

    其分外解。

    何應有無量。

    但既不入可依之限。

    故不錄也。

    今舉其可名得不退者。

    言一分也 若有衆生于六恒河沙(至)十六分中十二分義 案。

    智秀曰。

    理既漸深。

    精解難得。

    所以先多而後少也 若有衆生于七恒河沙(至)十六分中十四分義 案。

    智秀曰。

    差池漸積。

    義同上也 若有衆生于八恒河沙(至)必能護持無上正法 案。

    智秀曰。

    習解稍積。

    于一分野之功。

    始得具足。

    成初依也 善男子有惡比丘聞我涅槃(至)诽謗拒逆是大乘經 案。

    僧亮曰。

    第五辨信不信相。

    明信四依者得。

    不信者失。

    此先明不信者相也。

    僧宗曰。

    勸信之意。

    以聞經之緣。

    其力不淺。

    豈得不生深信耶。

    寶亮曰。

    此下有七重。

    第一明涅槃後有不信者之過。

    第二明信者必能滅惡。

    第三廣顯謗法之殃。

    第四出敬信經者現報。

    第五明謗法之罪。

    于涅槃經而悔。

    其過必滅。

    亦可成前第二信法人也。

    第六始出家譬。

    為信法人作喻也。

    第七明本無好意。

    而學大乘者。

    或有見他得利養故讀。

    或貪名譽故看。

    雖爾。

    但衆生神明。

    後自覺知經力之深。

    此即第一重 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憶持(至)所作惡業皆悉除滅 案。

    僧亮曰。

    顯信者之相也。

    寶亮曰。

    第二明信經人。

    必能滅惡也 若有不信是經典者(至)不能得至人天善處 案。

    寶亮曰。

    第三明不信者現報 若複有人能信如是(至)聞其所說悉皆敬信 案。

    寶亮曰。

    第四明信者現報也 若我聲聞弟子之中(至)廣宣如是大乘經典 案。

    寶亮曰。

    上說信者之德。

    是聲聞人。

    樂行獨善。

    故偏勸也 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至)悉能除滅一切惡業 案。

    僧亮曰。

    善有二報。

    一者滅惡。

    二者成善。

    此說滅惡。

    次說成善也。

    寶亮曰。

    第五為向者謗經人作喻。

    明謗法之罪。

    若于大涅槃經。

    而忏悔者。

    其過必滅。

    亦可成前第二信人。

    以除惡故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至)則已堕于十住數中 案。

    僧亮曰。

    明生善也。

    所以言堕十住數者。

    十住亦不退。

    此人亦不退故也。

    下雲。

    一經于耳。

    生生不失正見。

    寶亮曰。

    第六為向得者為喻也。

    以必堕十地數故也 或有衆生是佛弟子(至)如是四人為世間依 案。

    寶亮曰。

    向為發轸深信人。

    譬今第七。

    此明發家無好意。

    而學大乘者也。

    或見他人得利養故。

    或貪名譽。

    故讀經典。

    雖然。

    衆生既非木石。

    後亦自當覺知經力。

    而得近道。

    敬遺記僧宗曰。

    向所說因遠。

    恐人心自絕。

    故複引之。

    莫問真僞。

    但能标心。

    自有深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