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五卷

關燈
正顯菩薩以降魔之力。

    攝得聲聞。

    兼遣此嫌也。

    龍譬魔 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至)或觸其身無不喪命 案。

    僧亮曰。

    譬二乘也 有善咒者 案。

    寶亮曰。

    譬四依也 以咒力故 案。

    慧朗曰。

    譬經力也 能令如是諸惡毒龍(至)柔善調順悉任乘禦 案。

    寶亮曰。

    正明四依。

    以經力故。

    非唯能降魔。

    亦能攝二乘也 如是等獸見彼善咒即便調伏 案。

    僧亮曰。

    蠲出師子等譬。

    明所以降魔。

    正為攝取三乘。

    即是顯昔道樹降魔之本意也 聲聞緣覺亦複如是(至)不生畏懼之心猶行魔業 案。

    慧朗曰。

    合諸獸畏龍。

    龍無所畏也 學大乘者亦複如是(至)因為廣說種種妙法 案。

    慧朗曰。

    如彼咒者。

    所以降龍。

    為調伏諸獸故也 聲聞緣覺見調魔已(至)正法之中而作障礙 案。

    慧朗曰。

    如彼諸獸見龍降故。

    所以調伏也 複次善男子聲聞緣覺(至)百千億劫不堕惡道 案。

    智秀曰。

    第三翻。

    結上旨也。

    明聲聞所以應依大乘經。

    學大乘者。

    實為可貴也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至)是大涅解微妙經典 案。

    僧亮曰。

    第三辨流通時。

    及處所也。

    我涅槃後者即是時也。

    當有诽謗者。

    即是處所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當能拔濟是謗法者 案。

    智秀曰。

    問有二意。

    第一問滅後幾時。

    當有诽謗。

    第二問何等人。

    能為作救護。

    欲顯四依人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至)然後乃當隐沒于地 案。

    僧亮曰。

    行之為顯。

    不行為隐。

    非為都沒也。

    僧宗曰。

    佛滅度後。

    正法有五百年。

    像法亦五百年。

    今言四十年者。

    據正法中。

    佛初涅槃後也。

    寶亮曰。

    佛在世凡五十年說法。

    若與佛同年者已過。

    其有中年受道者。

    佛雖涅槃。

    而此一時人輩。

    能為流通。

    正可四十年也。

    此輩複去。

    爾後法教理。

    就訛替也 善男子譬如甘蔗稻米石蜜(至)皆言是味味中第一 案。

    僧亮曰。

    為行經者。

    作譬也。

    僧宗曰。

    中有三譬。

    初譬明不假四依人。

    次譬明小乘者。

    不須四依人。

    後譬明是四依人。

    後譬明行大乘者。

    已自流通。

    何待弘化耶 或複有人純食粟米(至)我所食者最為第一 案。

    僧亮曰。

    譬不行者也。

    僧宗曰。

    此人執固弘通者。

    終不入也 是薄福人受業報故(至)如彼福人食于粳糧 案。

    慧朗曰。

    舉二譬。

    以合行不行之處 善男子譬如有王居在深山(至)懼其有盡唯食粟稗 案。

    僧亮曰。

    煩惱累多。

    大乘心弱。

    譬之險難也。

    慈悲既少也。

    不能弘通。

    譬惜粳糧懼盡不食也。

    但說小乘。

    資益至寡。

    譬唯食粟稗也。

    僧宗曰。

    深山險難者。

    譬弘通之道。

    非無其路。

    而崎岖難入也。

    非無大乘經典。

    秘而不傳。

    譬貪惜不食也。

    寶亮曰。

    小乘化主。

    譬彼王也。

    愚癡障重。

    譬深山也。

    雖有大乘經典。

    其味深玄。

    非己所解。

    譬之難得。

    複恐非理。

    譬懼其有盡 有異國王聞而愍之(至)令我得是希有之味 案。

    僧宗曰。

    四依菩薩。

    乃廣寫大乘經典。

    流通彼處。

    一時從化。

    譬舉國共食也。

    寶亮曰。

    四依菩薩。

    赴彼所感。

    以譬愍之也。

    躬自弘通。

    喻如車載也 善男子是四種人亦複如是(至)因王力故得希有食 案。

    寶亮曰。

    合譬也。

    明向者小乘。

    深山王者。

    受四依化。

    亦遂成菩薩也。

    仍複廣說。

    昔為小乘。

    不肯在衆。

    共受持者。

    止為名聞利養故也。

    下列五句。

    一以利養。

    二為稱譽。

    三為解法。

    即是欲勝他故。

    四為依止。

    要人歸附也。

    五為貿易。

    其餘經者。

    須更博悉。

    然後乃與。

    皆是障法因緣。

    自非四依。

    雲何能化耶 又善男子是大涅槃(至)大乘經典甚深義故 案。

    寶亮曰。

    經所流布。

    在地則地貴。

    在人則人尊也。

    若不爾。

    以五陰法。

    如地人是法上之假名也。

    因此法以成人。

    人法悉是金剛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卻後久近複當還出 案。

    僧亮曰。

    第四段。

    說四依植遠近也。

    遠者為師。

    近者為弟子。

    示功德之淺深。

    勸人修習也。

    僧宗曰。

    向以深山險難為譬。

    是知流通之日時處皆難。

    自非樹德深厚。

    豈能宣化。

    今辨四依師。

    從修德之久近也 佛言善男子若我正法(至)于閻浮提雨大法雨 案。

    道生曰。

    法理湛然。

    有何興何沒。

    但行之則盛。

    不行則衰耳。

    僧宗曰。

    前出四十年是正法五百年初四十年。

    已一過流布。

    今明正法将終。

    餘八十年。

    此四十年正法将盡。

    複一興盛也。

    若二時既過。

    惡法增長。

    非德不傳。

    非因不樹。

    欲令時衆慕道修因也。

    僧亮曰。

    佛般涅槃。

    四十年後。

    爾來四依之人。

    更互為化。

    凡三百八十年。

    信受四依也。

    并前四十年。

    合為四百二十年。

    正法唯餘八十年在。

    而四十年中。

    經法尚流行。

    四十年後。

    稍近像末。

    不複流通。

    所以爾者。

    此一時人。

    盡為四依所化。

    皆能受持此經。

    過是以後。

    于時滅度盡。

    無複有流通。

    故言沒于地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案。

    寶亮曰。

    從此下第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