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五卷

關燈
漏。

    是身位也。

    第十地。

    是法王位也。

    明此第二依。

    未得八地以上二位也。

    法瑤曰。

    制十地為三住處。

    三住處者。

    六地已還。

    未出三界。

    穢國一住處。

    七地是二國中間。

    非淨非穢。

    為一住處。

    八地已上。

    相心都盡。

    名為淨國。

    為一住處。

    言此第二人。

    未得七地以上住處故也。

    僧宗曰。

    所以複須簡名者。

    聖位有三。

    而此人是四中之第二。

    恐濫聖位之第二。

    故須簡也。

    第三人者。

    聖之第二。

    即是四中之第三也。

    寶亮曰。

    就第二依人。

    向上數第三為第二。

    而第四為第三。

    雖複未得此位。

    而已得受記。

    登聖無漏也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至)是則名為第三人也 案。

    僧宗曰。

    客塵者。

    以三界外惑為舊。

    三界内惑為客。

    以根本為義也。

    如前品說燈燼。

    譬後明不還義也 第四人者名阿羅漢(至)名人中勝為歸依處 案。

    慧朗曰。

    略舉三德。

    釋羅漢也。

    斷諸煩惱。

    釋殺賊也。

    逮得己利。

    釋應供也。

    所作已辯。

    釋不生也。

    如序品中所釋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亦無敬念而作依止 案。

    道生曰。

    執無常者。

    必畏常說。

    如必畏者。

    四依出化。

    則成魔矣。

    僧亮曰。

    第二說須依者之相也。

    常說依法不依人。

    今舍法依人。

    懼魔道亂真。

    故下引成經證。

    魔為亂未。

    若能依法者。

    不須依人也。

    僧宗曰。

    将明惡世魔以壞亂。

    要須四依降其方法先假為依之辭耳。

    就降魔文中。

    可有五翻。

    第一引瞿師羅經為難。

    第二譬明聲聞須依菩薩也。

    第三明菩薩由有經力故解降魔。

    第四明魔于二乘心無所畏。

    唯四依人力能降之耳。

    第五明聲聞于外魔生怖畏也。

    此即第一引經為難也。

    謂瞿師羅。

    是須陀洹人。

    尚不免為魔所壞。

    況餘人耶。

    下以銜物堅持。

    喻須陀洹。

    理當不為魔之所亂。

    一往于形儀之中。

    不能不惑耳 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說(至)如是作已長夜受樂 案。

    道生曰。

    此明說常有真有僞。

    不可其不信也。

    僧亮曰。

    依經法以撿實。

    則知說者之善惡也。

    智秀曰。

    次明世間應須依此四人。

    受降魔之法也。

    迦葉前後。

    凡作兩翻難。

    第一謂魔能現作佛像。

    真之與僞。

    何由可分。

    今此答中有兩意。

    此即第一。

    且一往許令分善惡也 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至)如彼偷狗更不複還 案。

    僧宗曰。

    魔譬狗也。

    夫狗欲為盜。

    必見其外。

    無守護之人。

    内有昏夜之闇。

    是以得入。

    魔亦如是。

    外無善友知識。

    内有無明[雨/複]心。

    魔得為亂也。

    聞慧甚卑。

    喻之婢。

    使以微明之中。

    撿魔虛實。

    以五系之力。

    魔即去矣。

    智秀曰。

    勸行者。

    以理撿魔。

    即是撿魔之方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至)所可言說未必可信 案。

    僧宗曰。

    此問意。

    明四依無益。

    何者。

    若力能降魔者。

    則不假四依。

    若不能降。

    則形儀相亂。

    雲何可尋。

    智秀曰。

    此第二翻難 佛言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說亦複如是非為不爾 案。

    僧亮曰。

    答意雲。

    若菩薩者。

    非為不爾。

    我為聲聞。

    故說降魔。

    以聲聞未習大乘故。

    須依也。

    依四依故。

    得降魔之法耳。

    智秀曰。

    答有二意。

    此第一。

    且一往許之。

    明審能降魔。

    實能近涅槃也 善男子我為聲聞有肉眼者(至)如此佛乘最上最勝 案。

    僧亮曰。

    常理在生死之外。

    而天眼本以見障外為用。

    若不能識者。

    不如肉眼。

    而能識也。

    僧宗曰。

    必能降魔。

    則不假四依也。

    我為聲聞故說耳。

    智秀曰。

    此下正答問。

    有三翻。

    此即第一明應學降魔者。

    唯是聲聞。

    非都未涉佛法人也。

    故須四依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來依附 案。

    僧亮曰。

    有四弘誓者。

    譬勇士。

    畏生死者。

    譬怯也。

    寶亮曰。

    此下有兩譬。

    先明佛在世時。

    佛教聲聞降魔方法。

    第二惡龍以下。

    譬佛去後。

    四依人出。

    以教聲聞降魔法也。

    勇者。

    佛有十力四無畏也。

    怯者。

    聲聞也。

    智秀曰。

    此答中第二翻。

    舉四譬。

    此第一譬也 其勇健人常教怯者(至)修學矟道長鈎罥索 案。

    僧亮曰。

    譬三修以防惡也。

    慧朗曰。

    三慧聞慧如弓。

    思慧如箭。

    修慧如[金*羽]等也 又複告言夫鬥戰者(至)應自生心作勇健意 案。

    僧亮曰。

    涉生死之險。

    如履白刃也。

    當視人天。

    生怯弱者。

    生死倒惑無根。

    譬彼怯弱也。

    從理生解。

    有根難動。

    自譬勇健也 或時有人無有膽勇(至)不久散壞如彼偷狗 案。

    僧亮曰。

    魔如偷狗。

    設使詐為佛相。

    其内無法若見聲聞。

    不怖畏者。

    則不能亂 善男子如來亦爾告諸聲聞(至)愁憂不樂複道而去 案。

    智秀曰。

    合譬 善男子如彼健人不從他習(至)于是事中終不驚畏 案。

    僧亮曰。

    學大乘者。

    有二事。

    不須依人。

    一以積德深厚。

    二以大乘經力。

    自能降魔也。

    此即第一。

    顯菩薩德行。

    所以無畏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至)亦能降伏令不複起 案。

    僧亮曰。

    第二譬經力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龍(至)或以眼視或以氣噓 案。

    僧亮曰。

    上雲學大乘者。

    能令魔事不起。

    而佛在道樹下。

    無魔事。

    斯言似虛。

    是故以此一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