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三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十三卷 釋意密顯無常迹義 釋教密顯解脫義廣前名字功德品也 四相品之第三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至)唯有密語無有密藏 案。

    僧亮曰。

    二密[雨/複]常。

    前已開發。

    今釋上偈雲開微密。

    不言藏者。

    以佛無藏故也。

    自下諸譬。

    明無短故。

    所以不藏也。

    法瑤曰。

    上來廣說身口密義。

    似若如來必有藏積秘吝之懷。

    是以迦葉。

    明佛乃有密語。

    無有密藏。

    如來成其所說也。

    僧宗曰。

    時衆于上。

    粗已領解。

    将欲更彰身智。

    在萬累之表。

    申述昔教未說之意。

    是以迦葉。

    命言領解。

    但昔日[雨/複]相事多。

    事須廣拂。

    下文對佛捉昔偏教。

    次第開洗。

    所謂開微密也。

    唯有密語者。

    迦葉探取佛意。

    言唯有密語。

    無密藏也。

    何者。

    以昔常機未至。

    不得說常。

    而無常之教。

    乃意在于常。

    豈有秘密耶。

    寶亮曰。

    此下将廣解脫故。

    先顯聖意。

    唯有密語無有密藏者。

    即廣意密也。

    道慧記曰。

    前開身口密。

    此開意密也。

    智秀曰。

    此下重開口密 譬如幻主機關木人(至)諸佛世尊有秘密藏 案。

    僧亮曰。

    幻者術淺。

    不欲人知。

    如來不淺。

    常欲人知。

    豈名為藏。

    慧誕曰。

    幻者所作。

    但令人見。

    不令人得。

    佛則不爾。

    常願衆生同我所得。

    豈名為藏耶 佛贊迦葉善哉善哉(至)智者了達則不名藏 案。

    僧亮曰。

    此下諸譬。

    佛成迦葉所說也。

    秋月雖明。

    有目乃見。

    于無目者。

    名為藏也。

    佛法亦爾。

    于智者為顯。

    愚者為[雨/複]也。

    寶亮曰。

    佛廣說十譬。

    前八譬。

    一向明無秘藏。

    第九譬。

    釋教明所以不先說深法者。

    為衆生故也。

    第十譬。

    明衆生若不在此五時教中學者。

    非佛于彼有情故也。

    此第一譬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積金銀(至)是故不得名為秘藏 案。

    僧亮曰。

    并是明佛無秘藏義 善男子譬如長者雖有一子(至)晝夜殷勤教其半字 案。

    僧亮曰。

    初說小後說大。

    似如有隐。

    故以譬申之。

    衆生具縛。

    應聞具教。

    理數相感。

    詣師之義也。

    心小而聞滿字教者。

    必不能受。

    譬不速成也。

    乃說一切諸法無常牽令入。

    或如将還也。

    三乘偏教。

    喻以半字也 而不教誨毗伽羅論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 案。

    僧亮曰。

    大乘六行。

    滿字之譬 善男子假使長者教半字已(至)雲何當言如來秘藏 案。

    智秀曰。

    明以無大機。

    緻感小教。

    豈是秘吝[雨/複]藏。

    而不說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所謂如來常存不變 案。

    智秀曰。

    合譬結旨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夏月(至)然佛如來實無所藏 案。

    寶亮曰。

    若不于佛五時教中學者。

    豈是佛咎 迦葉複言我定知如來世尊(至)常存無變是義雲何 案。

    僧亮曰。

    證上半字也。

    僧宗曰。

    領解自申所懷也。

    但昔言未洗。

    人疑不除。

    今廣引昔偈。

    令釋取以施權之旨也 佛言善男子我為一切聲聞(至)雲何是人舌不堕落 案。

    僧宗曰。

    廣出說偈之緣起。

    以顯随時設教之不同也 迦葉複言如佛所說(至)而此去者為至何方 案。

    僧亮曰。

    證無藏也。

    亦欲以下。

    況上明二乘尚無。

    況如來也。

    僧宗曰。

    前偈證有餘涅槃。

    此偈證無餘涅槃也。

    雖複合牽一偈。

    意在下半偈耳。

    迹不可尋者。

    身智俱亡也。

    此亦昔言。

    故應拂也。

    下釋雲。

    近于菩提。

    菩提涅槃。

    無有方所。

    事絕近情。

    謂難尋也。

    偈旨如此。

    誰能解耶 佛言迦葉夫積聚者(至)不貪食者是名知足 案。

    僧亮曰。

    明有為有資。

    尚無藏積。

    況乃無為不須者耶。

    寶亮曰。

    積聚二種。

    一有為二無為者。

    謂道積衆行。

    非是世間之财寶也。

    聲聞捉想。

    心中行道。

    不得其所。

    故言有為也。

    又協相修善。

    去佛果遼遠。

    終日生死之謂也。

    無為如來行者。

    若能謹依六行。

    修道進德。

    不取有無之相。

    故名無為。

    又若忘相行道。

    取佛果速。

    因中說果。

    亦言無為也 迹難尋者則近無上(至)于大涅槃而般涅槃 案。

    僧宗曰。

    去無至者。

    雖有出苦之名。

    及其造極。

    此處無迹。

    故無至也。

    是故于此婆羅樹間者。

    謂法身之迹。

    妙絕難尋。

    寄大解脫。

    而示滅也 佛告迦葉所言大者(至)若一人具八則為最勝 案。

    僧亮曰。

    答彼問下句雲廣為衆生說也。

    常旨已宣。

    今所廣者。

    廣大義也。

    僧宗曰。

    名字功德品中。

    非不一往舉釋大體。

    而未釋大義。

    是以此中。

    引八大人覺。

    取舍容為義也。

    智秀曰。

    上雲是大涅槃。

    能建大義。

    未釋所以。

    今明有大德故。

    建大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