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三卷

關燈


    明駿案。

    正廣解脫也。

    上名字功德品。

    已略明解脫。

    亦粗釋今日所以稱大也。

    極果萬德。

    略舉其三。

    以成秘密之藏。

    而以解脫一德。

    用當經題者。

    涅槃是無累總名。

    以多義訓。

    取解脫。

    是其一也。

    是故問曰。

    雲何于此經。

    即請經名經力及流通也。

    究竟到彼岸。

    即是問解脫也。

    所以前品答雲。

    降伏一切諸結煩惱。

    及諸魔性。

    于大涅槃。

    放舍身命。

    已是略顯解脫也。

    阙一問說法有幾種。

    上四相已廣前品流通法也。

    從有餘無餘涅槃已來。

    至此具廣三德也。

    後四依品以下。

    廣顯流通人也 所言涅槃者無諸瘡疣(至)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案。

    僧亮曰。

    瘡譬苦也。

    以無苦故。

    名為涅槃。

    若但自治。

    不名大滅。

    滅一切苦。

    乃名大滅也。

    悉治已者。

    謂有信也。

    雖未即差。

    已為差因也。

    僧宗曰。

    上釋大義。

    此釋涅槃義也。

    瘡疣是累。

    既無瘡疣。

    即是解脫。

    此中先明能治衆生。

    引醫師為喻。

    下去出體。

    廣明解脫也 大般涅槃者名解脫處(至)甚深義故名大涅槃 案。

    僧亮曰。

    金剛後心。

    煩惱盡處。

    得涅槃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是故涅槃名無瘡疣 案。

    寶亮曰。

    若依如下文。

    涅槃能為一切衆生。

    作解脫因緣處也。

    閻浮提衆生。

    有二種。

    一者有信。

    二者無信。

    釋有信者。

    有二種釋。

    一謂。

    從佛出世。

    有随教修行。

    得信首根立者。

    悉名治已。

    自未立已還。

    有信未定。

    不免闡提。

    故束為無信人也。

    二者值佛。

    能生一念善已上。

    乃至信首根立。

    悉名治已。

    若不能生一念善者。

    并為無信也 世尊何等名涅槃善男子夫涅槃者名為解脫 案。

    僧亮曰。

    将欲明色之與智。

    為解脫故。

    緻發斯問。

    涅槃名解脫者。

    昔說涅槃。

    是三事中。

    解脫今正其名也。

    敬遺記僧宗曰。

    圓德妙體。

    居萬累之表。

    故稱解脫也。

    涅槃是彼國語。

    就彼釋義。

    應有别辭。

    此間解脫。

    即是翻彼釋義之名也。

    昔曰孤滅解脫。

    所以稱涅槃者。

    以身智為累。

    故以滅累。

    為解脫也。

    智秀曰。

    此下三翻。

    第一出體。

    第二佛以譬顯其旨也。

    第三顯譬與所譬同異也。

    以昔辨解脫。

    身智俱無。

    而濫該佛果。

    是以此第一翻。

    辨正解脫之名也 迦葉複言所言解脫(至)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案。

    僧亮曰。

    或有是色。

    或非是色者。

    以無累為解脫。

    身智無累。

    亦是解脫。

    先定之也。

    二乘解脫者。

    分段煩惱滅。

    稱為解脫。

    而身智有為。

    非解脫也。

    如來身智無為。

    得名解脫也。

    雲何住者。

    謂相假名義得立住。

    若其無色解脫之名。

    依何而住。

    非色者。

    聲聞身智。

    亦無粗結。

    直以少故。

    說為非色耳。

    僧宗曰。

    将明無累。

    先正其體。

    體苟不無。

    則孤滅權顯。

    論其樞要。

    在于色耳。

    今言聲聞非色者。

    不能垂形六道也。

    為衆生故。

    說非色者。

    昔教但言舍身盡滅。

    不說三事。

    既無三事。

    則無法身垂應之色。

    故言非色也。

    雲何住者。

    假執昔教。

    無色為難。

    欲令佛釋二乘之人。

    非都無色。

    是故佛以非想為喻。

    實有細色。

    說為非色二乘。

    涅槃亦爾。

    小應色直是于時不得說也 爾時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大般涅槃行解脫之義 案。

    僧亮曰。

    衆生所好不同。

    廣贊解脫。

    明無苦不盡。

    無樂不備。

    稱情合願。

    汲引多矣。

    僧宗曰。

    欲使無累之德。

    顯于未聞。

    故複重謂。

    即是廣為衆生說也 佛贊迦葉善哉善哉(至)是故如來不名命終 案。

    僧亮曰。

    生老病死。

    衆苦之本。

    故先明也。

    再說死者。

    前明老死。

    後明病死也。

    明駿案。

    此下廣名字功德品中。

    八味具足也。

    前文唯言五者不老。

    六者不死。

    略不雲生之與病。

    此中具述四患也 如來清淨無有垢穢(至)生貪奪想解脫不爾 明駿案。

    廣第四清涼也。

    瘡疣鬥诤。

    皆不清涼。

    因事而廣觸類長之餘效此也 又解脫者名曰安靜(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明駿案。

    廣三者安也。

    夫不安者。

    則求等侶。

    無上安隐。

    無憂無喜。

    不須等侶也 又解脫者無有塵垢(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明駿案。

    廣八者快樂也。

    苦以逼切為義。

    今明無逼。

    以顯快樂也 又解脫者名無動法(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明駿案。

    廣一者常也。

    無常則流動不停也。

    今以廣大如海為譬。

    前品以常釋大。

    今此以大釋常。

    反[雨/複]為義。

    乃至無上上。

    亦如是也 又解脫者名曰恒法(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明駿案。

    廣二者恒也。

    常以不遷無動嶷然為義。

    恒以豆然不改為義。

    亦左右之辭耳。

    所以未舉虛空無際無迹。

    蓋言終曰恒然者也